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2020-03-03 12:18唐悦萌
青年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

唐悦萌

摘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炎黄儿女世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遵礼守仪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要领,更是高校道德建设的核心点。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如今的礼仪失范作出评价。分析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并针对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提出对策。本文研究发现,面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礼仪素养的缺乏以及日益凶猛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大高校理应积极的组织传统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得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规范、素养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关键传播主体,他们有义务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勇于承担起“排头兵”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还必须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但是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异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学校和家庭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文明礼仪失范的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由很多种原因造成,既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大学生们缺少来自师长的指导,一方面因为家庭所施加度礼仪教育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他们求学的萌芽期-小学、中学的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更多的是追求分数上对学生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其如何“做人”的培养。所以,在大学以前的阶段,很多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缺失的情况就开始显现。

(一)应试教育致使礼仪教育缺位

道德与礼仪教育的表现为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因此学前、小学及中学时期师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尤其重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礼仪理论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种大环境下所造就的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也许会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由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一切只为将来的消费作投入准备。

这些为了实现功利主义,过度追求专业知识。对实际价值取向过度关注,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度扩张,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也就无从谈起在礼仪修养上他们有何突出的表现。功利化为目的的求学模式使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萌发出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知识性教育上。

在学生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只会重“分”轻“人”,往往只关注到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成绩。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目前的家庭成员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和感受家庭的礼仪实践。当孩子在家庭活动和交往中出现无礼或错误的行为时,一些家长也采取了模棱两可甚至宽容的态度。

在当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学校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忽略了“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

(二)社会价值观的转型致使礼仪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突出,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而使得大学生往往只顾着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 ,从而忽视了礼仪修养的规范性。大学时代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的思想问题如道德滑坡、信仰混乱等随之而来,从而忽略了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修养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同时,由于目前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家长对独生子女礼仪知识教导方面存在着欠缺,导致一些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尤其突出,关注着视礼仪教育为空洞无实际用处的东西, 因此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严重导致了对礼仪问题忽视,当代大学生大多只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丰厚的“好”单位,将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忽视着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培养。如今大学校园环境已非象牙塔般洁白、伊甸园般纯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观念,想要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难如上青天。面临着这样社会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经历着一个痛苦而艰难的“断奶”期,如何判断真、善、美?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他们亟待的课题。如果学校、师长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是非以及荣辱观的认知偏差,甚至做出有悖正确礼仪形式的逆反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的冲撞致使传统礼仪知识的丢失

世界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大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大量涌入中国。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使得新鲜的、独特的外来文化更容易和他们追求个性上的释放产生共鸣。许多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外来文化新潮、新事物的挑战,开始让中国的大学生在伦理、道德领域发生一些混乱,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在各种观念汇聚,需要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本质上排斥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观念。礼仪的基本原则的体现是对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能换位思考,凡事多替他人着想。没有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一切礼仪形式皆为漫天空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艰难发展,面对不断冲击中华传统价值观、人生观的陌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很多大学生充满了猎奇心理和新鲜感觉,但又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渐渐迷失了方向。有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一味推崇,不能作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们错误地认为西方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标准,就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进行错误的解读,对西方的粗鄙文化頂礼膜拜,盲目模仿与跟风,造成了中国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被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替代,只追求“另类”的极端个性,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融洽;更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种民族逆反心理,片面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结晶,误把西方不合理的思想作为时尚来信仰,极端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担当。面对社会的种种“实用主义”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其人生的评判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而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相抵触的。由此也造成了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

二、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对策

人才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工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最为有效的还是在大学校园中所触及到的、感知到的事与物。大学生礼仪修养各方面的缺乏,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一)表彰教师礼仪标准特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常会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标准性。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下教师都应按照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规则待人行事,把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追求的目标,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就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高度。为人师表,必然要塑造好自我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言必出行必果,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形无声之中将礼仪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二)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礼仪课程并考核

“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高度体现。大学教育不仅要将学生知识层面的水平得以更高的升华,更应将大学生礼仪行为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应以此作为当代大学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实施现代礼仪化教育,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 在培养学生的德和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少学校只注重于学生分数的提升,对学生道德教育难免有所忽视,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是明亮一切方面的光源”,教育家洛克说得也很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 我觉得他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礼仪涵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才能更好地促使社会形成优良的道德礼仪风尚,才能使国家更健康的发展。礼仪教育可不是纸上谈兵,重在落到实处。因此高校在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还应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环境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们对礼仪修养技能得以消化掌握,运用礼仪能力得以提高。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深入每个师生的心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步入社会将会得到更好的机会,其实不然,社会大环境要求的是个人全方面的素质能力,考验的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很多中国大学生目前过于在意分数,缺乏对自身礼仪素养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调整考核标准,将学生的日常礼仪表现纳入考核标准之中,要求教师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检验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是否具备社会要求的礼仪基本素养,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将“讲礼守仪”的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注重自身礼仪习惯的培养。礼仪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戴尔·卡耐基在《成功之路》中总结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其中的“ 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是与良好的礼仪修养密不可分的。

(三)强化大学生自身修养,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当代大学生大多选择远离家乡城市的大学,离开熟知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遇见陌生的人,必然会花费些许精力来适应崭新的生活。在这种缺少父母的束缚,远离了父母的絮叨的环境中,拥有了更多的对生活的支配权。在新的环境中,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不同性格的人,开阔了自己的交际圈,这个阶段,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否游刃有余的应付人际关系。在此之前,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知识,谋求优秀的考试成绩当中,那么,在大学中的他们会渐渐明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将礼仪个人修身立业之本,并将所掌握的公共礼仪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作为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不是角色错位。在老师面前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在父母面前要扮演好子女的角色,在同学朋友面前要扮演好同学朋友的角色……如今,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有着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约束,遵循着特定的游戏规则。大学生游刃有余的穿梭在各个不同的角色中间,扮演好自身特定的角色不仅能保证自己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一种体现,从而自身形象也得到了提升。前人云:“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理应将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为目标,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还应将“吾日三省吾身”这种时刻提醒自身的醒悟自身的先训铭记于心,做一个“思想上虚怀若谷,行动上登高望远”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郭利,邹海燕.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郭晓云.深化礼仪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

[3]尹德善.礼仪教育实施之我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祁玉红,张岩松.大学生社交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