本刊记者/孟建军
郑小明是福建省福安市人,酷爱乐器制作。虽长期在当地发改局工作,但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京胡。2018年10月,郑小明参加了由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京胡精品制作评鉴会”,他亲手制作了六把京胡参评。经过国内著名京胡演奏名家燕守平、李门、李寿成等多名行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鉴,郑小明有三把京胡一举拿下了赛会三个奖项。其中一把京胡被评为“中国十大精品琴”,两把京胡被中国京剧博物馆收藏,他还被荣获了“中国十大优秀制琴师”称号。
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这位京胡制作师。以下记者简称记,郑小明简称郑。
记:你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是受家庭影响吗?
郑:我生在农村,世家以农为业,小时候没有学音乐的条件和环境氛围,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成长度过的,当时的学校没有正规的音乐教程,学习音乐唯一的条件就是天天听广播喇叭里播送的“红歌”和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灯记》等。音乐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爱好,包括吹、拉、弹、唱,艺术类我都很喜欢,尤其是琴、书、画。我也是男高音的歌唱爱好者,像蒋大为、阎维文、李双江、郭颂、王宏伟、刘和刚等老师唱的歌我都爱唱,还有现代京剧、黄梅戏、闽剧等戏曲我也都喜欢。
上山砍竹子
京胡名家品鉴京胡
记:你是从何时开始接触乐器制作的?
郑:我其实很喜欢摆弄乐器(主要是民族乐器),只因家中务农,又有兄弟姐妹六人,家庭经济困难没钱买乐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了中学就开始试着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胡琴乐器,同时还试着制作多种民族乐器,如笛子、三弦等(这一做便不可收拾,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参加了教师工作后仍未间断过民族乐器的制作,在业余制作的过程中,我买来了很多民族乐器制作方面的书籍,参考了很多网络资料,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民乐制作的原理、技巧进行了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我逐步掌握了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材料属性和声学原理。
民族乐器的制作,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质上它涉及到了许多门学科知识,我认为有材料学、声学、力学、数学、美学、人体学,还有植物学(木头、竹子),生物学(蛇皮)等等,同时还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能掌握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出精品,做出好乐器来。若是单纯的模仿制作,那只是木工活、工艺品罢了,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乐器了。
记:闽东地区本不是京剧的重镇,你却选择了制作京胡,这是为何?
郑:我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东部,故简称“闽东”,这里的人们喜欢福建的地方剧种《闽剧》,在闽剧的唱腔曲牌里有着像京剧的“二簧”“小开门”“柳青娘”等曲牌的旋律,在闽剧演唱的过程中也经常配予京胡伴奏,我又是个闽剧的爱好者,所以演奏闽剧曲牌时我也很喜欢拉京胡。再者,全国制作京胡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从我福建闽东周边这一带过去的,所以对我来说,一是喜欢拉京胡;二是制作京胡的材料来得相对容易些,所以我先是在制作二胡的基础上就选择了制作京胡了。
记:与北方京胡相比,你的京胡具备哪些特点?与北方制作手法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制作经验和体会?
郑:中国地域广阔,南北跨线长,气候条件差异大(北方干燥,南方潮湿),这是影响民族乐器的最大因素所在(当然制作技术是前提)。由于南北气候差异的影响,北方琴到南方不大适用(行话叫“掉音”),而南方琴较适合北方使用,不易掉音。因此,我很注重气候条件的影响问题,在民族乐器制作中积极有效地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加予解决。
我制作的京胡有别于众,特点是:1.用材料优良,规格尺寸合理;2.做工精密,工艺精细;3.音质透亮,音量大;4.型制美,品相佳。而北方的京胡制作,我认为主要是工艺比较传统化,品相欠佳、缺乏现代美感元素。我很认可首届中国京胡精品制作品鉴大会的评琴标准,即:音律音色、尺寸规格、材质品相、制造工艺四个方面,如果要评判一把好琴,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记:在京胡制作过程中,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故事?
