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燕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是构建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立足“评”,南岸教育督导深化改革,创新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督评,把脉问诊现代学校建设,助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积极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围绕“现代化”立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素质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现代核心素养。
以提质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树立现代教育观,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为动力,以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教育资源的现代化为手段,突出绿色增值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以治理为关键,提升办学实力。增强依法治校意识,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校长办学领导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教育合作共建,以加快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重要保障。
基于常态,印证办学实绩。强调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常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实施现场督评,为“全面体检”学校发展现状,提供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全面推进,开展差异评定。全覆盖实施区域内委属公办学校的督评工作,针对不同办学基础和发展阶段的学校,在原评定等级的基础上,设置差异化达标要求,鼓励所有学校增值性发展。
比对数据,加强指导服务。采用“系统描述、横向关联、纵向比较”方式,系统收集相关数据,深入分析学生、教师与学校努力程度及成因,实现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提高建言献策的效度和信度。
自上而下,导向全区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升级内部治理,向现代学校转型,切实引领现代学校发展方向。自下而上,为政府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的区域教育发展需求清单,把握服务区域教育发展进程。左右关联,搭建多元利益共同体,知晓、参与、评价与监督学校办学平台,有效扩大学校开放办学力度。
基于学校发展自主需求,运用第四代“协商共建”教育督评思想,强化现代学校教育“绿色增值”发展理念,开展现代学校治理背景下特色项目发展定位督评,促进现代学校特色项目的找位、选位、到位的“三位一体”发展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特色项目发展规划力与治理行动力,强化机制创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等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督评学校特色办学投入程度与进步状况,彰显现代学校办学品质。
找位:指导学校运用SWOT 分析法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全面自我分析,实现学校战略管理中“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效组合,做好“理念、思路、目标、措施、特色和风险边界”的六个定位。
选位:广泛听取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师生代表等意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高校等专家学者甄别、斧正与指导,做到多元办学利益共同体多渠道介入,厘清学生、教师、学校三方供需之间差异性与平衡点,达成三方利益与价值优化的绝对值最大化。
到位:以达成区域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督评共性指标要求为基点,达成学校个性指标发展需求为亮点,运用“CP 双指标”实施终期督评,其综合性督评结果作为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效能的达成指数。
“CP 双指标”同步督评,两者按照一定比例最终测算出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效能的综合评定等级(见图1)。
首先,共性指标(commonness)突出“三度两力”,抓住区域推进学校特色项目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三度”包含:一是关联度,强调与规划的关联,表现在学校特色项目发展与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联系,强化特色项目有支撑、有保障、有布局;强调与行动的关联,表现在学校特色项目发展在实际办学行为中的体现,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园建设等方面。二是参与度,明确教师、学生、家长与办学利益共同体四个主体参与特色项目比例,并依据特色项目选项的特质,采取“四选三”方式,按降序排列,测算参与达成度。三是满意度,开展幼儿园、小学、中学三学段的教师、学生、家长与其他代表(含社区代表)四类型问卷调查。“两力”包含:一是内控力,突出学校建立与执行特色项目发展制度,加强自我评价、自我纠偏、自我发展的能力,着力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二是影响力,涉及获奖荣誉、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其次,个性指标(personality)突出“学校特质”,关注学校个体特色项目发展进程,指导学校结合自身特色项目发展规划,将其中的“领域目标”设置为一级指标,“领域目标之下的重点任务”设置为二级指标,“发展举措与达成要求”设置为三级指标,从而形成与特色项目发展规划匹配的个性指标,并遵循指标权重分配原则,确定各级指标要点相对权重分值。
将校园巡视、校园巡课(幼儿园游戏活动观察)、座谈随访、作业批改质量、查阅资料、网络问卷等作为该模型常态应用方式,其中,校园巡视采用“3+N”模式,“3”即三项区级必选内容,“N”即专家结合学校特色项目特质进行自选的内容;校园巡视至少10 节课,涉及不同年级与学科,重点1—2 节课至少观察15 分钟,点面结合,整体情况记入巡课督评表中。
委属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其中,高完中学校兼顾初中部和高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兼顾小学部和初中部,同一法人多校点的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除自荐1 个校点外,专家组现场随机抽签确定1 个校点。
编写《南岸区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督评工作指南》,指导学校审读与研判“学校治理类、队伍建设类、课程建设类、课堂教学类、保育教育类、资源管理类、学校文化类及其他类”等申报项目选题方向,因校制宜细化具体项目名称,确立前瞻性、持续性与创新性特色项目。
依据校情,结合申报项目特质与项目推进计划,学校自主设置特色项目发展规划周期,一般为1—2年。
坚持发展规划的目标达成与过程指导相结合、期中自评与终期督评相结合、需求生成与共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前期的组织培训与单位申报、中期的专家论证与导师指导、后期的学校自评与专业督评的“三步曲”督评机制,切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实现校内问题导向、定责授权与层层落实;充分体现专业引领发展,实现校外专家把脉、跟踪斧正与会诊建言。
对于能够观测、定量评价的指标内容,据实计分;对于难以定量评价的内容,采用“四点量表法”开展“优、良、中、差”的等级评估,进行定性评价。两者综合督评结果作为区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督评对象进行业绩考核、资源配置、表扬奖励等重要依据。
依托区级教育督导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成现代学校发展核心数据库,每年度实现对五类型学校关于“建章立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管理、规范办学、办学荣誉”六方面16280 个信息采集点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督促其整改与完善。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促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核心所在。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就是激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神经末梢”。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督评正是提升现代学校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杠杆”。其实施过程,不仅是一次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与专业发展的有益尝试,更是一次依托学校特色项目发展定位督评,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能动性和创新性,推动现代学校治理进程的探索创新。为此,推行基于教育治理视域下现代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督评,必将引领学校众志成城,为实现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域现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