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艳 冯素萍 庞静
护理工作因职业本身的特点, 护士需经常轮值夜班、加班、应对各种压力源, 护理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负荷重,从而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睡眠剥夺和应激状态[1]。睡眠剥夺可影响睡眠质量、心理、情绪、认知、行为等诸多方面,甚至诱发心肌梗死、高血压、肥胖、糖耐量异常[2-3]。长期的睡眠剥夺易致身体倦怠不适、情绪紧张或焦虑、注意力和沟通能力下降等,对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降低护理质量和引发护理安全问题[4-5]。为全面了解我国临床护士睡眠质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善护士的睡眠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护士睡眠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计量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1 文献检索策略 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19年6月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检索。分别以“护士”、“护理人员”、“睡眠”、“失眠”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检索获得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2进行排查,筛查并剔除重复、不相关文献。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文献研究内容必须与护士自身的睡眠相关;排除标准:通知公告、期刊导读、会议文章、硕博论文。
1.3 文献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2进行文献的导入和分类,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使用 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对文献的年份分布、发表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关键词、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并进一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等。
2.1 文献数量及年份分布 根据检索策略和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检出有效文献288篇。最早的文献发表在1991年,自2000年护士睡眠相关研究开始持续发展,自2005年文献数量持续增长,但发展趋势较为缓和且不稳定,具体文献数量年份分布见图1。
图1 我国护士睡眠质量相关研究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2.2 发表期刊分布 根据文献的来源进行汇总分析,288篇文献覆盖了国内124种期刊,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护理研究》和《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各载文13篇,占文献总量的4.5%,其次是《当代护士》。按照期刊载文量进行排序,载文5篇以上期刊和文章篇数如下:《护理研究》13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13篇、《当代护士》12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8篇、《齐鲁护理杂志》8篇、《护理学杂志》7篇。
2.3 文献作者分布及合作撰文情况 据统计,288篇文献共有发文作者737名,其中合著发表的文献有215篇,合著文献中最多达9名。文章合作度为2.55,合著率为74.7%。多数作者发表相关文献1篇,文章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45名,占作者总数量的6.1%。发表文献作者人数统计结果为:发文量1篇692名,发文量2篇36名,发文量3篇8名,发文量4篇1名。
2.4 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能够鲜明而直接地表达论文主题概念[6]。对纳入的288篇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归类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睡眠质量”和“护士”。按关键词的频次进行排序,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关键词分别为:睡眠质量167次、护士135次、睡眠障碍34次、影响因素28次、睡眠24次、护理人员23次、夜班护士17次、精神科护士17次、临床护士14次、睡眠状况14次、心理健康12次。
2.5 研究对象来源科室 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来源科室涉及了内外科、急诊、门诊、妇产科、精神科、ICU等18类科室。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科室来源的167篇文献进行分析,来源于全院多个科室61篇,精神科34篇,ICU 22篇,急诊科16篇,妇产科6篇,其余科室28篇。
2.6 文献类型及研究内容分析 将纳入文献分类汇总,综述类文献32篇,主要总结了我国护理人员睡眠现状、影响因素、有效的对策;类试验性研究32篇,主要为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的方案,汇总护理人员睡眠障碍的干预方案,见表1;调查研究类221篇,依据研究内容可将其分为现状调查类63篇,影响因素类71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87篇,对纳入的“相关性分析”类文献分析,其中心理健康、负性情绪、工作压力为研究较多的相关因素,具体的相关因素分析、量表应用、研究成果分析见表2;其余类型3篇。
表2 我国护士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
