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

2020-03-03 17:50马佩勋陈为满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高职

马佩勋 陈为满

摘   要: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中心,多元考核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当前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更是准确衡量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剖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或问题,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吸收企业人才等。

关键词: 就业   高职   学生学业评价   教学改革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均创历史新高,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其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刚需。201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65所,高职院校为1423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483.61万,超过普通本科52.32万,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人数规模,均显示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高职扩招及经济增长由高速向高质量稳步提升转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普遍呈现出初次就业率较高而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务上升率、就业薪资增长率等相关就业质量指标下降的趋势。为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反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跟踪近五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发布)公布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地域差异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如下。

1.1社会普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认可度不高。

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不断强化高职教育的地位,但在普通民众的眼中高职教育依旧为低层次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始终被视为高考失利群体的被动选择,技术工人低人一等的认知偏差根深蒂固,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较差,这种先天不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延续到培养、就业、晋升等过程。同时,我国各行各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技能岗位薪酬层级体系尚未健全,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通道不畅通。

1.2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供给侧矛盾凸显。

一方面高职扩招规模、专业设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企业却反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说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现象,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未形成高职专业对接产业、错位特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1.3人才培养缺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双重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片面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技能、知识、素质的融合培养,导致众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甚至就业后出现不适应企业管理、不认同企业文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知识迁移能力差、创新意识不足等现象,进而频繁转岗、跳槽,影响职业生涯发展。

1.4高职教育尚未形成产教全面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和激励制度,众多高职院校在多样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领域不断尝试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校企双主体深度融合,构建集招生、培养、就业及有效评价反馈机制于一体的良性闭环尚存在较大差距。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学业评价是现代高校对学生个人能力、学习掌握程度及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之一。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理念、方法及标准等诸多方面的弊端。

2.1评价理念落后,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学业评价既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反馈调研,评审专家一致反映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考核评价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问题。充分说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尚未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发展性的学业评价设计和实施理念,尚未形成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微观层面到課程、到专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学业评价体系,只会导致原本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

2.2评价方式简单化,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置的学业评价体系实施的载体主要集中在课程层面,根据学生期末的笔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绩点)。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仍未脱离传统考核评价“一次考试论成败”的弊端。实际上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合理科学地以多样化的方式嵌入整个培养过程,最终考核评价结论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

2.3评价内容不全面,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而真正决定未来学生职场发展高度的却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譬如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求实品格、安全意识、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锻炼和针对性评价。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将其纳入学生学业评价范畴,但评价的切入点、评价内容和方式的设计、评价权重的设定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2.4多元化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实行。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多元化评价一直是改革热词,主导思想是打破原有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尚需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譬如如何确保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如何有效解决评价主体与被评价方的针对性和相关性问题?各个评价主体权重分配是否科学?加上企业参与评价的利益诉求无法有效满足等,均导致当前多元化评价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真正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尚未全面落地实施。

3.以就業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

3.1以就业能力为中心,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必须强化产业需求调研环节,构建产业(群)对应岗位(群)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图谱,以此为依据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其中课程体系是培养载体,产业(群)对应岗位(群)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培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准确衡量是否实现培养目标的参考标尺,准确性首先要求考核内容必须多元化,从专业理论的认知与应用、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均要纳入考核内容范畴。其次是考核方式必须多元化,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之外,建议采取小组讨论、项目报告、课程报告、ISAS展示、实践项目汇报、调查报告、技能竞赛或技能比武、创新大比拼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

3.2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实施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多元化主体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某一学习周期为考察维度,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有效克服传统课程终结性成绩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等弊端。平时到课的准点率、实训操作的规范程度、小组协作的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和专注度、项目汇报呈现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自信力和亲和力等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汇集成学生的整体真实表现,在过程性的评价过程中才能有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短板,从而引导其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

随着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过程已拓展为校企行政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相应的,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必然需求,参照学生培养阶段的划分,建议校内课程学习与实训阶段以学校评价为主、企业评价为辅,见习实习顶岗实践阶段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为辅,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循环互动的评价反馈体系。

3.3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以证代考、以奖代考、以赛代考等评价举措。

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国家目前大力提倡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X”证书试点制度、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制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1+X”技能等级证书,参加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竞赛。参照学生证书获取情况及竞赛获奖等级,经教学科研等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实行相关课程免修、赋予等价学分的激励制度。

总的来说,实行以证代考、以奖代考、以赛代考等评价替代举措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全新评价方式,评价形式新颖、评价内容更贴近企业关注点、评价结果兼具公正和公信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实践证明,通过实行以其证代考、以奖代考、以赛代考等评价替代制度,一方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达到培育强烈集体荣誉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的良性循环。

4.结语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热点,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未来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息息相关。构建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全面考查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学业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公平性、客观性、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同时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朱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12):56-57.

[2]吕静.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23-24.

[3]刘玲玲.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72-173.

[4]刘丹丹,刘强强.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6(8):43-44.

[5]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4-3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XJK013CZY072)。

猜你喜欢
就业教学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