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研共同体”,为教育注入新活力

2020-03-04 15:14高克强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共同体

○高克强

主题发言

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建立,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形成教育科研工作开放、互通、流动的运行态势;通过对课题进行归类管理、分科管理、层级管理以及创设总课题主研与子课题分担相结合的课题研究管理模式等有效策略,为学校教育科研注入新的活力,进而孕育出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团体。

主题研讨

“科研共同体”的概念,是由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

他认为,“科研共同体”成员之间,应该具有统一的研究目标、一致的学术观点、相同的概念和术语、同样的交流方式以及同类的文献资料和教材等。因其在实验选题、基础条件、方式方法、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似或者趋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呈现常规增长。

“科研共同体”在有效提高研究人员科研素养的同时,也使课题研究工作得到顺利开展,最终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

一、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建立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领域,由于教师工作阶层赋予的身份和职责,造成了个体之间的隔膜与孤立,每个人都“安守本分”却又“孤掌难鸣”,从而限制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态度一般存在“不合作”和“被动执行”等倾向。

这种现象,使教育科研难以走出“象牙之塔”,真正为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和课堂教学服务;教师也难以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来提升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不能有效发挥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们的结论是:在同区域几所学校构成的教学联盟内建立“科研共同体”,以各成员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体,实行校际间横向联系和学校内上下互动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合作和深入开展,推动教育科研水平和品位的不断提升。

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建立,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可以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实质,是由“我”向“我们”的转变,由各自为战向通力合作的转变,由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隔离状态向打破校际间、阶层间壁垒和边界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对单个元素的凝聚,是对理想愿望的凝聚,更是对“人心”的凝聚,同时也是对“单向沟通”的整合,使普通教师由执行者和追随者进而成为领导和决策层中的一员。

二、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区域教育,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都必须从竞争走向合作。

教学联盟突破了学校之间的界限,构建起以合作与共享为基本特征的“科研共同体”,整合了各学校的优质资源,促进了不同学校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引领下,教师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彰显。

在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中,全体成员树立起共同的发展愿景,共同参与有关教育科研重大事项的决策,通过对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形成教育科研工作开放、互通、流动的运行态势。

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包括成员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学联盟管理人员和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人员等。

各成员学校的校长和各学科教师是“科研共同体”的主体,参与教学联盟组织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教学研讨和课题实验等活动;教学联盟领导和各学科中心组科研骨干,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起着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

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这一平台,调查了解课题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监督课题研究所采取的方法、策略是否科学有效,帮助各课题组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使课题研究工作在顺利实施、全面展开的基础上面向现实,扎根实践,把理论的高度、研究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理论研究工作者到教学第一线,倾听基层的呼声,汲取实践的营养;实际教学工作者参与研究,在理论工作者的指导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是有本土内涵的,而且是有旺盛生命力的。

三、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为了解决各学校课题组研究内容相近,理论学习与教学工作脱节,教师被动教研,权威束缚个体表达等问题,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在组织区域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尝试践行以下做法:

1.对课题进行归类管理。

教学联盟将各成员学校所承担的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分为一类,成立大课题组,选拔教科研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课题主持人担任组长,统领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科学方法和个人魅力促进课题组之间互相借鉴,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增强全体成员的研究能力,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

2.对课题进行分科管理。

教学联盟根据学科不同,对各成员学校承担的课题进行分组,参与同一学科课题研究的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在学科中心组核心指导团队的带领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核心指导团队还可以根据能力不同和个性差异,对联盟内本学科教师进行深入分层。

第一层是名优教师,由市教师发展中心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各学校学科名师和教学能手组成;

第二层是骨干教师,由学校科研骨干和热爱教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

第三层由普通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新生力量,是教育科研的“潜力股”。

这三个层次的教师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共同参与课题的研究。

3.对课题进行层级管理。

上述方式一般适用于县、乡、校级普通课题或研究专题的研究工作,而教学联盟直接负责联盟内各学校申请立项的国家、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课题负责人、理论指导者、实际操作者由不同层级的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分别担任,各课题组成员理清思路、明确分工、合作探究、协同攻关,并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和反思。

4.创设适合管理模式。

实行总课题主研与子课题分担相结合的课题研究管理模式。

为了使省、市、县等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探索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和深入,教学联盟安排承担重点课题的学校担任主研,成立总课题组。

此外,我们还将重点课题按照具体内容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由联盟内其他学校分别担负研究任务。

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方向一致,研究内容相关,研究活动并行,研究成果分享。

各课题组之间统一领导,相互支持,分工合作,抱团发展,使课题指向更明确,课题管理更精细,课题研究更接近实际,参与面更广,受益人群更多。

5.构建共享机制。

教学联盟各成员学校在实现教育理念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构建起联盟内部教育科研成果共享机制。

各学校和教师分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主动推介给联盟内的其他成员,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宣传、转化和推广,有效避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走弯路、耗资源和无价值的重复研究,使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6.搭建交流平台。

为了降低课题的研究成本,便于对各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通过专用的QQ群、微信群等即时交流工具,组织相关课题的参与教师开展学习和研讨,并邀请教科研人员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全程为实验教师答疑解惑。

此外,我们还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和网络群,将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随笔、作业设计、案例反思等,传输给共同体其他成员,方便大家进行交流学习;对于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专家名师和科研人员带领大家进行深度研讨和专题培训。

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建设,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引领下,按照大家普遍认可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题实验研究,其成果不仅有学术理论上的贡献,更有教学联盟内各学校和广大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建设教学联盟“科研共同体”,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进而孕育出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团体,教学联盟真正成为高标准、高价值的“科研共同体”。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肥团队 张瑞福 课题组
我的微课题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