3.1 国内护士睡眠质量相关研究发展缓和且不稳定 从图1可见,我国学者对护士睡眠的研究最早在1991年,阐述了夜班护士与睡眠,指出护士的睡眠问题[7]。但之后却无持续的发展和研究,直到2000年开始有新的研究,总结了加利福尼亚一位护士长下夜班后的休息时间计划[8]。从2001年起研究护士睡眠质量的文章数量开始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有关。护士睡眠问题自此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但发展较为缓和且不稳定,这可能与护士工作性质和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关系[9-11]。目前对护士的睡眠质量研究仍处于较缓和的状态,因此,研究关于改善国内护士睡眠质量的理论、方法和强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3.2 文献发刊领域广,尚无稳定研究群体 研究分析可见288篇文献发表于124种期刊上,期刊的发文量比较分散,载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只有6种,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尚无形成研究期刊群[13]。文献计量学洛特卡定律[12]揭示了作者数量与文献数量之间的关系,依据其描述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规律统计分析表明针对国内护士睡眠的研究还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现象不断增多[13],论文的合著现象逐渐普遍。统计分析发现,文章合作度为2.55,合著率为74.7%,说明我国学者对护士睡眠问题交流甚多,注重于合作研究。
3.3 研究对象来源局限,研究重点热点集中 对纳入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文献选取的研究对象除全院的多个科室外,来源于精神科、ICU、急诊科的对象较多,这可能与精神科患者缺乏自知力,增加了护理难度和工作压力有关[14-15];与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特殊的管理模式等致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频繁倒夜班有关[16];与急诊科工作责任重大、纠纷多、长期持续的“高要求-低自主”工作模式有关[17]。对文献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睡眠质量”、“护士”出现频次最高,与研究主题相符;对其余关键词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护士的睡眠障碍关注度较高,对睡眠的影响因素分析较为深入,对精神科护士或夜班护士的睡眠状况研究较多,对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较为广泛。由此可见研究对象集中于精神科、ICU、急诊科,研究热点主要为护士睡眠质量的调查、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护士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分析深入,对策研究不足 对纳入文献的类型统计分析发现主要为调查研究类文献。相关性分析中心理健康和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是睡眠障碍最主要的相关因素。付燕虹等[18]研究发现直接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指标为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相关性,且心理健康与睡眠障碍常共病出现,高发人群为护士。护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护患关系紧张、科研任务繁重等造成护士易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肖保娟[19]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睡眠质量与其抑郁、焦虑状况呈正相关,改善其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有助于其睡眠质量的改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也是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工作压力源中的工作环境[20]、工作量为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情绪及工作压力密切相关,管理者需要改革医院管理制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心理调节能力,促进护士的睡眠健康。
对纳入文献中改善护士睡眠质量的干预性研究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案有耳穴贴压、团体正念疗法、人性化管理、中药、针灸、音乐疗法等,各项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究其简便性和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陈兆蓉等[21]研究认为应用益神安眠贴敷联合耳穴贴压可达到益神安眠,补益心脾,疏肝行气的目的,此方法治疗睡眠障碍临床疗效较好,方法简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文献分析总结,改善护士睡眠质量的方案大体可分为三类:心理疗法[22-23](如团体正念疗法、音乐疗法、三线放松疗法、心理松弛等)、中医疗法[24-25],(如耳穴贴压、益生安眠帖、中药汤剂或足浴、穴位按摩、针灸等)、管理方面(人性化管理、“护士睡眠日”管理等)[26]。但当前研究存在不足:研究侧重于调查分析睡眠质量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而对改善护士睡眠质量的对策研究相对较少,且深度不足。针对当前对护士睡眠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建议从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减少其负性情绪、减轻其工作压力、缓解其职业倦怠入手,从护士自身和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寻求改善护士睡眠质量的最佳方案。
对纳入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护士睡眠状况的研究发展趋势缓和且不稳定;在这一领域关注尚无稳定的研究团体;调查研究分析广度和深度尚可,但相关对策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多角度寻找干预方法,提升论文质量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对国内护士睡眠质量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认识了护士睡眠质量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本研究纳入面过窄,只对护士群体进行了探索分析,对睡眠状况尚认识不全,有待对其它领域睡眠干预方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有效改善护士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改善护士睡眠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