郑:几年来,我的京胡制作材料都是以自己上山采集挑选为主。福建是京胡材料的主产地,每年冬季是采伐选材的最佳时节,此时我都要亲自上山进入深山老林挑选材料,有的一天就要驱车跑四、五百公里的路程,也很辛苦很累,且摔打受伤的事也是常有的。当我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欣赏到很多花草树木和野生动物,享受到大自然风光时,制琴对我从无怨言不退缩。同时在京胡制作过程中,手也经常被工具划伤烫伤,只要包扎好伤口就接着干,因为我太痴情于京胡制作了。
记:你除了制作京胡以外,还制作过哪些乐器?
郑:在民族乐器制作中,胡琴类乐器(京胡、二胡、越胡、高胡、板胡等)的制作是我的长项,我还有制作笛子、三弦、月琴、阮、古琴等,同时还比较系统地对整个民族乐器的制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记:在京胡制作过程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你有哪些独门绝技?你的制作理念是什么?
郑:在京胡制作中,技术工艺是关键,材料优劣是基础,二者必居同一,如果没有精湛的技艺和优质的材料是做不出好琴来的。京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是单纯的工艺品,而是上升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了。我很欣赏德国人的民族制造精神,他们每做一件东西都把它当作艺术品来做。执着是我的性格,完美是我的追求 。
记:你每年能制作多少把胡琴?主要面向哪些人群,有哪些京剧名家使用你的京胡?人们对你的京胡有着怎样的评价?
郑:胡琴制作不是我的职业,更不是我的事业,纯属是我的业余痴情爱好。“做好琴、出精品”是我制琴的一贯宗旨,我决不粗制滥造。我历来秉承“技术要好、工艺要精、材料要优”的原则去做琴,所以每年制作出的琴也不超过百把,其中京胡大约过半。我的琴主要是销往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音乐院校团体及票友,还有远销香港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我所制作的京胡深受广大京胡爱好者和行家们的一致好评和青睐,有好多行内名人和专家使用收藏了我的京胡(具体人员在此恕我不作一一例举)。他们对我的京胡评价是,琴型美品相佳、材料好做工细、音质圆亮透甜。
著名京胡演奏家李门老师在去年10月份威海全国首届京胡精品制作品鉴大会上对我的评价是:“小明啊,你有‘两怪’,一是福建虽盛产京胡材料,但没有京剧氛围,你怎么会去做琴呢?二是你是个业余的京胡制作爱好者,你能做出精品琴今天拿大奖,看来你确实不简单啊!”
记:目前宁德地区有多少制作京胡的人?
郑:宁德地区乃至福建全省都不是京剧重镇,所以制作京胡的人特别少。据我了解,目前宁德地区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维修的可能也就二、三十人吧,有京胡制作经验的更是寥寥无几(大概不上5人),而且都不是从事专业制作,都是业余的。
记:你对京剧发展形势和京胡制作前景是否乐观?
郑:讲实在的话,我对京剧的发展形势和京胡制作并不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上去了,可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了,人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当今的社会人人讲现实,个个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真正坐下来做学问、学艺术?你看现在的京剧舞台下坐的都是七老八十的人,基本上看不到中青年人,更不要说是儿童少年。台上有些青年演员也是功底不深,演出有敷衍了事之嫌。如此这般,如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没有消费群体(市场),哪来得发展生机?这种现状,无疑也会影响到京胡制作业。
记:在新的一年里,你有何规划和打算?
郑:新一年我还是以“做好琴、出精品”为目标,努力为琴友们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准备研制我当地少数民族(畲族)的“牛角胡”和当地民间已失传许久的“竹胡”。目前已进入备选制作材料和收集研制资料的阶段。如有京胡制作爱好者想前来拜师学艺,我会将制作新得倾囊相授,尽心竭力地把这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