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阳,王 怡
(1.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2.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有两件大事影响着人类社会,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1]。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深刻影响并推动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解放初到1978年的30年时间内,全国的城镇化率只增加了7.28个百分点;而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13年的30多年时间里,全国的城镇化率增加了35.45个百分点[2]136。“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从1.22万平方公里增长到2.18万平方公里,增长78.3%;到2010年,达到4.05万平方公里,又增长85.5%。从倍数来讲,2010年是1990年的两倍以上”[3]。
从21世纪初期开始,城市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逐步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传播研究领域自身的历史进路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借助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城市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对本世纪初至今我国的城市传播研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每个阶段数据和代表性论文的梳理,得出我国城市传播研究议题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探析我国城市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力求揭示出一个全面直观的城市传播研究概貌。
本文依托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选择2001—2018年间的全部期刊论文,关键词为“城市传播”,检索文献类目范围是哲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辑、社会科学2辑、经济与管理科学,以及信息科技中的新闻与传媒、出版、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档案及博物馆,选择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经查重后得到有效文献1 527篇。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后,对项目进行参数的设置,具体设置参数如表1。
表1 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表
从本文获取的近18年的样本数变化趋势看,2011年前后有一次相对明显的提速,但整体还是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结合研究样本的数量,并参考本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采用均分时间段的方式,以期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研究成果发展的细节变化特征。将2001—2018年间的18年间论文分成六个时间阶段。以论文的关键词作为核心词汇,得出相关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议题,使用CiteSpace软件,以三年为一个时间单位,选取历年前100个关键词,形成六个时间段的知识图谱分别进行讨论(见表2)。
表2 各时段文献数量统计
2001—2003年间,检索仅获得8篇文献。在此期间,研究者关注的议题有城市与广播电视、城市形象等,具体论及了城市广播电视的集团化、城市与媒介的新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媒体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等问题。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显示,本阶段研究尚不丰富,研究成果之间稍有关联,但由于样本量较小,尚未形成一个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城市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主要作为被表现的客体,或是传播活动的区域背景出现。
图1 2001—2003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薛敏芝的《论现代城市的形象构建和传播设计》是较早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的文章之一,她将城市形象定义为“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职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可包含城市的文化形象、市政形象、媒体形象、经济形象和市民形象等五个方面”[4]。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传播价值,面对多样且庞杂的信息,城市形象传播需要确定系统的概念,整合信息源、信息、传播方式和工具,并关注传播的过程。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快速成长的广播电视行业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其产出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围绕城市展开的新闻报道,增加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城市内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导向,展示城市文化并向外传播[5]。因此,有学者呼吁,以城市为基础,整合广电资源,组建城市广电传媒集团[6]。
2004—2006年,与城市传播相关的文献数量有了一定的提升,达到35篇。从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看,在此期间,“城市形象”这一研究主题仍然十分突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城市品牌形象、城市旅游形象等具体论题展开相关讨论。
图2 2004—2006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城市传播研究中,“城市品牌”的概念被提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城市品牌是从商品品牌、企业品牌等延伸出来的概念[7],现代城市的管理者将城市作为一种商品来经营,在这种背景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化成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不再成为一个简单的地理标志和行政区域,而是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品。
刘湖北主张,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决定了城市的独特个性,城市品牌形象需要城市文化作为内涵进行支撑[8]。城市品牌的塑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城市独特的个性和特色,通过管理城市与受众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来形成对城市的整体印象[9]。
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也成为了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变化,旅游行业的潜力逐渐体现出来[10]。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是靠着独特、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因此,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成为了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内容[11]。
在上述两个阶段,国内城市传播研究的进程有所推进,但前期整体视野还比较狭窄,研究思路不算丰富。从2007年起,更大量、更细化的研究开始涌现。在这一年到2009年间,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等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同时城市文化、城市营销和媒体等关键词体现出一定的辨识度(见图3)。
图3 2007—2009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单霁翔认为,基于“城市”和“文化”各自内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城市是文化的沉积、容器和载体,文化也是城市的核心资源和发展动力要素[12]。
有学者从城市节日庆典视角研究城市文化与城市传播。李宗诚认为,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已经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手段。节日庆典活动在城市中汇集了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的元素,是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品牌的一种优质平台。而且,节日庆典活动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以自身为媒介展示着城市的特色,作为文化标志有着一定的传播价值[13]。
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为例,在筹备举办奥运会中,北京的城市文化与奥运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了具有跨文化传播性质的“北京奥运文化”,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实质上是一种通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举办国、举办城独有的文化特性[14]。而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展会为表现形式,以文化为核心展现城市内涵,从世博会的吉祥物、会徽的设计到活动的主题等,无处不体现着我们的民族、国家和城市的特色[15]。
