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希望与文化出路

2020-03-03 23:22张义丰
绿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敕勒川大青山名山

◎张义丰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疆,自然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地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019年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寓意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如何发挥好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协调好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迫切而现实的任务,更是释放呼和浩特市独特话语权和“呼和浩特市方案”的最佳时期[1]。笔者认为,呼和浩特市必须在生态上突围、在文化上突破。主要观点和建议简述如下:

一、生态上如何突围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善之区,呼和浩特市最难突破的问题是生态与环境,而最大的希望也在生态与环境。

生态突围的核心,是实施全面转型战略。呼和浩特市做为我国仅有的几个民族省会城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遭遇了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转型,且必须选择在草原城市和民族城市中的“差异化”转型[2],是呼和浩特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的转型,要瞄准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第二层次的转型,要对标一流民族城市“打擂比武”;第三层次的转型,要强力推出现代“招商图谱”。针对现有骨干行业产品、产能、市场分布等上下游分布情况,制定延链、补链和强链的“招商图谱”,瞄准国内外实施精准招商。

找到由“绿”变“美”,再由“美”变“富”的发展之路,是呼和浩特市实现生态突围的关键。与扶贫攻坚战一样,“绿”到深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生态治理攻坚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撑和运用。具体来说,一是全面完成对大青山的生态治理,二是全面落实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应用。

自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把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将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白墙蓝瓦、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终于实现了惊艳的转身[3]。

二、文化怎样突破?

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阴山,曾是草原民族活动、建立政权的重要地区(如头曼单于城、赵王城),是统治者防备、抵御外患的军事重地(如秦长城、赵长城、北魏的安北六镇),同时也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有阴山岩画、五当召、美岱召等文物古迹,还产生了诸如赵武灵王等众多历史人物。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名句,都如实描写了历史上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其生态区位和生态价值极为重要,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鉴于大青山地区的生态重要性,国务院2008年1月批准其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呼和浩特也称为青城,城市基于大青山,文化突破口也基于此。

(一)推出生态名山——大青山

我国名山众多,类型丰富,可分为地质、气候、历史、文化、政治、军事、揽胜、探险、科考、健身等17个主要类型,在众多名山定位过程中,对生态名山的命名和研究还相对薄弱。已有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名山的现状、问题和发展,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从旅游的角度入手,而缺少从生态的角度对名山进行鉴定。

生态名山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及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山地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笔者是“生态名山”的提出者和践行者,现已完成山东省蒙山生态名山的发展规划和学术界命名。

生态名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生态旅游是利用完整生态系统价值确定其市场地位的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享受和其内在文化的体验,是高附加值的支撑点;二是具有知识经济的特点。生态名山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发保护到旅游全过程,均需要众多领域的知识创新与创意集成;三是具有生态保育的特点。生态名山保护了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特殊自然景观和具有重大科研意义的地质地貌等特殊景观,以及区域特色文化,要求人与自然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已基本具备了上述生态名山的基础条件,可以纳入“两山理论”实践创新范围,也是呼和浩特市从生态突围和文化突破的最佳选项。推出生态名山——大青山,需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从宏观角度对生态名山的含义和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二是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大青山的地质、地貌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态与环境发育和变化、生态涵养与环境保护;三是阐述大青山生态文化,包括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文化对大青山的影响;四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角度分析大青山的利用与保护及其开发价值;五是通过大青山的典型研究,提出生态名山的学术界命名。

(二)挖潜天地人和——敕勒川

敕勒川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阴山、黄河中间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带是敕勒川地区最典型的地理标志。肥沃的土地既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粮仓,也是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所依托的草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民族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找到了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形成了敕勒川特有的地域文化[6]。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也具有巨大作用,敕勒川就是典型代表。当下,生态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探寻城市发展脉络,凝练提升敕勒川文化形成和发展规律,培育新型业态,对于推动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敕勒川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创造了主体的多元性和生产方式的独特性,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2.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核心要素。畜牧业曾是敕勒川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是单纯的畜牧业有着无法克服的弱点:一是对自然环境过度依赖,二是畜牧业产品比较单一,无法满足需要。

3.敕勒川有其独特的文化结构,文化认同必然使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较多的共同属性。既融入了不畏艰难、战胜困难的民族气质;也有细致机灵、开放开拓、重视商业的地域心理;既有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机遇,又有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根源。

(三)打造美丽山水城市——青城

山水城市理论的主要研究要素是山、水、城的关系,用“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来阐述山水城市的发展模式,呼和浩特市是典型的美丽山水城市形态[6]。

第一,大青山是美丽山水城市的根基。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后劲之所在,它又重要又脆弱,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与财富,又充满着各种矛盾与问题,需要谨慎地开发与保护。城市与山地的空间关系从最早的“城依山而建”,到“城跨山发展”,到目前形成“山城交融”,实践着近山、依山、抱山、融山的过程。

第二,敕勒川是美丽山水城市的灵魂。水是“山水城市”建设的灵魂,城市景观、生态、休憩和文化四大功能都蕴含着水。城市景观的功能是将城市与山水、绿地、自然系统融为一体,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象;城市生态功能是利用自然山水的组团作用,营造城市的生态之美;城市休憩功能是打造滨水空间满足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城市文化传承功能是发挥水文化遗产文化功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创建美丽山水城市——青城。美丽山水城市就是要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程,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具有城市自身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城市。美丽山水城市是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重关系的美丽和谐城市。

创建美丽山水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创建美丽山水城市,是城市发展规律和人类需求相结合的自然产物,也是“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美丽山水城市,即可以丰富和完善城市发展理论、推进理论创新,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学、城市管理、技术创新等相关学科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创建美丽山水城市,有助于推进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创建美丽山水城市,有助于城市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决胜全面小康。

三、几点建议

1.启动“呼和浩特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2.启动“生态名山——大青山发展规划”。

3.启动“敕勒川发展战略规划”,打造独特的天地人和生态文化体验区。

4.启动“美丽山水城市”发展规划,争创国家美丽山水城市。

5.启动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发展战略研究,努力争创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6.启动“呼和浩特市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形成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的“呼和浩特市经验”“呼和浩特市方案”。

7.成立“青城智库”。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体现价值、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敕勒川大青山名山
巍巍大青山
闫梦萦
爱上敕勒川
大青山颂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景观调查分析
敕勒川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初探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邂逅
无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