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㫃”部字研究

2020-03-04 06:17:56郭香溢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4期
关键词:部字王逸段玉裁

郭香溢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研究字义、字形、字音的字书。共收录“㫃”部字正文23 个,重文5 个,无新附字。自《说文》问世以来,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涉及《说文》的各个方面。整理文献发现,研究《说文》㫃部字的文章并不多,故写此篇文章,以飨读者。

1 相关文献及许慎对“㫃”字研究

历史上相关文献对“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㫃”是“旌旗之游,㫃蹇之皃”,该观点出自饶炯《部首订》[1]:“形容旌旗之游,其形飘扬翩翻无定貌也。左从屮,借其形为旌旗;右象其游,而曲之歧之,以明其事为㫃蹇”,“㫃蹇”意为飘舞之意。饶炯认为“㫃”形容的是旌旗的飘带,(像)旌旗随风飘扬,翩然翻飞没有固定形状的样子,字的左边由屮字会意,借屮的形状表示旌旗,字的右边像飘带,曲折起伏来表明这个字的意思是飘舞之意。第二种观点认为“㫃”相当于“垂”,出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旁垂者象游,从入,飘扬如一出一入然”,意思是“㫃”两旁垂下的东西是飘带的形状,由入字会意,就像飘带飘扬时一出一入的样子。第三种是钮树玉《校录》[3]中的观点:“宋本及初印本作,与正文(指字头)不异……不应重出。”其大意为:宋本及初印本都写作,这和《说文解字》正文的字头没有差别,故不应有这个重文。第四是徐灏的观点: 认为“及”字是“㫃”右边的飘带。

《说文》认为:“㫃,旌旗之游,㫃蹇之皃。从屮,曲而下,垂㫃相出入也。读若偃。古人名㫃,字子游。凡㫃人之属皆从㫃。”其大意为“㫃,旌旗的飘带,随风飘舞的样子。从屮,弯曲而下,(表示旗杆);(右边)下垂的飘带,(像随风)一出一入。音读像“偃”字。古人名叫㫃,字(子)游。大凡㫃的部属都从㫃。㫃,古文㫃字,象(旌旗飞扬之)形,及像旌旗的飘带[4]。

2 段玉裁对“㫃”字的研究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㫃”字说明如下。

第一,将“旌旗之游,㫃蹇之皃”注释为:旌旗者、旗之通偁。旌有羽者。其未有羽者,各举其一该九旗也。王逸《九歌注》[5]云:“偃蹇,舞皃。”《大人赋》[6]说旌旗曰:“掉拮挢以偃蹇。”张揖曰:“偃蹇、高皃”。段玉裁的大意为:旌旗,是旗帜的通称。旌是有羽毛的旗。至于各类没有羽毛的旗,(如果把它们)每种各举一例的话应该有九种。王逸在《九歌》的注释中说:“偃蹇,是飘舞的样子。《大人赋》将旌旗解释为:树木摇动引起飘带飞扬。”张揖说:“偃蹇,就是高高的样子。”

第二,将“从屮曲而

猜你喜欢
部字王逸段玉裁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09-29 07:21:22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说文解字》“辵”部字研究
锋绘(2019年6期)2019-09-03 08:14:53
“示”部字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世界家苑(2018年11期)2018-11-20 10:50:5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金龟记
民间文学(2015年4期)2015-05-13 12:05:30
《说文解字》肉部字研究综述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6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
诗潮(2014年6期)2014-11-17 1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