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慧 黄苗
〔摘要〕 抗战时期,我们党坚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创办各类学校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覆盖的教育对象较为全面、教学内容服务于抗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了一大批为抗战服务的优秀军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解放了妇女的思想,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当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继承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教育,同时要把握时代动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46-08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大潮中不断发展,推动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抗战时期,党大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办各类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抗战实践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灌输和实践教学,提高了党政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劳动妇女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抗战时期党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为当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对当前强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抗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抗日战争初期,党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短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较低的窘境,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学校,积极贯彻党在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开设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动员全民参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挽救民族危亡,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党所创办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积极创办各类学校
为加強抗日根据地建设,带领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党亟需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和高军事水平的军政干部,这成为当时党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党相继创办了各类学校,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场所。
一是创办了中央和地方党校。1935年12月,党中央就在瓦窑堡恢复重建了中共中央党校①,将其作为中高级干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 〔1 〕。同时党还创办了中央马列学院,对军事干部进行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抗日根据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先后成立了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用以培养抗战需要的干部人才,积极为抗战事业服务。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的创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央及各地方单位得到了广泛传播,为取得抗战胜利和干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是创办了各类专门院校,培养了大量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下文简称抗大)是这一时期党培养军政干部的重要场所,同时党还在各根据地建立了多所抗大分校,为广泛培养军事人才、推进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抗大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 〔2 〕10。1937年,党创办了以国防教育和培养抗战干部为办学宗旨的陕北公学;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②成立(下文简称鲁艺),鲁艺致力于发挥文学艺术在革命中的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使新民主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39年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后改名为延安自然科学院),以物理、化学、地矿、生物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了一大批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开创了自然科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该校以国防教育为重点,积极配合抗战需要,在边区广泛开展经济、政治、文艺工作,为边区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原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原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该校在抗日战争中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卫生工作者;1941年,后期陕公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并入,使延安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抗战事业输送了各类专业人才。这些专门院校不仅为抗战事业培养了众多专业化的干部和人才,也间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使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三是创办了各类中等学校。这些中等学校在抗日根据地以正规学制的形式培养了大批中学生和基层干部,成为抗战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苏豫皖边区等各大抗日根据地都创办了一定数量的中等学校。以陕甘宁边区为例,1941年,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了《边区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强调要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教育干部就必须加强中等教育。从此之后,党开始大力发展边区的中等教育事业。到延安整风时,边区已有鲁迅师范、延安师范、边区中学、延安中学、子长中学等20余所中等学校 〔1 〕。1939年,鲁迅师范与边区中学合并,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作为陕甘宁边区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学校,推动了陕甘宁地区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941年12月,针对延安各类干部学校的办学现状,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在总结延安各类干部学校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指明学习马列主义的目的是应用理论解决革命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各项原则,区别了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对专业课、文化课、政治课的设置比例进行了规定,在教材应用、教学设备、教学原则、学风等方面作了详尽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使军政干部和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正规化和系统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我们党创办的各类学校均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恰当地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些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抗大在教学过程中就邀请了众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前来讲学,如粟裕、陈毅、朱德、张云逸、潘汉年、刘少奇等,他们都曾在抗大定期授课或作演讲和报告。抗大还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师的意见,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主要课程有“社会发展史”“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辩证法唯物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也包括对重要理论著作的学习,比如克劳塞维著写的《战争论》、张闻天主持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毛泽东著写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这些课程包括了从理论知识到德育修养、从西洋文化到民族传统文化多个方面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升素养、增长知识提供了途径。鲁艺的课程设置有其独到之处,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一学期的必修课程都会设置不同的内容,且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学时。“鲁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与当前政治环境相适应,了解和熟知中国的革命问题,鲁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习的时效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艺术的理论和历史,积极投入到水深火热的斗争中,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鲁艺师生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和提高” 〔3 〕。除了政治必修课之外,鲁艺还根据自身办学特点设置了艺术必修课和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向学生讲解文艺理论及其规律,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马列学院作为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门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十分关心马列学院的工作,经常在马列学院向学生们作报告,讲解《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内容。马列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党的建设”“西洋革命史”等,并配有专门的教职人员在学校任教。“学生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了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问题和党的建设” 〔4 〕。广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得到了改造提升,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一时期各类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抗战实践为内容设置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从而使我们党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抗日战争这一重大革命任务。
