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关键词解读】
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十九大重又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高考无法回避的考点。“生态保护”,可以说是一个与人类永远相伴的话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生态保护”会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中长期关注的一大主题。
【命题切入点】
一、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和自然同步发展。所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切入点。
二、反思与纠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狂妄、无知、贪婪让我们走过多少弯路,犯过许多错误。我们也一次次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沙尘暴、泥石流、洪涝、干旱、非典和猖獗一时的新型冠状病毒……如何更新观念、反思纠偏,亦会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主题。
三、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发展,但这种发展一定要是绿色的,可持续的。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倡导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也值得作文备考时重视。
四、理念变行动。光有好的理念、光会喊喊口号远远不够,要让生态保护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通过法制约束和宣传教育,使生态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垃圾分类、低碳出行、不食野味……应成为人们的文明习惯!
【模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警示人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是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对上面两段话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押题之理由】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是生存的状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生态归根结底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形象、生动、精准的诠释。理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保护方面的任何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对过去所犯错误的反思、纠错以及今天倡导的绿色发展,其实都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适和优化。所以,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成为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一关系理清了,其他问题自然不难求得答案。
【模拟题解析】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理念,它纠正了曾经一度统治着我们头脑的自然服务于人类、人类战胜自然、人类驾驭自然等偏颇和近乎狂妄的观念,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既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就应当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对自然持一种尊重、顺应和保护的态度,而不是持一种蔑视、蛮干和恣意索取的态度,如此方可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生态的健康,留住白云蓝天绿水青山。
【高分立意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文明中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的根基,人与自然的亲近与交融创造出多么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遗产!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带给我们多少绝美的诗篇,这是文人的杰作,更是自然的馈赠!诗意田园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却应当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永驻我们心中。
二、遵循规律,敬畏自然。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对大自然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视天地若神灵。今天,我们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眼光来看,自然运行亦有它的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存权利,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美好。敬畏自然,我们就不会乱砍乱伐,就不会竭泽而渔,就不会焚林而猎!
三、危害自然,等于自戕。当逐利之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人们便开始无端索取。为了矿产暴利,人类毁了多少山川;为了多产粮食,人类填平多少湖泊;为了压低成本,人类污染多少水源;为了口腹之欲,人类灭绝多少物种……但是,人类最終得到的是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泥石流、癌症村、大瘟疫……这些告诉我们:与自然作对就是自戕!
四、纠偏改错,绿色发展。人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分析、思考和纠错的能力。尤其是发展中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认真反思、及时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更新观念,纠偏改错,倡导绿色发展——这正是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优美,让人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
【好作文选评一】
享受自然,回馈自然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 颜睿扬
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给我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温暖。它从不吝啬自己所拥有的,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间——像无私的父母,把最好的给了自己的孩子,从不为自己着想。
雨水潜入大地,滋润了万物,孕育出无限生机。它把最真挚的心献给了人类,甚至成为人类肌体的一部分,被人们视为生命之源;它为万物洗去了污垢,不惜留给自己肮脏;它承载起一艘艘航船,将它们送想要去的每一个地方……
微风从你身边拂过,给你捎来花草的馨香,给了你解除不安与燥热的清凉。微风,总是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奉献给人们,尤其在你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它会如同亲人一般投给你一个鼓励的眼神,默默地抚慰着你疲惫的心灵,将你的精神滋养……
……
自然赋予了我们一切。它给了我们生命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条件。对待自然,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用感恩的心态对待它,用真诚的回馈报答它。
令人遗憾的是,在人类羽翼渐丰之后,不少人变得妄自尊大,他们自诩为“大自然的主人”,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视为天赐特权——他们肆意砍伐森林,任意捕杀生物,恣意开采矿藏……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给自然任何补偿。
如今多少地方,阳光不再柔和,雨水不再纯净,微风变得粗暴,空气满含雾霾,水源变得混浊,草原变成荒漠,瘟疫肆虐扩张……自然生态急剧恶化。须知,当人们对大自然只知道索取而没有回馈,再富有也会变得贫瘠,再繁茂也会变得荒凉,再美丽也会变得丑陋,再健康也会百孔千疮……蓝天白云变成了雾霾沉沉,鸟语花香变成了死寂肃杀,绿水青山变成了荒山秃岭……再加上山洪频发,干旱频仍,气候变暖,疾病流行……这是大自然在遭受肆虐后对人类发出的警告和报复——它提醒我们,如果不加收敛,人类最终毁灭掉的将会是我们自身!
人们常常将各种灾难归入“自然灾害”,殊不知诸如风沙、雾霾、洪水、泥石流以及流行性传染病之类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的祸患,追根溯源很多都是人类在“自作孽”!