城市营销、整合传播也是一个重要话题。城市营销就是将城市看作一个企业来经营。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城市营销活动也成为了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筹码[16]。为达到更加有效的城市营销效果,城市传播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和领导者,还包括市民和城市的企事业组织,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形象的扮演者和传播者。
在2007—2009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平面媒体、电视台、电视媒体、跨媒体、网络媒体等成为了城市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体也成为了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之一。城市中的媒体是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如平面媒体和电视台等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凭借围绕城市展开的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着城市传播的形象,借助多种传播途径,强化了社会公众对城市的品牌认知。
从2010年起,我国城市传播研究明显提速,研究数量、研究方向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图4所示,随着亚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我国的城市传播研究中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部分开始聚焦于城市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研究方向。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给大众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参与到媒体与城市传播的互动中。
图4 2010—2012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此期间,我国学者开始对城市和城市传播内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学理探讨。孙玮在《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中,将实体空间纳入到传播媒介的范围中,将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将传播视为人类存在方式,从而提供了城市传播研究的新思路[17]。作者认为,追溯城市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传播”几乎贯穿城市衍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城市空间的布局、建筑物的设计、人的公共交往、社会话语的交流以及城邦的政治制度彼此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不可分割,它们共同铸成了城邦文明,作为媒介的城市,缔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以及人类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17]。从这一角度看,城市自诞生之初,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意义,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物理空间角色和社会文化空间角色都具有浓厚的传播色彩。
至2012年,国内城市形象的研究已有近十年时间,它贯穿着城市传播研究的始终,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一般来说,城市形象是人与城市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孙旭认为,目前国内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关注的论题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理论研究、城市形象传播与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不同类型的媒介与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18]。
城市形象传播中,旅游、节事活动是重要的城市形象营销手段,依托城市历史文化内核,通过城市的旅游特色、重要的节庆和大型赛事活动展现城市特色文化,构建独特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城市风格的形象宣传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在避免城市形象定位趋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也是城市传播研究的重点之一,不同类型的媒介给予了城市形象传播更多的可能。例如,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之外,影视作品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成为研究的一个落脚点。一些影视作品以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背景,或是以城市的故事为主题[19],一方面通过影视画面展示城市的外貌,如建筑、著名景点、城市公共交通等,另一方面也通过城市内主体和城市文化一起展示着城市的特色文化风貌,使观众对城市产生整体的印象。
杨晋亚认为,TVB电视剧对于香港城市形象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影视剧中的画面反映着真实的香港城市景观、建筑和人文风貌。同时,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真实的香港生活和香港人民的价值观。TVB电视剧的广泛传播,在一定意义上传播了香港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了更多海内外的人来了解香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
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的实体空间和媒介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城市景观。城市作为特定的实体空间既是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承载着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感。实体空间成为联系城市主体、传承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空间形式[17]。同时,新媒体也拓展了城市空间并不断延伸,新时代的媒体为城市传播建构了能及时沟通的公共领域话语平台,城市空间在传播活动中的价值生产、意义建构和品牌传播的作用,和空间中人的交往,此后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长期关注[21]。
2013—2015年的城市传播研究与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关系密切,可以看出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向。“新媒体”“微博”“全媒体”“城市宣传片”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以城市空间和城市传播为命题的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见图5)。
图5 2013—2015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谢静认为,城市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体”,它也是文化的创造与存储的空间。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受到信息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知识生产与信息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不考虑城市的信息与文化,或者只是将其作为经济体的分支或附庸,是对城市的极大误读[22]。“可沟通城市”作为一种城市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其主旨就在于突破既有城市传播研究的偏狭与隔离,打通了传统研究的学科壁垒,以传播的观念来回应各个维度的城市问题。
作为城市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可沟通城市”概念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新评价体系,吴予敏希望在城市的媒介信息网络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构成新型城市的基础之后,能通过对城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进行全面的深度的变革,将可沟通城市变成真正能容纳人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新型城市社会,在人性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可沟通,使这样的城市成为共享文化认同的社会共同体[23]。
随着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思潮的不断发展,城市传播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持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国城市传播的空间转向,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以城市本身作为空间的研究。实体空间成为联系城市主体、传承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空间形式。另一方面是以新媒体作为延伸空间的研究,新媒体利用碎片空间和缝隙空间的传播模式,不断营造新的空间关系,弥补了大众传播空间断裂的不足,为城市信息的及时传播提供了可随时消费和拼贴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的传播与传统媒体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如流城市和智慧城市这样新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样态”[24]。
