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朵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炒炭后入血分,寒性减弱,会产生止血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吐血、咳血等多种出血症。中药炒炭技术是最具特色、最常用的中药饮片炮制方法,根据中药“炒炭存性”炮制理论,栀子炒炭要求“存性”,即需要保存中药“本来之真性”,又具有止血等炮制作用[1],“炒炭存性”是确保栀子临床治疗效果的核心技术,炒炭前后栀子物质基础的质变与量变以及由此产生的药效学变化是栀子“炒炭存性”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使用现代技术对栀子炒炭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与药理作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阐明栀子炒炭炮制机制,为栀子炭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1.1 栀子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目前,对栀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栀子药材,而对栀子炮制品的化学成分研究不多。栀子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有环烯醚萜类成分、黄酮类成分、二萜以及三萜类成分、有机酸类成分、挥发油成分、多糖类成分等[2],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栀子中含量最高的特征类成分,CHEN QC等[3]从栀子中分离得到了京尼平苷类8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中所含的有机酸类成分主要为绿原酸、异绿原酸B、奎宁酸类化合物等,Kmi HJ等[4]从栀子中分离得到了1个香草酸苷和5个奎宁酸。栀子炒炭后,栀子苷成分、熊果酸成分以及多糖类成分含量显著减少,鞣质类成分显著增加,这可能是栀子炭止血与缓和药性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赵淑杰等[5]借助于HPLC法对栀子及其几种炮制品种中栀子苷的含量进行测量,发现栀子炒炭后栀子苷含量明显下降。而鞣质类成分随着炮制温度的增加而含量增加,丁安伟等[6]研究发现,栀子炒炭后,鞣制含量逐渐增高,鞣质类成分是炒炭止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还有研究指出,栀子炒炭后熊果酸类成分显著下降;还有研究指出栀子炭的多糖类成分明显降低。栀子炒炭时只能部分炭化,没有炭化的部分仍然保留了栀子的本来性味特点,一是,栀子炒炭后,作为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鞣质类成分的含量增多;二是,由于栀子的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成分为栀子苷、栀子苷酸等,炒炭后这些成分的含量减少,能够缓和栀子药材的泻下作用;三是,栀子炒炭能够保留栀子生品的部分药效功能。
1.2 栀子炒炭前后HPLC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有研究[7]对栀子生品、炭品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栀子生品、栀子炭这两种饮片在2个检测波长(238 nm、440 nm)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发现,在238 nm下,栀子生品与炒炭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不明显,但是栀子炭的色谱峰面积相对较低;在440 nm检测波长下,栀子炭的HPLC指纹图谱变化较大,仅仅能够检测出比较少量的色谱峰,且由于炒炭炮制工艺不一致,不同厂家的栀子炭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较大。该研究以对照品对238 nm以及440 nm下栀子生品与栀子炭的HPLC指纹图谱中的一些特征色谱峰进行了指认,进一步阐明了栀子炭的化学成分组成。姚蓝等[8]使用HPLC-ESI-MS的方法,参考正负离子模式、主要碎片峰以及紫外吸收特征等结构信息,对栀子生品、栀子炭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定与归属研究,为阐明栀子炭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1.3 栀子炒炭前后主要成分变化比较研究 有研究发现[9],栀子炒炭后,40%的环烯醚萜类成分被破坏,与栀子生品相比,剩余成分保留而发挥栀子炭的药理作用,而栀子生品与栀子炭的相对比值能够直观反应栀子炒炭前后环烯醚萜类的变化趋势,但是各类成分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栀子炒炭前后的二萜类色素的含量比较上,随着栀子炮制炒炭温度的升高,二萜类色素成分的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栀子炭的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下降约50%,二萜类色素成分的含量下降约95%,证明栀子炭“炒炭存性”发挥止血的药理作用与这两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1.4 栀子炒炭前后挥发油变化分析 有研究[10]基于GC-MS方法,栀子生品、栀子炭的图谱有显著差异,栀子生品图谱的色谱峰强度、色谱峰数目均多与栀子炭,可以说明栀子炭的挥发性成分与含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比栀子生品、栀子炭共有的10个化学成分中,栀子炭中有三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增高,其他七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均降低。与栀子生品相比,栀子炭的挥发油类成分在化学组成与含量变化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栀子炭凉血止血变化的物质基础。
笔者通过总结之前对栀子炭止血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时,发现多选择正常动物实验方法或者体外实验法,但是过去的研究模式忽略了栀子炭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应用的,故有研究者[11]基于中医临床辨证特点的血热出血模型对栀子炭止血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该研究分别制备栀子生品、栀子炭两种灌胃药液,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栀子生品组、栀子炭组,每组均为8只,阳性药组为云南白药组,制备血热出血模型,这一模型是在血热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诱导致使大鼠出血,最终制备出中医血热出血的症候模型,模型大鼠的体温较高,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该研究得出,与模型组相比,云南白药组不能起到调节体温的药理作用;与模型组对比,栀子生品组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的肛门温度;但是栀子炭组只能在4 h内明显降低大鼠的肛门温度,4 h后,栀子炭组对于大鼠肛温的调节作用不够明显。在测定血液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上,该研究选择PT、APTT以及TT这三个指标反映凝血功能,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TT反映内、外源共同性凝血系统的功能,FIB则是通过影响纤溶系统来反映凝血效果,结果得出,与模型组相比,栀子炭组可以明显缩短TT、APTT以及PT,显著降低FIB的水平,故可以得出,栀子炭止血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内源性、外源性凝血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12]。
通过分析栀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发现栀子生品的栀子苷、栀子苷酸等的含量显著下降,这些成分是栀子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鞣质类成分的含量明显增加[13]。通过结合正常动物实验以及血热出血模型实验,笔者得出,栀子炭的凉血止血的炮制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栀子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作用,能够缓解由炎症引发的发热症状,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但是这类成分在炒炭后,有一部分的成分得到保留,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凉血的作用[14]。②鞣质类成分具有止血作用,与栀子生品比较,栀子炭的鞣质类成分含量增高,使栀子炭产生止血作用[15]。笔者通过对栀子炭的凉血止血作用的炮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得出,栀子炭如何在人体内发挥凉血止血作用,这些研究亟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