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丽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受到长时间压迫,出现缺血、缺氧及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是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1],尤其易发生在昏迷患者中。及时的评估、识别及上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关键环节[2]。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及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控制,使得流程及思维方式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3],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可协助护理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次,更加主动地寻找管理弊端,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4]。本研究探讨PDCA循环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26~75岁,平均 (52.68±12.36)岁;疾病类型:脑出血2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2例,脑挫伤19例,颅底骨折13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25~75岁,平均(52.13±12.72)岁;疾病类型:脑出血2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3例,脑挫伤20例,颅底骨折11例,其他3例。纳入标准:经CT或MRI确诊为昏迷;年龄≥18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4分;术前未发生压力性损伤;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有压力性损伤或严重皮肤疾病;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有交流障碍或智力低下者;合并免疫功能缺陷;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压力性损伤危险评估,每天评估1次并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制定合理膳食计划,鼻饲者遵医嘱按时、按量开展管饲饮食;定时翻身拍背;保持舒适体位及皮肤干燥,每天交接皮肤情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PDCA循环干预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阶段(P)
1.2.1.1 分析问题 (1)患者因素。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因自主意识丧失、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不能主动进食、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概率。(2)外部因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外部因素,昏迷使身体组织长期受压、大小便失禁,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皮肤受潮湿刺激,再加上营养不良等因素,极易导致压力性损伤。(3)其他。大多数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照顾者缺乏对压力性损伤预防的知识,不能按时为患者翻身、擦拭身体等,也会因为过多的考虑经济问题导致护理不当,造成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
1.2.1.2 制定措施 (1)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评估工具:采用单一压疮评估量表(Braden量表)对患者的感知能力、潮湿程度、活动情况、移动能力、营养摄取情况、摩擦力及剪切力进行评估;使用压疮风险评估量表(Waterlow量表)评价患者皮肤类型、年龄分层、组织营养、失禁情况、进食方式、神经感觉、药物治疗反应及运动能力;使用压疮评估量表(Norton)量表对患者基本情况、神志状况、行走、大小便控制及活动程度进行评估;评估频率:根据压力性损伤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评估频率,高危患者早晚各1次,中危患者2 d 1次,低危患者每周1次,另外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随时评估。(2)体位安置与变换。指导家属定期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以减轻局部皮肤受到的压力、剪切力及摩擦力,患者取30°倾斜侧卧位,根据个体情况、皮肤耐受度、移动能力及减压装置等方面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其个体化的定期体位变换时间表和体位表。(3)皮肤管理。指导患者家属使用皮肤保护剂,如多层软硅胶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及复方新诺明粉等,以保持皮肤干燥。(4)健康教育。每周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家属组织1次集体授课,讲解压力性损伤起因、预防、识别及处理等,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创立微信群或公众号等方式推送知识,提高患者家属对压力性损伤管理的认知能力及自护水平,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压力性损伤防治知识培训,及时更新护理人员的压力性损伤防治知识和理念。
1.2.2 实施阶段(D) (1)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伤口发生部位、伤口大小和深度、渗液颜色、伤口气味、是否有窦道形成、潜行、腔隙及疼痛等方面。(2)分期处理。根据压力性损伤创面特征进行分期处理,如Ⅰ期压力性损伤应解除局部受压,改善局部血运,定时翻身处理,选用透明薄膜敷料或水胶体敷料;Ⅱ期压力性损伤应加强渗液检查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细菌感染,渗液少时可选用水胶体敷料,渗液多时可选用泡沫敷料;Ⅲ期、Ⅳ期压力性损伤应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处理伤口渗液、潜行和窦道,使用银离子敷料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3)伤口清洗。使用生理盐水、蒸馏水及pH中性皮肤清洗液清洁伤口,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清洁液,防止对伤口造成刺激和损伤,不利于伤口愈合。(4)压力性损伤管理。建立压力性损伤三级监控管理制度和压力性损伤上报和追踪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做到持续动态评估,使评估常规化,提升预防机制和应对能力。(5)压力性损伤会诊制度。由科室专科护士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组成伤口护理干预小组,设立压力性损伤会诊制度,充分利用有限护理资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压力性损伤防治计划。(6)压力性损伤考核制度。建立各层级相关压力性损伤管理考核制度,确保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改进和提升,将压力性损伤、预警评估、翻身技术、压力性损伤分期、制度管理、预防措施、应急处理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实行奖惩评优制度,以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7)设置专业培训。通过现场指导、PPT演示及健康讲座的方式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包括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
1.2.3 检查阶段(C)
1.2.3.1 追踪执行情况 组建压力性损伤管理检查小组,对压力性损伤评估表使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压力性损伤护理落实及规范情况、家属对压力性损伤护理知识及防范措施的认知程度、伤口处理措施及护理记录是否规范合理进行定期检查和追踪,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1.2.3.2 查找解决方案 对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及时向上级反映,通过查阅文献和案例分析,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措施;确认上一阶段措施效果,查找与预期目标差距,将有效措施进行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将检查结果及出现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循环改进和处理。
1.2.4 处理阶段 (A)
1.2.4.1 总结问题 各层级对于护理过程中所遇问题汇总分析和讨论,包括原因分析、手术体位摆放、减压措施、培训规范及考核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中所获取的信息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根据护理效果改进措施,总结第一轮中PDCA循环的各项措施情况及效果,对每项措施进行评价。
1.2.4.2 经验循环 总结和分享成功案例,落实有效措施,不断进行经验优化和完善,将新成果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PDCA循环中,不断的以循证方式解决问题。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Norton)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其中19~23分为轻度,13~18分为中度,12分及以下为重度。统计各等级患者的例数。(2)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程度表[5](NPUAP)评估干预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该量表将压力性损伤等级分为4期,I期为淤血红润期、II期为炎性浸润期,III期为浅度溃疡期,IV期为坏死溃疡期。总发生率=(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坏死溃疡期)/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比较(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压力性损伤风险分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情况比较 例(%)
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因组织缺血损伤、代谢障碍、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变性所致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并发症[6],如菌血症、败血症、骨髓炎及蜂窝织炎等,影响患者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护理难度。以往临床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大多以终末质控为主,忽视了各个环节的把控,达不到理想效果。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病情危急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7-8],因此其围术期更易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
PDCA循环是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确保管理质量更具有规范性和流程性,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9]。随着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采取此质量管理工具对压力性损伤进行有效管理,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情况,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使拟定的对策措施更具说服力、执行力及合理性,更能引发护理人员的重视,实现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10]。相关研究显示[11],应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护理干预流程,可将繁杂的护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准确的把握不良症状的评估及上报的规律性,做到管控过程的连续性,护理人员在动态评估及监测频率上更具敏感性[12-13],护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结果显示,观察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达到护理质量持续动态改进的目的[14],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干预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围术期的压力性损伤护理中,可有效减少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使得压力性损伤护理的更具时效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