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打造基于人文底蕴的高效课堂

2020-03-03 07:14黄学仕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黄学仕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师生应全身心投入有限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努力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目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课后广泛阅读和积累。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人文课堂、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人文课堂   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1](1)。学生学习历史,不仅在于掌握基本的史实,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者亦可称为人文素养。现在我们大倡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使学生学得有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2]的课堂。要打造基于人文底蕴的高效课堂,师生需一起努力,在“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重点讲解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史实及制度文化;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讲述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演变历程及世界经济由孤立隔绝到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过程。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世界视野等人文素养。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与人文精神有关的内容更多,例如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具重要意义。学习历史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历史教学因课时少的限制因素,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承载历史教育的目标,是教科书编写、教师讲授历史课程的主要依据。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制定合适、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深刻把握课程标准,反之会使目标脱离教学、脱离实际,甚至完全偏离。虽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面世,新一轮课改业已正式启动,但这里有一个普及的过程,目前我省使用的还是老版课标。现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必修三个模块共二十五个学习专题,容量大、课时少、任务重。历史学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基础学科,要求对古今中外历史应当有全面了解,建立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这种专题的学习策略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为学生的高考服务,毕竟学校需要升学率、家长希望孩子考出较高的分数、学生希望能上好的大学。虽然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整个社会衡量一个人才能高低的指标基本还是分数。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容量大、学时少、任务重,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只能围绕课标和高考而转。相信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希望把教材上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学一遍,但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围绕课标和考点(很多时候就是只讲、学考点)讲解。

例如,人民版必修1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讲述了夏商政治形式和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只会讲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笔者在备课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标要求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教师如果只讲授宗法制、分封制,那么学生是不能理解“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这一特点的。因为这个特点是从商代政治事务的决策方式——占卜而得出的,“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3](5)。不讲商代政治,学生是不能理解这个特点的。商王朝的国家大事都由占卜决定,是所谓的神的意志;西周统治阶级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商代有了重大进步。

宗法制对后世中国有深远的影响,道德伦理观念、尊老爱幼观念、阖家团圆观念等,便是宗法制中的人文精神。尊祖和敬宗成为维系宗法制的基本信条。笔者在备课和讲授新课时,并不囿于教材,还讲授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不仅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而且是西周统治阶级人文精神的体现载体。礼使尊卑有别,乐在于上下和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用《礼记·乐记》中的如下史料“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4](1334)说明礼乐制度的作用。在西周统治阶级“敬天”“保民”“明德”等具有人文情怀的价值理念治理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成康之治。

“在深入领会课标的同时,研读、分析教科书是教学目标设计必不可少的”[5](65)。对于教科书的分析,侯桂红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及评价》一书中指出,要从整套教材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最后做到超越教材,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只有建立在对课标、考纲、教材的全方位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把握重难点,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希冀学生取得好的分数。

笔者在备课和讲解人民版必修Ⅰ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重点讲解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实行的三大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了方便教、学,我将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一目“法令出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皇帝制度”)提前到第二课讲解,并将第二课的子目顺序重新整合,按照政治制度從中央到地方的层级,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样,既方便了教、学,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第三课则主要讲授历朝历代为了缓和这两对矛盾采取的措施。

此外,历史教师要不断阅读,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做到备课、教学游刃有余。“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历史教学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显得更为关键”[6](135)。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提高史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是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最新发展,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学术界关于相关历史问题、教学问题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基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史学研究成果、优质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结合,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目前,笔者正在阅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二辑中已出版的7本,以在打造人文课堂、高效课堂方面有所帮助。教师若没有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没有扎实学识,如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历史教师应积极搞好教学研究,从教材本身、课堂教学、学生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研相长、教学相长。

二、学生课堂积极参与、课外广泛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认真讲解,学生应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素养和修养有某种共通之处。古人十分看重“修养”。《礼记·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1859)把个人修养看作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汉书·李寻传》曰:“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7](3190)素养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修。现阶段要增加课堂人文底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确定有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1](2),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历史课堂要增加人文底蕴,教师应在践行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和教学,学生应积极投入并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加强修炼。笔者在执教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引用了很多文言史料,在教学时让学生翻译成白话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史料反映的史实。通过讲历史小故事的形式,将史实融入趣味性的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历史在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里的人文学科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就历史学科而言,在中学阶段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在课堂上应当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多动脑、勤思考。人文学科是重理解的课程,当然也是注重积累的课程。学生要广泛阅读,当然不限于史学名著,文学和史学应当是比较重要的两部分。学生唯有广泛阅读和积累,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增加人文底蕴多有裨益,对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多有帮助。

为什么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那么强调和学习历史呢?道理很简单: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记忆,不忘历史就是为了现在和将来,使人们从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中健康起来、聪明起来、振奋起来。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鲁迅先生说:“历史都写着中国人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一个有教养、有自信的民族是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民族,一个忽视历史的国家和民族,不仅是数典忘祖,更重要的是冷漠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使历史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冷漠。要增加学生、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文底蕴,重视和加强历史学科学习。

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我校生源质量并不是很好,刚上高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为了考试,学生要学习的科目非常多,各科任务都比较重,尤其是语数外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物理、化学等科目总体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分配较多的时间。如此,学生用于学习历史的时间就更少了。要打造历史学科人文课堂、高效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历史教师努力做好教学设计,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本来十分有趣的历史学习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缺少任何一方,人文课堂、高效课堂都无从谈起。半个好老师加上半个好学生就会创造一节好的历史课。因此,如何构建基于人文底蕴的高效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三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侯桂红.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及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何成剛.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