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苑 许小宴 朱洁怡
剖宫产术后产妇切口疼痛,影响产妇下床活动,而长时间卧床会影响其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下肢深静脉栓塞等不良情况发生,增加术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3]。另外,术后疼痛影响产妇正常哺乳,不利于产妇与新生儿交流,增加术后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产妇术后康复[4-5],术后止痛效果对术后康复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我院剖宫产产妇产后宫缩疼痛缓解治疗中腕踝针和镇痛泵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6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任何手术禁忌证,符合剖宫产手术要求,且手术较为成功[6];无其他系统疾病;无精神系统疾病且无家族精神病史;产妇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以及参与要求均完全知晓,自愿配合;无长期服用镇痛药物情况;无任何药物过敏情况。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系统疾病;存在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情况;晕针产妇;参与同期其他临床研究;存在严重手术并发症;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异常情况;临床资料不完整;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整证;有药物过敏史;产妇自身或者其他客观因素导致其无法配合完成研究。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年龄23~39岁,平均(27.6±2.1岁);体质量65~79 kg,平均(69.4±2.1)kg;身高154.5~172.3 cm,平均(162.3±1.9)cm。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27.3±2.2)岁;体质量63~77 kg,平均(69.5±2.3)kg;身高155.4~172.5 cm,平均(162.6±1.5)cm。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实施常规镇痛泵治疗,术前5 min连接硬膜外固定流量型镇痛泵,镇痛泵中药物为2 mg/L芬太尼(药品规格:2 ml∶0.1 mg)以及0.15%的罗哌卡因(药品规格:10 ml∶100 mg),镇痛泵药物的给药速度为2 ml/h,均连续用药48 h,根据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入量。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腕踝针治疗,用毫针为0.25 mm×0.25 mm,治疗中针刺穴位选择左右双侧的踝部1区,严格按照治疗要求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左手拇指以及示指将针刺部位皮肤进行绷紧处理,右手持针,进针时毫针需要与皮肤保持30°,按照此角度进行穿刺,毫针刺入皮下表层后保持平行方向进针,确保毫针整个针身刺入,仅保留2 mm针身在皮肤外部即可,确保皮下为松软感即可,如刺入时达不到松软要求可进行捻转提插,如穿刺过程中产妇出现明显麻木、酸痛、肿胀以及疼痛情况说明针刺过深,需要调整角度后重新针刺。针刺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观察,询问真实感受,如出现严重不适症状或者出现出血、折针、弯针以及晕针等情况需要及时使用一次性无菌敷贴将穿刺针进行贴合固定,缓解不适症状后继续穿刺,如仍无法正常穿刺需要将针拔出调整位置或角度后重新进行穿刺,腕踝针穿刺后需要固定保留30 min,穿刺完成后需要告知产妇及家属加强对穿刺针保护,定时对穿刺针情况进行观察,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使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对产妇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比较[7],分值区间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2)统计产妇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8],按照缓解程度进行评级,治疗后疼痛感受较为剧烈,难以忍受为3级;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但能够忍受,不会影响产妇正常生活为2级;治疗后疼痛程度较轻微,不会对产妇正常生活造成任何影响为1级;产妇治疗后无任何疼痛或者不适感受为0级。治疗后疼痛程度缓解3级为明显缓解,治疗后疼痛程度缓解2级为中度缓解,治疗后疼痛程度缓解1级为轻度缓解。(3)统计产妇治疗后恶心、呕吐、头晕以及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产妇治疗前后各时间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产妇治疗后5,10,30 min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产妇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产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镇痛泵是通过硬膜外使用罗哌卡因达到麻醉止痛的自控镇痛方式,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常见有恶心呕吐、头晕以及皮肤瘙痒等[9-10],增加了治疗后的不适感,部分产妇用药后甚至会出现呼吸抑制等危险情况。另外产妇出汗也会影响镇痛泵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止痛效果。
腕踝针止痛是利用毫针对皮下浅层经络进行刺激,通过经络调整脏器功能而达到止痛效果[11],应用方式简单便捷,易被接受,且不会受治疗环境以及温度的影响,安全性较高,止痛起效快,针刺后能够即时起到镇痛效果,不会引起严重不适感。由于腕踝部位的血管以及末梢神经比较丰富,针刺部位受刺激后产生的化学波以及机械波,从相对独立的状态逐渐向病灶位置传递运行,达到相互协同震动的作用,提升病灶位置钙离子以及钾离子的通道率,达到最佳的止痛效果[12]。针刺过程中需要选择相适合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选择常规刺激或者皮肤浅表脑区进行刺激,与皮肤浅刺方式相比较来看,常规针刺对于小脑结构的激活效果更加明显,感应区域主要集中在对侧的脑组织区域,而皮肤浅刺作用区域主要是左右两侧[13]。可见,常规针刺以及皮肤浅刺在实际治疗中的针刺方式不同,但是对大脑组织的作用效果相似。腕踝针在实际针刺过程中并不要求得气,实际针刺深度控制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部位,不同的穿刺方式的作用组织以及传导途径也有所不同,将针刺信息自皮下组织位置输入,虽然刺激相对较弱,但是作用保持时间相对较长,能够达到预期的镇痛效果。腕踝针的镇痛依据主要是脏腑器官与皮肤表面相关区域联系,通过对腕踝部位相应部位的针刺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调整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升痛阀,另通过留针的方式维持刺激,激发体液自调,提升镇痛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治疗后5,10,30 min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腕踝针在剖宫产产妇手术后止痛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产妇手术后恶心、呕吐、头晕以及下肢静脉栓塞情况的发生,避免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产妇胃肠道以及神经系统造成刺激,尽可能减少剖宫产对产妇造成的影响,提高剖宫产产妇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不适症状,止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