随着网络传播走入“微时代”,以展现城市形象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微电影宣传片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微电影特点是时长短、拍摄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较小,且主要依赖网络进行传播。移动端的快速发展和观众阅读习惯的碎片化,使得“微型”的信息片段变得更受欢迎[25]。以城市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是城市形象宣传的新表现形式,它通过故事性的剧本、电影的叙事节奏和病毒式的传播,借助网络达到更加全面且准确的覆盖,实现了“投入少,效果好”的宣传效果[26]。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传播也不断从传统媒体的模式迈入到新媒体模式中,以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满足公众的即刻获得信息、快捷服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焕然一新”[27]。研究者们关注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会给城市传播带来什么样新的可能性。杨惠认为,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模糊了传受的界限,实现了传者和受者的频繁互动,同时又使信息发布及时且具有个性化,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有力帮手[28]。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的主题变得更加多元,传播手法和呈现方式也更多样、更有创意[29]。
经过近十五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共同体的推进,城市传播愈发成为我国传播学界的热点。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6)可以看出,2016—2018年我国的城市传播研究已经相当丰富,相对集中的议题包括:媒介融合与城市传播的互动、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短视频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和“两微一端”的城市传播功能等。
图6 2016—2018年城市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这一阶段,有多位学者以城市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客户端为样本,进行了地方政务服务号功能的调查研究。刘泱育关注政务微博的“上情下达”传播效能,并提出建议[30]。吴朝彦则对城市政务微信进行了内容分析,其政务信息传播的一级主题分别为公共服务、新闻报道、政策法规、生活资讯和文化历史[31]。孙琳琳研究了政务微信在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传播力中的作用,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题、功能、传播特点、板块设置、传播内容和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分析,针对提升政务微信城市文化品牌传播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2]。
当短视频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时,城市传播希望通过短视频建立与用户的新沟通方式,发挥用户的主导性和创造性,以更具有场景化的体验互动模式,连接线上线下,实现更加优质的传播效果[33]。短视频内容丰富了城市形象内涵和城市文化,也借由传播实现了拉动城市旅游和消费的最终目的。
融媒体环境下的城市传播是多主题且跨媒介的。赵继敏认为,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并不固定,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空前增强,且在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市场驱使媒介的呈现形式更加卡通化和通俗化,从不同的视角,以简短但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城市形象,主题突出[34]。刘政序认为,融媒体时代城市的文化传播内容更具有创新性和共享性,大众皆可发声的新媒体平台使得个人创作开始参与到城市文化传播中,传播的渠道和形式都变得多样,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这一角色,出现了更多“第三方的声音”[35]。
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冲击和世界性城市排名大调整的影响,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作为城市传播主体,城市文化建设也形成了一种相当有效的传播力。因此,城市传播研究要积极拓展更多的研究领域,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注重实证研究,引领城市传播理论的全面升华。
城市从出现之初就一直是人类各种文明、文化活动的结果或展开的场域。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36]91因此,从城市传播的角度来说,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文化、思想、政治和伦理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关注规划与建筑的外在表象,更应深入掌握城市的内涵与本质,从而更好地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并传播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
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成为新的竞争要素。一座城市的最有效的传播力在于它如何基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历史积淀以及创新的经济活动基础,并由此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和创新产业,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创新,正是一座城市传播力兴盛发展之所在。
自有城市以来,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都立足于各自的学科,对城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认为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域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点,政治学家则把城市看作是各种政治活动上演的舞台,历史学家视城市为建筑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地理学家则把城市看作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和大量人口资源的集结地[2]2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空间形式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继而影响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网络,必须积极倡导“可沟通城市”的理念,以“可沟通性”来规范城市的发展[37]。
发挥城市沟通交流的媒体作用,既能提升城市传播形象,还能促进城市经济良性循环。但是目前现代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离、冷漠和缺乏信任。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对话。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有效拓展公共空间,积极促进各个层级各类人群之间的对话交流。正如芒福德所说:“如果说提供各种形式的对话和戏剧是城市的本质性功能之一,那么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便很明白——它在于社交圈子的扩大,以致最终使所有的人都能参加对话。”在谈到对话的意义时,他指出:“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戏剧性的对话,既是城市生活最充分的体现,又是它最终的辩词。同样道理,城市衰败的最明显标志,城市中缺乏社会人格存在的最明显标志,就在于缺少对话。”[36]124通过对话交流,才能扭转心态,凝精聚神,使大家成为城市改革发展的促进者,城市形象的传播者。
城市传播研究肇始于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文化传播等议题,逐步深入到可沟通城市的研究。城市的“可沟通性”强调传播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主张从人和人的关系入手理解城市和城市中的复杂网络,并将沟通作为城市的构成基础和生存方式,通过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和意义生成等多种传播实践活动,促进城市各主体之间的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从而实现在多维度上的城市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中国城市嬗变纷繁复杂,城镇化的空间更新与生产弥漫着各式各样的城市传播关系,形成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传播研究要更加重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城市空间视角研究城市传播。比如现代城市传播是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生成的;它在城市的空间物质实体与大众媒介的虚拟再现之间如何实现城市与传播之间的互动;城市的实体空间是如何作为媒介促进城市的发展,并形成当下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城市与传播关系的崭新图景,等等。现代媒体与城市的积极互动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一方面城市中的媒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参与到构建特色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来,并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媒体也是城市对外传播、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与媒体的联系愈发紧密,“沟通线上和线下”成为了城市传播的目标之一。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城市大型节事活动的文化意义,都是城市传播可以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随着城市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的议题也会持续深入,不断更新。未来,中国的城市传播将继续拓展更多的领域,为传播学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