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健康教育网 宋博琼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很多,基本可分成外在因素与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有体能不够,身体结构异常或未发育成熟,受伤未愈,暖身不足与不当,相关的伤害知识不足,突然增加训练强度、频率和时间,技术不熟练,骨骼肌肉不平衡,有潜在的疾病,好胜、逞强、不专心等心理因素,个别的适应能力及生理限制等。所以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者包括运动技术较差或不正确的人。初学者只知道用力,而不考虑技巧,过于热衷特定运动及高估能力,以致长时间地活动导致过度训练及过劳。好胜心太强、得失心太重的人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外在因素则包括不恰当的运动服饰,不良的运动设施及环境,错误的训练方式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损伤。
问与答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方法和康复流程上需要有别于成人。
2.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损伤以软骨损伤为多见,如过度运动引起的骨软骨炎等,而退变性损伤少。
3.有一些青少年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或者愈合能力较强。比如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经过制动、保守治疗多数可以自愈;青少年发生剥脱性骨软骨炎时,微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成人。
4.青少年对于运动损伤耐受性好,易被忽略或者漏诊。由于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青少年说关节疼痛时易被认为是“生长痛”或“肌肉痛”而被忽略,针对青少年运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缺失。
5.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经常花很多时间在体育运动中,但是用来热身、体能训练、拉伸等的时间过少。这成为导致他们发生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人认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好,柔韧性好,不需要其他训练或准备,而忽略了相应的过程。因此,如果想减少或避免青少年运动损伤,就需要他们在运动习惯或者训练内容上做一些改进。
一般人认为青少年运动损伤多是参与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伤害,如上体育课、打球、慢跑等;其他的活动,如课间或课下同学之间嬉闹所造成的伤害,上下楼梯时跌倒所发生的伤害等,也可以视为广义的运动损伤。基本上这些损伤的处理方式都类似,但对于不同对象,如职业选手或具有潜在性疾病的人会有不同的考虑。遇到不确定的情形时,建议寻找相关的专业医师、防护员或物理治疗师协助治疗。
青少年因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有些运动伤害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影响。例如未成熟的骨骼在靠近关节处有所谓的“生长板”存在,如果不幸伤到这个地方将造成骨骼发育受影响,甚至会有长短脚或长不高的情况发生;又例如青少年棒投手过度使用肩关节造成慢性的肩关节伤害,因此使得选手断送了未来的职业生涯。
预防青少年运动损伤需要教练、老师及家长随时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或运动环境。除了青少年主观表达的身体状况外,必须观察他们的运动表现是不是和平常不同,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尊心或逞强而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平常要多留意他们的运动环境是否有潜在的危险,设备是否需要维修检查。同时要求青少年选手遵守运动规则及做好暖身等预热活动。平常的训练也要适当规划,原则上训练强度要渐进增加,不要一次训练过量。如果发现异常,要立刻寻求相关专业人员如医师、物理治疗师、运动防护员或相关医疗人员的帮助。教练、老师、家长也要经常学习并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受伤之后的复健运动特别重要。我们身体所受的伤害都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复。随着受伤程度的不同,需要休息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但只要一休息,我们的体能就会一点点地退化,没有受伤的部位也一样会变差。所以受伤后的休息是针对受伤的部位。针对没有受伤的部位,仍要注意进行适度的锻炼活动。根据受伤部位的恢复情况,给予渐进的负荷锻炼。复健的细节请与相关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这样才可以在安全又有效率的情况下恢复健康。
1.检查自己的身体情况。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状况。若有不良症状,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切忌隐瞒病情,勉强参加体育活动。
学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禁止参加体育活动: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各种内脏疾病(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的急性阶段;凡是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气管咳血、鼻出血、伤后不久而有出血危险、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恶性肿瘤;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学生,禁止参加如长跑等时间长、运动剧烈的体育项目。
2.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安全隐患,包括检查场地地面是否平整,清除地面的石头、土块等杂物;检查沙坑的松散度,里面是否有石子等杂物;检查体育设施是否牢固、安全,及器材的完好度等。
3.做好运动准备。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要佩戴各种金属或玻璃材质的装饰物,不要携带尖利物品等。做好热身准备活动。要克服内脏器官在生理上的惰性,以降低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就会出现心慌、胸闷、肢体无力、呼吸困难、动作失调等现象。
运动前不重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正确、不科学,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内脏、神经系统机能不兴奋,肌肉供血量不足。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进行体育活动,动作僵硬、不协调,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1.掌握动作要领,不仅能够在运动中完成好技术动作,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还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2.了解、掌握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注意选择适当场地,确保自身安全,同时注意不要伤及他人。
3.参加体育活动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最有利于增强体质的运动负荷。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小到大。负荷过小,对身体作用不大;负荷过大,会损害身体。
1.认真完成运动后的恢复整理活动,使人体更好地从紧张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放松身心。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容易造成暂时性的贫血,甚至产生心慌、晕倒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2.自我检查运动反应。运动后经过合理的休息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良好,说明运动负荷安排比较合理。反之,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出现心慌、头晕,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调整与休息。
3.适当补充能量。运动后(运动前也应适当补充能量),要科学饮食,保证身体的需要,确保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运动结束半小时至1 小时后进餐;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5 分钟~10 分钟后饮水(淡盐水)。
科学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相反,则会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学习并掌握一些体育运动常识及安全防范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就会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