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中的“伤春”情结

2020-03-03 12:21贾光绪
青年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成因

贾光绪

摘要:宋词中有一类作品,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伤春”情结,可谓之曰“伤春词”。本文主要探讨伤春词的表现形态及其成因,表现形态主要有失眠落泪、呆滞迷茫,莫名的悲伤和怅惘,怀才不遇的哀怨和国破家亡的悲愤。成因主要从自然物候的特性与创作主体心灵的碰撞,文学传统的继承,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儒道为主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伤春情结 面面观 成因

第一章 宋词中伤春情结面面观

(一)失眠落泪,呆滞迷茫

傷春词无论其意象,艺术手法,声律形式等如何变化,其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一直包含着“失眠落泪,呆滞迷茫”这一方面。这一伤春表现形态具有整体性,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情感和形象系统,不应该割裂开来分析,不同的词表现得或明或暗,或多或少,读者都能凭借一定的审美逻辑和艺术想象加以还原和感悟,在这一表现形态系统内部,由此及彼,相互联系。张先的《千秋岁》:“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这首词以女性化的视角,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失恋伤春者。迷茫哀怨,愁肠百结,彻夜难眠,展现出坚贞的爱情追求和对于失恋的哀愁情绪。又如晏殊《木兰花》:“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虽然艺术手法和词调以及意象有所不同,但仍旧是同一种表现形态,失眠流泪,迷茫惆怅,痴情而呆滞,也是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失恋者形象。又如欧阳炯《三字令》:“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澹薄,惹相思。”很明显,这里面包含了流泪,怅惘,失眠等符合这一表现形态的内容。再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表现形态展现得比较含蓄,词中写风雨恣肆,正值黄昏光景,苦苦哀求不能把春天留住,迷惘呆滞,满含泪水的问花,当然不会得到答案。由此可知,伤春情结的经典表现之一为失眠落泪,呆滞迷茫。

(二)莫名的悲伤与怅惘

莫名的悲伤与惆怅是又一经典的伤春形态的表现。莫名的悲伤与惆怅虽然是难于言明的,又是可以言说的。“莫名”的悲伤惆怅不论程度多深,终归是有来由的,因而可以追溯原因,从而更加清晰和细化地去分析此一种伤春表现形态。比如赵佶《宴山亭·北山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作者身为大宋国君,优渥尊贵至极,平日里闲情雅兴,洒脱闲适,万不会料想会成为阶下囚,因而词中莫名的悲伤与怅惘实则由于处境骤变,好景不长,大难加于身,人生无常,故而抒发出了春景易逝,风雨无情的感慨。这既是能言说的,又是难以言明的,因为其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体会最深。又如钱惟演《木兰花》:“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这首词的悲伤和怅惘主要是来自于韶光易逝,青春难以常驻的感慨,倏然觉得自己已经度过了美好年华,就像春景转瞬即逝,因而感慨系之。张先《天仙子》也是类似的作品,同样是感叹青春已逝,人渐衰老。而张先的另一首词《青门引》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处作者哀伤惆怅是因为,弹指一岁又去,而思念的病痛仍旧没有好一些,时间在疾驰,时间仿佛又静止,将作者永远钉在思念的最痛处,无法缓解,枉自虚度,故而抒发了春光难留住的慨叹。总之,原因虽然众多,但大多数悲伤与怅惘的作品都有一种莫名的情味,披上一层朦胧美的轻纱,韵味悠长,以独特美感飨于后人。

(三)怀才不遇的哀怨和国破家亡的悲愤

有此类表现形态的伤春作品常常表达自己人生、仕途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或者是对于国家、社稷和百姓的热忱关怀,较之其它的伤春表现雄壮阔大了一些,在词的本色中蕴含着刚性。词人对于个人命运不堪或者国家困难重重深有所感,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哀怨和愤怒之情。写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时,通常是借春天的美的逝去来抒发自己的情绪。比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首词中就带有明显的哀怨之情,将春景和自己的命运相比对,很具代表性。此外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显的表露出了仕途蹭蹬,得不到重用的哀怨愤慨之情,时间无情,功业未成人已暮年。写国家苦难的词,则更多的是带有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如刘辰翁的《兰陵王》:“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以送春象征亡国,借自然景象写人世苍桑,意象凄迷,寄托遥深。正如《白雨斋词话》所云:“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悲愤之情流露于词中。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本色词的风格,柔中带刚,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愤慨,文字虽柔,然其情怀也愤慨至极。

