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睦
(辽宁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再次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厚植党性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是一日之功,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精英知识青年的主阵地,要使党性和爱国教育深入人心,就必须在教育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要创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去,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党性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育人格局。新时期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功在当前,利在长远。高等学校要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但还是许多新的问题。
(1)多维的文化传播影响。西方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方法通过文化传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也通过宗教和思想文化渗透蔓延进来,部分大学生缺乏鉴别是非的能力。
(2)新媒体信息多元化且良莠不齐。大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成熟,面对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信息,辨不清是非曲直,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言论侵袭,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态度,导致对国家和社会情感疏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生活。
(3)教学中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导致爱国主义精神内涵难以深入人心。
(4)与时俱进内容缺少更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还停留在民族存亡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缺少具有时代性的优秀案例及教材,造成教育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认知出现脱节,不能达到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目的。
(5)教育形式和效果不理想。传统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缺乏创新性教育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及渠道,需要建立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6)存在情怀淡化、存在片面性。教育学生理智爱国,并不是抵制某某国家货品或某某国家语言等就是爱国主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创新性地提出对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提升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培养大学生党性和爱国主义情怀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动态和生活坏境等方面去悉心教导,答疑解惑, 多方联动、多维呈现〔4〕。
(1)形成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师应将爱国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把爱国主义理论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成特色的专题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加强党性和爱国主义文化特色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维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由于疫情影响,爱国主义情怀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挖掘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价值,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的内涵及时传递给学生。
(3)拓宽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用小故事凝练大道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递给学生乐于接受的爱国价值观;实施网络思想引领工程,紧扣时政热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面对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问题,及时发声,明确立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观。“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微博浏览上亿次、转发超300万,体现了亿万国民爱国热情的理性释放、爱国观点的合理表达。
(4)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致敬先烈,感受榜样力量,在强烈的爱国文化氛围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荣誉感。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学子、优秀校友等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向先进模范学习。
(5)连续和持久的宣传党性和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校园文化宣讲团的宣讲力度,坚持大型红色情景剧展演、坚持每周同升国旗、同唱国歌等校园文化活动。号召学生组织利用传统的节日、特殊的纪念日及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爱国之心、爱党之情高扬时代旗帜,将党性和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新时代青年的内心,探索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推进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时效化。我们要以科学思维加强和创新新时代青年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铸魂育人,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