二、抗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对象较为全面
抗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覆盖的教育对象较为全面。从阶层分类上看,包含了党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普通工农群众等社会阶层;从年龄分段上看,涵盖了从青少年到中年甚至老年各年龄段的群体;从职业上看,包括了军政干部、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的职业。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针,因地因人制宜,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创新和发展了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战时期蓬勃发展。领导干部是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理论灌输、思想教育、实践锻炼,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理想坚定、能力突出的军政领导干部,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宣传党的路线策略,带领军队和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知识分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党对知识分子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对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先进理论的教育,不断提升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素养,促使其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服务于全民族共同的抗战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党在这一時期还重点加强了对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妇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抗战时期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鲜明特色,党通过鼓励妇女积极投身革命,广泛参与抗战,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1937年,洛川会议在陕北召开,会议通过了《妇女工作大纲》,提出以“动员妇女力量参加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5 〕为妇女工作的基本任务。中国女子大学正是党为培养女干部建立的一所女子大学,其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运动史”和“党的建设”等,聘请了著名的教师进行专业讲授。“除了政治理论课学习外,学生们还有机会聆听中央领导同志的政治大报告,有的是专门来女大作的报告,有的是联合延安其它干部学校一起听的报告。这些报告中,有毛泽东讲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刘少奇讲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讲的《监狱斗争》和邓颖超讲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等,此外,学生们还听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张闻天、博古、叶剑英、邓发、吴玉章、蔡畅等同志作的政治报告,据统计,仅从1939年7月到1940年9月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有50多次” 〔6 〕。除了校内学习,学校还积极鼓励广大青年女学生参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锻炼她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中国女子大学以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了青年女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积极进行妇女解放教育、男女平等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破除了传统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使妇女逐渐从旧的封建秩序中解放出来。
(二)教学内容服务抗战
抗战时期,我们党开展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贴合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大环境和实际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针,坚持教学内容服务于抗战的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第一,加强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教育。抗战时期,对群众进行国耻国难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中明确规定:“在抗战中我们首先就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残暴,从各方面加以揭露,唤起人民的民族觉悟、参加抗战的热情以及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7 〕在民族危难之际,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鼓舞全国人民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觉醒,动员全国人民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重要文章,其中《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为抗大的教材,由专门的教师定期向学生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中国社会》详细说明了中国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革命》系统说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以及前途,这些内容对广大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毛泽东还亲自在抗大向学生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大力宣传党的政策,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当前革命问题以及党的政策等内容的讲解,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号召军民团结抗战,坚定了师生抗战必胜的信念。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赶出中国去》《保卫南京》《青年抗战曲》等歌曲深刻揭露了日军暴行,叙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耻辱和危难,通过开展歌咏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抗日救国的热情,唤醒了群众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经过党的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大批知识分子和军政干部认清了革命形势,认识到了革命任务的紧迫性,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全民族抗战事业。
第二,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重点。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8 〕。毛泽东也曾提到,“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9 〕533。理论作为行动的先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并始终指导着一切实践活动。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明确提出,“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 〔10 〕。毛泽东也积极鼓励全党所有同志认真、系统而不是空洞、零散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提高党的战斗力,赢得抗战胜利。抗战时期,各学校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使用《辩证法》《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等哲学教材作为基础教学内容。此外,毛泽东还亲自在中央党校、抗大授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课程内容就是毛泽东对他所著的《实践论》《矛盾论》的讲授,他向学生讲解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矛盾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教育學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可抽象、空洞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其独有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学”与“做”的统一。我们党创办的各类学校还充分向学生普及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学习和传播,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注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为克服敌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推动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全体军民中强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11 〕。1937年,毛泽东在为抗大第三期学生题词时指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成立解放自由的新中国” 〔2 〕51。艰苦奋斗也由此成为抗大的一条教育方针,激励了一批批抗大学子将这一优良作风发扬光大。1938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学生的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作风就是艰苦奋斗。