第二章 宋词中伤春情结的成因

(一)自然物候的特性与创作主体心灵的碰撞

我国的疆域一直以来大部分都是处于内陆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因而我们对于物候的观察比较早且又比较敏感,审美意识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和认识的统一,这是比较大层面上伤春情结得以形成的自然条件。此外,自然物候的特质,即春天的感生特性,则是伤春情结得以形成的又一条件。《管子·形势解》有“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便注定了春在各种文体中广泛运用的命运。后来《文心雕龙》里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可见作为四时之首的春季,对于人和自然界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如果按照《文赋》的观点来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春天使人欢欣舒畅,那么为什么还有伤春情结呢?因而必然还有其它的因素。另外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春天的物侯性特征和作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对照”和“反差”,简单来讲,如果一个词人怀有十分的喜悦高兴之情时,会留心春美好的一面。而如果词人悲愤抑郁,自然会留心春悲伤的一面,或者以美好的一面反衬自己的心境。

(二)文学传统的继承

伤春情结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一是“本色”词的审美特征以及“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从近处说,“本色”的婉约词,本身就具有某种女性化的倾向,而伤春情结一般也是女性特富的情结,张炎评论词的时候曾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因此,伤春类词作多具女性柔婉哀怨的口吻和色彩。即使是男性词人所作的伤春词,也总逃不出婉约词的天地,也具有某些女性化的特征,因而多形成傷春情结。

从远处说,二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观念一直就是“以悲为美”,“以愁为工”,这是延续至今的文学传统基调。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这一传统是一以贯之的。究其原因,一者古代历史进程缓慢,大动荡,大灾难多;二者生活多哀事,故而民众的“哀弦”特别发达,悲伤的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怜悯。可以看出,“伤春”情结也正好和诗歌传统相契合。中国人历来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可见生活多悲伤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孳生着“悲美”情怀,这自然也深刻影响着伤春词的创作。

(三)与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

宋代,不像唐代那样昂扬开放,而是低调内敛,因为宋代没有了唐代那样强盛的国力和恢弘的气象,后来渐趋衰弱,而且战乱动荡,面临着外部猛烈的入侵,制度繁冗,效率低下,养官,特别是文官支出费用巨大,多苛捐杂税,以应付巨额的国家运行费用和赔款,土地割让得四分五裂,最终积重难返,走上了覆灭道路。《宋史·食货志》说:“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宋代饱受屈辱,并且在屈辱中最终走向灭亡。这样一种状况,给民众的心理带来了深重的创伤,由此产生了普遍性的悲伤心理状态。自然,国家的悲剧命运也深深地影响着文人的心理状态,他们容易多愁善感,易于悲伤,伤国也伤己。许多有强国富民志向的有识之士在仕途上几度浮沉,郁郁而不得志,常常有人人生如梦的慨叹,难以施展才能,时时刻刻流露出思乡之情,无助感,还有对于情感破灭的痛苦。这些现状导致了文人内心的脆弱伤感,使得哀怨忧愁成为文人词的主色调,伤春便是其载体。

(四)以儒道为主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古代哲学中,不论是道家哲学中的归于自然,儒家的不朽冲动还是杨朱的享乐主义,都揭露了生命的短暂,时间的一维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都是意识到生命有限设计出的超越策略,这在伤春词中深有体现。其次,儒道都对“天人合一”思想有过详细的解释,道家认为要“绝圣弃智”,打碎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使得士人对于自然有了极其亲密的感情和不断接近的愿望。儒家的天人合一使得士人对于自身品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往往心系社稷,关怀苍生,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再者,儒道哲学虽然有所分歧,但本质上都是关于人的学问,都具有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的根本特点,它们都关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的生存状况和境遇的探讨,二是应该要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智慧。因此重视现实便又成了构成伤春情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伤春情结流露出的关于人生有限和宇宙无限的哀伤感慨便是现实人生态度思索中的核心问题,清晰地显示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悲伤底色,便是死亡意识铸就的悲剧性哲思。所以我们说,传统哲学深深影响着伤春词的创作,对于伤春情结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结语

宋词中的伤春情结,是具有非常巨大的学术价值,大有研究前景的,并且可以使研究者自身受益匪浅的一个课题。通过这个课题,我们能体会到伤春类宋词的独特魅力,品味宋代文人词家独有的艺术境地和美学追求。并且对于宋朝文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社会形态,政治状况等有比较细致的了解,达到“词史互证”的研究目的。而且透过伤春词,能够拨云见日,深入追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脉络,探寻文化渊源的发展流变,以及其对于伤春词发生作用的具体原理,这也就到达了传统文学的核心,那就是亘古常在,历久弥新,虽然不断嬗变,却又从不丢失其根本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传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传统有比较深刻之了解,对于提升文学素养,审美水平,文学创作能力等将会是大有裨益。可以说,研究伤春词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虽是管中窥豹,亦必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版

[2]李山:《管子》,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

[3]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2002年版

[4]吴慧娟.唐宋词审美观照[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1994

[6]隋赫楠“伤春悲秋”文学意象诱发混合情绪及时间认知启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7]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6年版

[8]张炎:《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9]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3年版

[10]康晓娟. 两宋词学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接受[D].首都师范大学,2000.

猜你喜欢
成因
雾霾产生原因及朝阳市雾霾成因初探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论高血压、低血压的成因、危害与治疗方法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