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堂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500)
外伤的外治是指对局部损伤的治疗,在骨科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药物的治疗大概可以被分成服帖药、熏洗湿敷药。敷药主要应用于中医治疗操作,而且这是一项常规项目。临床治疗发现,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也有很大不同。中药敷药比其他治疗方法显效慢,而且传统的敷贴方法无加温过程,而其他的治疗方法温度为40-70℃,从而达到益气活血、祛寒止痛、祛瘀消肿的效果[1]。特别是在冬季,因为冬季温度低湿度低,皮肤毛孔自然而然的缩小,药物难以渗透到皮肤内,如此一来便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本次研究控温式中药敷药技术在骨伤科功能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先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骨伤科功能损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区组随机设计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参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47.8±6.7)岁;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4±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成分及种类:抗炎、消肿、止痛;放松肌腱、活血;接骨、续骨;温经、通络。将以上种类分类命名为A、B、C、D四类。制定了中药处方的组成后,用特殊的粉碎机将药材打成粉末状,经120目或80目筛后,倒入加热溶解溶液中,在热水中充分搅拌,直至留有糊状物。后需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肿胀、血瘀、中医过敏史进行评估,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清洁患者伤患处的局部皮肤,根据外敷区域的大小,在干净的棉垫或棉纸上用油膏刀涂适量敷剂,涂抹于受患区域(一般为3 cm×4 cm,厚度为2~3 mm),并将暖贴放在敷贴区域进行控温加热(温度控制在40~50℃)。定期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局部肿胀、皮肤状况、疼痛和功能障碍[3]。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疼痛采用十分制视觉模拟量表(VAS)测量:0为无疼痛,10为极度疼痛,1~3为轻度,4~6为中度,7~9重度,疼痛程度由患者圈出。患处区域的肿胀系数按4级记录:无为0;轻度为1;中度为2;重度为3。功能性功能障碍的测量值为:0为无;1分为轻度(运动范围大于正常关节活动的2/3);中度为2分(运动范围为正常关节活动的1/3~2/3);重度为3分(运动范围小于正常关节活动的1/3)。(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48例患者,经治疗后,疼痛评分(4.54±0.52)分,患处肿胀评分(1.9 7±0.9 9)分,功能性障碍评分(2.01±1.05)分;参照组48例患者,经治疗后,疼痛评分(6.46±0.82)分,患处肿胀评分(2.74±1.10)分,功能性障碍评分(2.67±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48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9(37.50%)例,有效27(56.25%)例,无效2(4.16%)例,总有效率95.83%;参照组48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25.00%)例,有效29(60.41%)例,无效7(14.58%)例,总有效率8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敷药应用是中医骨科、创伤科治疗各种骨损伤疾病的一种传统可靠的方法。外治也是内治的原则。临床上有多种将敷药进行加温方法,称为中药热敷,如毛巾湿热敷、热水袋湿热敷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粗糙,难以掌握温度,安全性无法保证,而温控式敷药技术在传统操作上有所改进,继承和发展了现代科技元素,使中药更先进、更适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控温式中药敷药技术在骨伤科功能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后得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在骨伤科治疗功能损伤的患者时,采用控温式中药敷药方法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