在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增设中国革命史的课程,使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国革命是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持续进行的;通过听取报告的方式,使广大学生深刻且直观地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艰难历程;在强化理性认识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由教师亲自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生产劳动,使学生亲自体验革命生活。以延安大学为例,“在1944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有1 663人参加生产劳动,其中参加工业生产的有1 572人,参加农业生产的有136人。在农业方面,计划开荒种地3 458 183亩,计划生产粮食500担,种蔬菜87万斤。在工业方面,纺织业为主业,豆腐房、屠宰房、磨房、商业、金、银等为副业” 〔12 〕。在生产运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延安大学基本做到了半自给。这种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作为当时党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达到了培育学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作风的基本目的,在推进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这一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为我们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构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第一,运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以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广泛教授和传播各类理论知识,有效地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物资成本,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学习经验提供了有效途径。抗战时期,各学校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拔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政治、科技、艺术知识的理论教育,引导其不断提高基础文化素养,提升思想认识水平。抗战时期,抗大、鲁艺等多所学校针对每一期学生设置不同的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时,更好地适应了战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需要。中央党校还专门设立了马列主义研究室,以更好地开展哲学课的教学工作。
第二,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榜样人物并宣传其典型事迹,发挥其典型示范的作用,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抗战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战斗英雄,他们的光辉事迹为党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党一贯重视发挥榜样人物及其事迹的示范效应,尤其强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只有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的模范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9 〕523。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也是广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习的重点,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详细讲述了加拿大人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奉献牺牲的事迹,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者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抗日战争期间,党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抗日战争的需要相结合,选取狼牙山五壮士、抗联英雄杨靖宇等人的战斗故事,在学生及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激发了学生及群众的抗战热情,鼓舞了学生及群众的战斗意志,提高了学生及群众的思想认识。
第三,借助丰富的教学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空间。除了课堂教学、典型示范等传统方式之外,党在这一时期还积极运用不同的教学载体和资源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以座谈会、宣讲会、文件、报刊、传单等形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例如,抗大经常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学习,陕北公学定期举办名人讲演、时事报告等活动进行理论政策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各类学校为响应党中央“把工作、学习、生产结合在一起” 〔13 〕的号召,将参加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鼓励学生上山开垦、修整校园、收割庄稼,积极支持女学生学习纺线、织布、种菜、制衣。广大学生在提升思想认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各学校还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了歌咏队、舞蹈队、话剧队、篮球队、排球队等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举办庆典活动,培养了广大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鲁艺坚持革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该校师生共同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音乐《民军进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话剧《日出》《大丹河》《松花江上》,美术作品《丰收》《巫神领袖》《丰衣足食》等,这些文艺作品风格多样、通俗易懂,激发了军民保家卫国的斗志,是抗战时期留下的宝贵革命文化财富。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媒介进行直观的抗战宣传。抗战时期,大部分基层军政干部和士兵是农民出身,未曾受过系统的教育,在学校或培训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抗日战争宣传画、抗日战争影片、工艺美术品等直观易懂的教学资源,形象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讴歌了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例如,当时广为流传的抗战门神就将中国传统年画与抗战宣传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通过工艺美术品的形式起到了教育宣传和思想动员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军民团结驱逐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坚持抗战获得胜利的信心,将人民的抗战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革命艺术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军政干部和士兵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抗战时期党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抗战时期,党深入而广泛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培养了适应抗战需要的优秀人才,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党通过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在此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抗战时期党开展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近年来,在全球化大潮中,西方社会中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给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此状,合理、充分地应用抗战时期党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工作方法,重视青年这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继承弘扬革命文化,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就成为一项十分必要和急迫的任务。
(一)关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黨始终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鼓励青年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引导青年为革命事业付诸行动。“毛泽东要求青年学生必须要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抗大时毛泽东就要求把知识青年教育成为为工农服务,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要教育他们具有工农的意识” 〔14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15 〕!在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
