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模式 实现学科育人

2020-03-04 10:11邓凤鸣陈国旺
科学咨询 2020年52期
关键词:卢作孚北碚纪念馆

邓凤鸣 陈国旺

(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校 重庆 400700)

卢作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北碚建设的先行者、奠基人。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位于北碚城市中心,在“卢作孚纪念馆”“作孚园”“作孚路”“北碚美术馆”附近,旁有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这些人文场所都是学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将卢作孚先生的六大精神——爱国、科学、诚信、实干、奉献、艺术与学校课程资源相整合,探索出独具特色“学科+”课程模式,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1]。

一、卢作孚精神与主题式人文课程资源相整合

(一)卢作孚精神与语文课程资源整合

语文学科与卢作孚精神相整合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结合部编本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或根据教材其他内容延伸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卢作孚精神有机渗透。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走上街头,走进各个场馆,去观察、采访、调查、研究等,并通过文字记录,开展辩论、编写诗歌、排练短剧、形成研究报告等,在实践过程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是全校开展同一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年级、各班再根据学情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年段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如以“童声话作孚”为主题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将课堂搬到卢作孚纪念馆等场所,请讲解员与学校教师一同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卢作孚事迹,学会讲述方法。同一活动每个年段目标各有侧重:低年级主要以听为主,培养学生倾听提取信息的能力;中年级主要以讲为主,培养学生复述能力;高年级在创造性地讲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评论,表达看法。另外,请年级高的学生讲给年级低的学生听,请表现优秀的学生再回到卢作孚纪念馆等场所当“小小讲解员”,讲给更多的人听,甚至推荐参加北碚博物馆主办的“童声话碚城”大赛,通过媒体传播更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实事和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得知北碚公园要改建之时,学生通过班级论坛提出改建建议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公园管理处。“学科+”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语言建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

(二)卢作孚精神与英语课程资源相整合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工具。在“学科+”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学校英语教师多次将英语课堂搬到各个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在作孚园内,让学生看看景区中英文双语介绍,运用课堂所学用英语介绍卢作孚先生的爱好、事迹等。另外,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西方节日、建筑等,指导学生到图书馆等场所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用在课堂学习到的介绍西方国家节日的英语句式,简要地说出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外国留学生到校参观访问时正值端午佳节,学生端着糯米,带上粽叶与嘉宾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学生用英语向嘉宾讲述包粽子的步骤,介绍端午的来历与习俗,学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小使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立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逐步放眼世界。

图3 学生在卢作孚纪念馆向来校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卢作孚事迹

二、卢作孚精神与生活化科学课程资源相整合

(一)卢作孚精神与数学课程资源整合

“数学是科学之王”(高斯),卢作孚先生以他极强的数学思维,精确计算,合理安排船只,统筹协调,指挥完成了号称“中国敦刻尔克”的武汉大撤退。由此可见,让数学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是卢作孚科学精神的体现。

在“学科+”模式下,数学也能“活”起来。学生在独具北碚特色的建筑中寻找平面图形,发现北碚城建筑的特色;学生在卢作孚纪念馆阅读卢作孚与数学的故事;去西部科学院旧址实地查看当年研究成果数字统计;通过实地走访和到场馆查阅资料,了解北碚城当年的城市规划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实现。通过“学科+”模式,以整合的教学内容、多样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时空,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觉得数学有了温度,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图4 数学教师骆俊带领学生实地走访

(二)卢作孚精神与科学课程资源整合

上世纪30年代,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后在此基础上兴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将科研与科学普及融合在一起。为继承卢作孚先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品质。学校以教材为基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夯实基础;以科技活动为推手,指导学生做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西部科学院联手,拓展课程设置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2]。

图5 学生参观西部科学院旧址

三、卢作孚精神与融合式艺术课程资源相整合

(一)卢作孚精神与音乐课程资源整合

《走过梧桐树下的路》是学校的原创音乐,以卢作孚引进栽种在北碚的梧桐树为切入点,以卢作孚先生用沦陷城市名命名北碚十几条路名的史事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卢作孚先生的爱国精神。音乐课《走过梧桐树下的路》是学校在“大美·卢作孚”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中开发的课程资源,此课例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感基础,尝试将这一课程资源与音乐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根据学校宗旨与特色,就地取材,带着学生走进卢作孚纪念馆,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演唱歌曲《走过梧桐树下的路》,向卢作孚爷爷致敬,记住卢爷爷、学习卢爷爷、传承卢爷爷的爱国精神。“学科+”模式下的音乐课,让学生学会了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对卢作孚爷爷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图6 王慧黠老师在卢作孚纪念馆教唱原创歌曲《走过梧桐树下的路》

(二)卢作孚精神与美术课程资源整合

以美术课《记·忆》为例,教师把课堂搬到卢作孚纪念馆,带着学生走进卢作孚纪念馆,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文课堂,走进卢作孚,理解卢作孚精神的内涵,同时唤起学生对卢作孚先生的记忆。课例采用讲解员与美术教师共同执教的形式,让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发现作孚之美,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表现作孚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卢作孚的敬佩和怀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样的美术课,教师教给学生看、听、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物寄情的方式去追忆卢作孚。

图7 童进老师在各个场馆指导学生写生

“学科+”模式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使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创新实践。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卢作孚六大精神,达到学科协同育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育人的目的。在“学科+”模式下,让学生置身活动现场,拓展了教育时空,既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又从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互联互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卢作孚北碚纪念馆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重读卢作孚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卢作孚的“中国梦”
卢作孚:生如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