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献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

2020-03-03 10:57方芳
青年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沧桑音响文献

方芳

电视艺术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视听艺术。“画”和“声”是它的两个支撑点、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本文将以同期声为例,谈谈它在文献纪录片中的运用。

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元素包括语言、音乐和音响。而音响,特别是同期声,又往往会被人忽略。在以往的文献纪录片中,常常是没有同期声的,做得像一部科普教育片或者是文艺专题片一样。现在有的文献纪录片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同期声的运用也往往会不到位,有些像一些写实的普通纪录片,同期声一灌到底,显得嘈杂纷乱,失去了文献纪录片独特的形式和功能。

那么,在讲运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文献纪录片。它和一般纪录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文献纪录片,是对历史性的、有重大意义的人和事,在人、事过去很多年后进行的回顾和评价的片子;对人、事的评价要公到,要具有历史学高度、学术性和理论性。和纪录片相比较,它是一种真实的纪录,有着强烈的纪录片痕迹,但在内容、结构、方式、手法上都有专题片的特色。因此,文献纪录片,特别是中国的文献纪录片,具有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双重性,是一种单独的节目类型。

为什么要在文献纪录片中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呢?我们以大型文献纪录片《香港沧桑·序篇》为例。

首先,同期声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使节目具有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文献纪录片,作为具有纪录片特点的一种节目形式,它和普通纪录片一样,需要给观众以真实感。以往的有些文献纪录片中,对于拍摄和主题有关的当代的情节时,为了达到全片看上去精致的效果,一般会去掉同期声,灌以音乐,甚至是连被采访者的话都被抹掉,配上字正腔圆的解说。这样看上去就非常地假,观众甚至会觉得片子在自说自话,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同期声是一种客观的声音来源,如果加上同期声,就会容易让人接受,特别是让被采访者“自己说话”,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在《香港沧桑·序篇》里,就有很多段落采用了这样的同期声。比如在尖沙咀采访当年移居香港岛的大户人家后代时,就采用了同期声,并且由岛民们自己开口讲话。这样听上去十分真实亲切,他们带有福建口音的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也间接地说明了他们的祖籍,比播音腔的解说词更有说服力,也更贴切。而在采访香港各界领导和知名人物时,也都采取了同期声的方式,他們的粤式普通话丰富了片子形象,让观众对香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而采访的同时,画框内和画框外的环境音响,也加强了真实感,饱满了香港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同期声能帮助画面再现过去,丰富表现手法。

文献纪录片因为纪录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过去的事情,所以要用到很多资料片。很多电视制作者在运用资料片的时候,喜欢灌上音乐,体现一种距离感和历史感,作为和现实时空的间隔。这固然是一种手段,如《香港沧桑·序篇》中也有一些段落是这样运用的。比如在对香港外交史的回顾时,把几次重大历史性谈判的片段都灌上音乐,将其神圣化和仪式化,给观众一种沧桑感慨的心理体验。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同期声在资料片中的合理运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还是在这个片子里,当周恩来在机场握住来访的尼克松的手时,当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进行历史性地一碰杯时,当江泽民宣布收回香港主权时,我们听着机场的风声和欢迎声,听着清脆的碰杯声和欢呼声,听着国歌奏响和闪光灯的喀嚓声时,仿佛感觉到自己亲身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场合里。画面是有间离感的,但声音不会老去。虽然那些历史过去了,但我们听着同期声时,声音将历史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可以说,音乐使历史高高在上,供人瞻仰,而同期声让历史走下史册,近在身旁。这两种方式很难比出好坏,根据主题运用得当,都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再次,同期声能够完整情境再现。

古代很多有关历史事件,我们没有办法获取影像资料;近现代的很多事件,也有可能当时没有条件或不能及时地用摄象机来纪录,就算有纪录,也很有可能因各种原因损坏或遗失。因此,在文献纪录片中需要用到的很多影像资料是缺乏的。必要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情境再现,让现代人的扮演来实现。

在这些情境再现的片段,如果灌以音乐,或者是解说词,如果不是适应特别需要,观众看上去就会觉得特别假,甚至像看木偶剧一样地可笑,还不如用一幅古代保留的相关图画来得真实。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在情境再现时如果用上同期声,模拟当时的环境音,就会大大增加画面的真实感,丰富它的表现力。观众虽然知道这是扮演的,但也会随着情节产生一种认同感,变得容易接受文献纪录片的教育意义。像在《香港沧桑·序篇》中就是如此,比如说到明朝英军强占渔村,登陆香港和传教士在香港的活动时,就采用了情境再现的方式,由于同期声的运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后,同期声还是很好的转场方式。

在《香港沧桑·序篇》中,有一些片段的连接,就采用了同期声相似的方式巧妙地转场。比如在英军攻占港岛时的大炮声延续,连到了下一场二战时的香港岛;旧时香港洋人店铺林立的叫卖嘈杂声延续,自然地过渡到了回归后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的香港街头等。音响凭借其蕴含的逻辑,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成为画面积极地补充,音响在叙述交待着事件的转变和联系。如果没有同期声的运用,就可能会显得单调生硬,不够自然流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同期声的巧妙合理运用,可以使文献纪录片更加完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更有质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认同;而同期声本身的客观性,也在某个程度上帮助增加了文献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学术性,使它看上去更加真实可信。

猜你喜欢
沧桑音响文献
栎树沧桑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田野里的音响
七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沧桑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