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辉
摘要:通过梳理心理学道德判断研究领域中常用的几种范式。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进而对经典的两难困境范式、过程分离范式和CNI模型进行了介绍。在讨论部分简单的介绍了三种范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优势。三种范式对道德判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判断;经典两难困境范式;过程分离范式;CNI模型
1.道德判断
一个疯子把五个工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搬动轨道,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这样列车会撞死另外一条轨道上的1名工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搬动轨道吗?你做出“会”或者“不会”的过程就是在进行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或者性格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Avramova & Inbar, 2013)。Greene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指出认知推理和直觉情绪共同驱动了道德判断(Greene, 2007, 2014)。
个体在面对道德两难困境时,个体会存在功利和道义两种取向。功利取向的标准是净收益最大化(如牺牲一个人能够拯救五个人是可以接受的)。道义取向的标准是行为得符合道德准则(如牺牲一个人去拯救五个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生命是平等的)。根据双加工模型,当个体的直觉情绪占主导地位时,个体会倾向做出道义论判断。当个体的认知推理占主导地位时,个体会倾向做出功利主义判断。
2.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及其变式
2.1经典的道德两难困境范式
最早的道德两难问题是由哲学家 Foot 提出的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通过换轨牺牲1个人来拯救5个人。另外一個经典的两难问题就是天桥难题(footbridge problem),将1个人推下天桥可以拯救5个人的生命。Greene等人将这些经典两难问题引入到了道德判断的研究领域中。Greene等人将道德两难困境分为个人困境和非个人困境,个人困境需要想象自己亲自实施了伤害行为(如天桥困境中,个人需要亲自推1个人下去拯救5个人),这会涉及更多的心理冲突和厌恶情绪。非个人困境中,主人公是间接的实施了伤害行为(如电车困境中,个人搬动轨道后拯救了5人只导致1人死亡)。在经典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中,提问方式一般采用“做或不做”和“这样做的意愿程度/道德可接受性”,如电车困境中,被试需要回答“你会搬动轨道吗?”或者回答“你搬动轨道的意愿程度/道德可接受程度”。根据被试的回答我们可以推断个体是倾向于做功利主义判断还是道义论判断。
2.2过程分离范式
Conway 和Gawronski(2013)根据Greene 的双加工理论,结合多项式模型思想,创造了一种可以独立量化道义论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新型研究范式。个体在过程分离范式中进行道德判断潜在加工过程如图1 所示。
过程分离范式的核心是使用了不相容道德困境材料(行动收益大于成本)和相容道德困境材料(行动收益小于成本)(Conway & Gawronski, 2013)。从图1可知,不相容道德困境和相容道德困境能够使得道义论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去驱使个体做出相同的或者不同的道德判断(Conway & Gawronski, 2013)。在不相容道德困境中,道义论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会驱使个体做出不同的道德反应。如在车祸不相容困境中,我们会问被试是否愿意打方向盘避开年轻的母子而撞上旁边的老太太,在这个困境中,功利主义倾向会驱使个体去选择撞上老太太,因为这样能够净收益最大化,而道义论倾向会驱使个体去拒绝撞上老太太,因为撞老太太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则或准则。然而,在相容道德困境中,道义论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会驱使个体做出相同的道德反应。例如,在车祸相容困境中,我们会问被试是否愿意打方向盘避开年轻的母子而撞上旁边的一群小学生,在这个困境中,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都会驱使个体去拒绝打方向盘撞上旁边的一群小学生,因为对于道义论倾向的个体来说,这本身就违背了社会规则,而对于功利主义倾向的个体来说,撞上旁边的一群小学生并不能使净收益最大化,反而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通过计算每个被试在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困境中的“不接受”或者“接受”的反应,代入相应的公式即可计算出个体的道义论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过程分离范式可以量化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潜在心理加工过程,其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判断领域。
2.3 CNI模型
Gawronski等人(2017)构建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可以分离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做出判断时的不同认知加工过程,见图2。由图2可知,个体道德判断由结果驱动、道德规范驱动、道德规范没有驱动。其分别对应三种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功利主义倾向、道义论倾向和反应倾向。
CNI模型在PD模型上增加了道德促进行动(如你同事要做一些违法的事情,你可以通过举报阻止违法事情的发生)的困境材料。个体面对这种困境材料时,由道德规范驱动的行为则会倾向于去接受,无论其利益是否大于成本。而PD模型中的道德规范驱动的行为全部倾向于拒绝。这样就可以有效分离出道德规范驱动和不行动偏好。
从图2可知,CNI模型中使用的道德困境共有四种版本,1.道德规则抑制行动中收益大于成本、2.道德规则抑制行动中收益小于成本、3.道德规则促进行动中收益大于成本、4.道德规则促进行动中收益小于成本。以疫苗困境为例,见图3。
通过计算出个体在四种困境中“不接受”或者“接受”的概率,然后使用多项式加工树软件可计算出个体的功利主义倾向、道义论倾向、反应倾向。
3.讨论
经典的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只能测量个体的功利主义判断或者道义论判断特点,并且功利主义判断和道义论判断被认为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无法分离出个体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潜在心理加工过程。过程分离范式采用多项式模型思维,将个体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分离,能够量化个体的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CNI模型克服了过程分离范式中的不作为偏好和作为偏好对结果的影响,将个体的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分为结果驱动、道德规则驱动和不反应偏好,能够得到个体的功利主义倾向、道义论倾向和反应偏好。
4.結论
经典的道德两难困境范式能够测量个体的功利主义判断和道义论判断。过程分离范式能够分离出个体在道德困境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CNI模型能够分离出个体在道德困境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及反应倾向。
参考文献
[1]Avramova, Y. R., & Inbar, Y. (2013). Emotion and moral judgement.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4(2), 169-178.
[2]Conway, P., & Gawronski, B. (2013). Deontological and utilitarian inclinations in moral decision making: A process dissoci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2), 216–235.
[3]Gawronski, B., Armstrong, J., Conway, P., Friesdorf, R., & Mandy Hütter. (2017). Consequences, norms, and generalized inaction in moral dilemmas:: the CNI model of moral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13(3), 343.
[4]Greene, J. D. (2007). Why are VMPFC patients more utilitarian? A dual-process theory of moral judgement explain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8), 322–323.
[5]Greene, J. D. (2014). Moral tribes: Emotion, reason, an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Bloomsbury: Atlantic Book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