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泉
(通辽市中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口腔颌面部骨折作为一类常见的骨折病症,其主要原因多由事故导致,据有关案例和数据,口腔颌面部骨折口腔颌面部骨折一般以交通肇事事故为主。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案多为钢丝结扎内固定术,但是临床效果仍然有待提高,术后恢复不佳,可能导致患者患有骨折以为、牙周炎症、感染等情况。现将来我院治疗就诊7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文章对于微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法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探讨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下文展开论述。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来我院治疗就诊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37例,常规组采取钢丝结扎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微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其中,观察组年龄23~53岁,平均(44.2±2.8)岁,交通意外12例,机械性损伤18例,坠楼7例;常规组年龄24~51岁,平均(43.8±3.7)岁,交通意外15例,机械性损伤13例,坠楼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实施钢丝结扎内固定术,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对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基础判断,诊断受伤程度和骨折是否异位,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将其麻醉,选择合适的入路进行手术。在患者受伤的侧面骨折部位进行钻孔,通过金属丝将其穿过并进行固定,剪去打结完所残余的金属丝,防止在体内感染。包扎患者伤口,做好术后康复治疗与预防感染措施。
观察组实施微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法,手术前具体操作同常规组,开展手术后,根据患者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部位,切口的形状与方向视程度而定,一般长度在2 cm左右,主要方法为切开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使骨折部位完整地呈现出来,在内部剔除破碎的骨折细末,将骨折端复位,选择相应大小的钛板进行入路内固定。术后与常规组一致。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1.08%(30/3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恶性并发症发生2 例,发生率为5.40%,常规组患者术后恶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6.22%。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结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腔颌面部骨折是常见的多发性骨折事故,一般是交通事故、机械性损伤和坠楼等意外情况导致的,主要病征包括语言功能障碍、咀嚼障碍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以钢丝结扎内固定术治疗,但是临床效果较为一般,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近年来,对于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方案逐渐兴起微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优越性,且减少了术后康复期所产生的风险。微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法由于手术使用固定材料较为优质,无毒无害,即使残留在患者身体内部也不会发生病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感染、炎症和排异反应等情况。
文章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 4.5 9%(3 5/3 7),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1.08%(30/3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性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率为5.40%,常规组患者术后恶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6.22%。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结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