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 梁玉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教学阶段的全面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样也借着改革的东风实现了创新和改进,除了强调学科教学创新外,还特别关注多元学科整合,延伸拓展学科教育功能,特别注重将德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在二者的渗透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内化德育,丰富德育情感,约束道德行为。为保证德育渗透与融合效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调整思路,为德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内化知识和完善德育素质提供良好保证。本文将着重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由于教师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约束,往往会把教材当作教学资源,运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为学生渗透德育,这会给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带来不良影响,更不能让学生对其中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不再觉得课上讲解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让德育指导更加真实可感。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安排中,教师要转变思路,把理论教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也在生活中增进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随时可学、处处可学,在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学习伴我成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题目,说一说自己对题目含义的了解,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多学生把学习的认识局限在校园中,把课堂学习当作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并未意识到生活中的学习同样应该伴随学生成长,而且只有不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才能到达更高的层次与境界。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从出生到现在,你都学到了哪些本领?是在什么地方学到的?请认真观察自己的父母,他们是不是也在学习?从他们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这样就可以把生活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内涵,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和学习的道德教育。
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打下基础,就要把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特征作为重要出发点。小学生的年龄小,能力发展不够健全,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不能因为一些小的瑕疵就忽视了学生的亮点,甚至否定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正确的做法是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善待他们的失误,并用这样的善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宽以待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并在课堂教学中无形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例如,部分学生会在犯错后不敢承认,于是用说谎的方法隐瞒,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要正视学生说谎的行为,虽在德育指导中始终提倡诚实,但说谎并不能说明学生品质不佳。比如在教学“我很诚实”这一课时,教师常会列举皮诺曹撒谎鼻子变长的故事,并对说谎行为进行严厉批评,而并未关注说谎的原因,造成了尤为紧张的氛围,导致学生因为不想受批评而持续圆谎,错上加错。对此,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说谎行为,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观念,使学生逐步建立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说谎是不良行为,但是应该正确处理说谎背后的动机,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保护中直面谎言,在持续纠错中获得更大的成长与进步,在课程学习当中无形地提升道德品质。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得到顺利融入,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调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补充的德育内容往往是有限的,会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停留在浅层次,也会给后续的道德教育指导带来一定的局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开阔学生眼界,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积累,逐步内化成为良好的道德思想,在此基础上自主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空间,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教师所组织的实践体验活动要和教学内容相连,同时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促使德育无形融入和深度渗透。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为了让学生对浪费和节约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本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教师可以以此组织一次实践调查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生活,积极调查身边的浪费行为以及节约行为,然后制作出调查报告,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再如,在“家庭的记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活动任务,让他们帮助父母做一件小事,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同时也体会父母的无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爱和被爱,并在发现生活之美的同时不断充盈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基础材料,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虽然在教学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化应用,但只是关注对教材的表面应用而忽视其内在价值,会影响到教材功能的发挥。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挖掘和整合的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在践行价值观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例如,“中国梦,少年梦”这一课主要展现的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带领学生对中国梦和少年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让他们认识到要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从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少年梦开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互联网时代的友情”这一课可以作为探讨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有力素材,让学生积极讨论当代人的诚信和人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内容,教师可以联系教材中给出的案例,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或者场景,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内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内容,本身就和德育存在着深度关联,这也是两个学科可以在深度交融中共同发展的主要原因。现如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成为德育的坚实阵地,但是这个阵地不能局限在教室以及校园,而是要和家庭进行密切联系,关注家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家庭在德育指导中的突出作用。将德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可以让学生用课上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促进课下的巩固与吸收。教师要定期和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反馈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系列表现,指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和家长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把抓。为了密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延伸以及德育的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共同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努力,并体现出家长的榜样和支持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把学生带到烈士陵园,让他们为革命先烈扫墓,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让他们感受革命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革命故事,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些革命英烈的行为,使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气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党和爱人民的精神。
在小学阶段,德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以课程教学为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有助于降低德育的实施难度,同时还能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升德育实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理论教学的枯燥模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也能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最终打造一个立体化课堂,在启发智慧、陶冶情感的过程中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