没有对植被的破坏,何来风沙泥石流?没有过多的废气排放,何来温室效应?没有无节制的污水排放,何来多种水生物种的灭绝?没有对各种野味的青睐,何来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人类在抱怨各种灾害、嗟叹自然报复的时候实在应该反躬自问:这些到底与我们有没有关系?我在这一场场灾难的形成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自然没有对我们变脸,“一阔脸就变”的是人类自身。当我们真正做到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反哺自然的时候,自然会是最慈祥的母亲;当人类自命不凡、恣意索取甚至糟蹋毁坏的时候,自然一定会给我们惩戒,甚至会与我们同归于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完全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以自身的行动践行这一道理的时候,世界,一定会呈现出最美的模样;自然,一定会成为人人向往的天堂……
【好作文选评一】
由“生存”到“生活”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5)班 吴亮
黑格尔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说,当年我们国家在对待自然、对待生态上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偏颇的行为,甚至犯过一些幼稚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当年曾经被视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壮举”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等等行为,在今天看来很多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今天我们亟待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不过我们评价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撇开时代背景而孤立地看问题。要知道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和平年代让人口增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吃饭问题”也就成了横亘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深坎。加之一些敌对国家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人自然就会把粮食生产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以粮为纲”也就成了那个时代一句比较切合实际的口号。所以,也才有了广大农村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等一系列运动——而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多打粮食。
说到底,上述种种有违常规、破坏生态的行为的出现,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是,可以理解的“合情”之举并不意味着可以畅行于任何时代。
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走出了那个将“吃饱肚子”视为头等大事的年代,中国人已经不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而是在为“生活”不懈努力了。我们的目的是要追求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的全新生活。我们已经跳出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低层次的物质追求,而有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已经不仅仅追求“金山银山”,更追求“绿水青山”,甚至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因为我们需要碧水蓝天,我们需要草木葱茏,我们需要鸟语花香……我们需要更加一个宜居、更加适宜“生活”的家园。
所以,我们需要对曾被我们大肆掠夺的大地以充分的补偿,我们需要将绿水和芳草送回它们的故乡,我们需要让高山不再裸露原野不再荒凉,我们需要让脚下的地球成为我们以及和我们一同来到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天堂……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摈弃了求生的粗糙,摆脱了得失的功利,拒绝了索取的贪婪,而拥有着一种待人的绅士与雅士,接物的雍容与从容。诚如是,我们的天地就会有质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亦会层楼更上。
从生存到生活,是巨大的跨越。所幸的是,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这种跨越。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清算和补救曾经的“合情”,追求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活。
【同题拓展一】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思之,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
自然养育了人类,自然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又在影响着自然,自然的发展无不带有人类生命的印迹。自然给了人类生命与家园,人类给予自然反哺与回馈。“地灵”孕育出“人杰”,“人杰”又造就了“地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永葆生机,人类方可生生不息。
【审题小贴士】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首先需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創造了人类,人类又在影响着自然。但写作重点最好放在第二句话上,即探讨人类为何、如何善待自然。
在构思立意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一方人养一方水土”这两层意思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不应当同等使用笔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种铺垫,是交代人类应当善待自然的因由。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当放在阐述“一方人养一方水土”这层意思上——谈我们为何、如何善待大自然。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具体写作时考生还当自出机杼,写出各自的特色和创意,但主旨只有一个:人类须善待自然,呵护我们的家园。
【同题拓展二】
阅读下面的几则新闻,根据要求写作。
(一)自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展以来,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速度,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洞庭湖调蓄面积比1978年扩大779平方公里。接下来湖南省将继续在洞庭湖区实施系统治理,继续完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努力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加快推进洞庭湖区河湖连通工程,深入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
(二)2018年11月,从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获悉,大连将在2020年前,市区公交运营线路全部淘汰传统燃油汽车;2025年前,实现全市网约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处理。没有垃圾分类和未按指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内等行为都会被罚款和行政处罚。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
(四)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经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节过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蔓延至全国,感染者数以万计。专家初步认定: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源自于华南海鲜市场上售卖的某种野生动物。
以上四则新闻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小贴士】
命题材料中列出的四则新闻,都发生于最近这两年,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的整治和近日震动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事件。新闻有正面的,亦有负面的;有令人欣慰的,亦有让人痛心的。要写好这篇作文,先要通读四则新闻,从发生的时间、新闻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去思考分析其“象征性”意义——说“象征性”意义,就是不能孤立看待某一则新闻,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当作一件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意义”的“寓言”来读,要挖掘出此新闻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吃准这件事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些事有的是发生于城市乡村的宏大工程,有的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有的是对昔日错误行为的矫正,有的是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应对;有的是地方性措施,有的是国家性策略;有的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有的关乎民间生活陋习……这一切集中说明了一点:爱护自然,重视生态,家家有份,人人有责。无论是城市乡村,无论是工厂学校,无论是衣食住行,都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息息相关,一旦无视生态保护,我们就会受到自然的严惩。保护自然,任重道远!
要注意的是,这篇作文不能写成肤浅的读后感,而要以此为触发点,深挖出这些新闻涵盖的深厚意蕴。要揭示出这些新闻的背景和蕴含的意义,既要总结历史的教训,又要对未来满怀信心。这一则则新聞表明:纠错纠偏,未来才有希望;无知愚妄,人类必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