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必须重视青年学生这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发展,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不断夯实我国的人才基础。在青年学生中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提高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基本目标,围绕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实践锻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均应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一目标。当前,创新教学方法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主动学会、学懂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刻把握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加强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使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号召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用好青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对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积极鼓励广大青年走出课堂,深入基层。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社会调研、学生支教、“三下乡”“进社区”、就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展进步。二是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青年作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致力于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青年学生走入社会打牢坚实的基础。青年作为社会公民,应当受社会保护和关注,社会各界应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刻影响。当前,拓宽社会教育的渠道是强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如加强图书馆、科技馆等重要公共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设施的社会教化作用,向青年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青年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扩展青年学习的空间范围。家长应关注子女身心发展的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强化意志锻炼,鼓励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使子女在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促进青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成长环境。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减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成本,在为青年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容易使不良文化渗透到心智尚未成熟独立的青年群体中。我们应当在抵制不良文化入侵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确保学生接受正面、积极的网络文化。比如,普及学习强国APP,扩展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学习时政新闻、了解国家方针的渠道,进而引导青年提升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
(二)继承革命传统,强化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继承传统则是改革创新的必要前提。要继承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抗战时期,党将爱国主义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着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和军政干部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抗大以军事政治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为基本教育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如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16 〕。新时代,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教学方法上,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圣地、历史博物馆、专题纪录片等教学资源和载体开展实践教学,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使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的强大生命力,用实际行动爱社会、爱祖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体、网络技术,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红色资源网站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媒体中有悖于爱国主义的言论,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还要将艰苦奋斗的作风融入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抗大始终坚持以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成为抗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抗大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大生产实践,开垦荒地、种粮种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艰苦奋斗的意识有所淡化。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告诫青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 〔17 〕,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学会劳动,学会勤勉。因此,要通过艰苦奋斗作风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我国当前依旧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通过播放宣传片、纪录片,以剖析新闻热点或社会焦点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强化艰苦奋斗作风教育;要通过演讲赛、辩论赛、学术沙龙等方式,使学生深化对艰苦奋斗作风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以实践教学使学生感知社会现实、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把握时代动向,推动课程改革
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越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18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跟随时代发展变化,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任务不完全适应的问题逐渐凸显,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教育内容相对陈旧,新理论、新思想还未完全融入教学体系,教育手段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9 〕。面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跟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克服重重障碍,推动自身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針对性” 〔19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就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原则。任何教育改革绝不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传道者”、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要坚定政治立场,保持高度的思想觉悟,以高水平的理论修养讲出自信,引导广大学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政治意识,以“在马言马”的基本原则教育学生,服务社会。第二,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方式。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发展。要利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确保课上的“抬头率”和课下的践行力。在保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第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话语还原”和“方法转化”。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专业话语以一定方式还原为日常话语,以更直观、简洁的日常话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方法转化为具体方法,运用网络媒体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将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新优势相互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活”起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注 释〕
①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
②鲁迅艺术学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陕西延安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二者都简称为鲁艺。
③1939年1月,陕北公学与多所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11月,为培养更多的抗战干部,党中央决定复办陕北公学,又称后期陕公。
〔参 考 文 献〕
〔1〕刘庆礼.略论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J〕.党史博采,2010(02):4-7.
〔2〕王茂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3〕许梦雪.鲁迅艺术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王 骁.延安马列学院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5(03):238-239.
〔5〕顾靖宜.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J〕.才智,2018(26):203-205.
〔6〕谭亮亮,王东维.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J〕.榆林学院学报,2018(05):104-10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8-42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3.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5.
〔1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4-175.
〔13〕延安整风运动编写组.延安整风运动纪事〔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6.
〔14〕李正军.毛泽东青年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党史纵横,2016(12):36-38.
〔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174.
〔1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01).
责任编辑 王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