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双, 李天娇, 李 明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2.沈阳建筑大学 学生工作处,辽宁 沈阳 110168;3.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写道: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要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20-03-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06/c_1124967725.htm.。教育是改变人们意识和行为的重要方法,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中潜在的各种生态问题,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2)霍建云,窦竹君.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方法初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61-66.。因此,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农村的生态面貌、提升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便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提升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广大农民中间开展生态伦理教育,要立足于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不能凭借“想当然”开展教育活动。本研究通过对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2019年9—10月,笔者基于国家相关政策和生态伦理教育相关理论,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辽宁省14个乡村农民群体(主要指专门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被调查者年龄在45岁及以下者占41%,年龄大于45岁者占59%;男性被调查者占62%,女性被调查者占38%;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集中在小学及以下和初中这两个层次,占比分别为28%和56%;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16%。
通过调查,我们对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归纳和总结出目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代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题目,有29.43%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分别有21.52%、20.44%和19.3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具有科学理性和生态伦理意识的农民;仅有9.26%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这说明农民对生态伦理教育具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针对农民的主观需要与参与意愿,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关于农民对接受生态伦理教育认同度与参与度方面的问题。在“您认为是否需要接受先进生态农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这一问题中,61.0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38.9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在“您是否愿意参加乡村政府部门或者学校组织的生态知识方面的培训学习”这一问题中,57.26%的被调查者选择“偶尔参与”,22.58%的被调查者选择“积极参与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20.1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参与”。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大农民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对生态宜居的需要更加强烈。农民是农村的最主要建设者,虽然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比较感性,达到自觉的理性认识程度尚待时日。因此,虽然他们认为应该接受生态伦理教育,偶尔也能参加学习活动,但系统地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的生态伦理知识、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却很难做到。
为了解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我们对农民生态知识、理念和生态道德准则的认知进行了调查。在关于农民生态知识积累的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生态相关知识了解不多;2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态知识比较丰富;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基本不了解生态相关知识。对于“是否了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一问题,有3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51%的被调查者选择“听说过,但对具体内涵不是很清楚”;13%的被调查者选择“从未听说过”。对于“您是否认同‘人应该尊重自然,对自然讲道德’”这一问题,41%的被调查者选择“认同”;32%的被调查者选择“有一定道理”;19%的被调查者选择“不认同”;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
上述调查表明,以往农民接受过一定的生态伦理教育,大部分农民对生态伦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对生态伦理知识一无所知。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以往有组织的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活动还比较少,而且这些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态伦理素养,无法满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互联网、新兴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始在农村和农民之中被逐渐应用。由于本研究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老年、少年两个年龄段,因而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手机等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使用大多局限于通讯、娱乐等基本功能,对新兴媒体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功能利用得较少。针对“您村里通过什么方式经常性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这一问题,26%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生产培训等方式系统学习农药化肥安全使用知识”;19%的被调查者选择“观看生态环保类影片、展览或墙报”;18%的被调查者选择“收听生态环保类广播节目”;24%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方式”;13%的被调查者选择“从未参加这类活动”。
在对农民获取生态伦理知识主要途径的调查中发现,28%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电视和广播”;22%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乡镇政府、村委会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12%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图书及报纸”;10%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参加社会有关生态道德宣传活动”;4%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专业机构培训活动”;3%的被调查者(主要是学生群体)选择“通过参加当地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还有14%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获取生态伦理知识的途径”。
调查还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传播的途径传统与现代杂陈,通过电视、电影、广播、墙报、展览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仍是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培训,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是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进行经常性的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很难实施,专业性的学习培训活动很难开展。在有限的农民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专家到农村进行培训和讲座等,其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知识,涉及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不多,专题性的生态伦理教育活动更是少见。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影响其效果的原因较多。针对“您认为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4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1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教育方式较为单一”;2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受这方面教育不感兴趣”。
其实,影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因素一方面存在于教育的内部系统,包括教育的主体,即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机构等,以及教育的客体——农民、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于教育的外部系统——教育的环境中。在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教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一方面,随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设计搭建。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出台,生态环保法制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EB/OL].[2020-03-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812/c1001-29466609.html.。2018年辽宁省在《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4)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EB/OL].[2020-03-08].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8/08/11/020606901.shtml.。法治的内涵既包括要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还包括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进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和农村的生态权益,这也是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针对“是否清楚我国和地方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这一问题中,40%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54%的被调查者对政策法规有大概了解,仅有6%的被调查者基本清楚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对于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4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执法力度不够,对于破坏生态的相关事件处理的威慑力不够;另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
2.生态伦理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需进一步营造
调查发现,当前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总是超过对它的保护程度,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当生态环境真正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前者往往会被下意识地忽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仍任重道远。特别是广大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认识并不深刻,农村地区对单纯经济指标的追求程度远远高于生态治理的力度,这对开展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显然是不利的。调查中,在回答“您如何看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时,59%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等重要;12%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经济比保护环境更重要;11%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环境比发展经济更重要;8%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环境是“有钱”以后才考虑的事;10%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其中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味发展经济一定会造成环境污染)。
3.生态伦理教育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场所等的充分保障。在农村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他们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希望。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城市,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而且城乡、区域的差异也比较大。
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向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倾斜,但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村由于地方政府投入有限,其教育基础设施反而更加落后了。政府对农村整体的教育投入捉襟见肘,更遑论对广大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投入了。这就导致了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师资,以及材料、设备、场所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很难保证生态伦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和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展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离不开农民的自我教育。要引导农民紧密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弘扬正气,摒弃陋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遵守生态伦理规范,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提高其乡村生态建设主人翁意识。要发挥农民中先进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回乡创新创业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农民群体中先进分子在文化素质、眼界视野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和促进这部分先进群体将个人、小家的前途命运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生态伦理素养,使其积极参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要通过农民中这部分先进群体的实际行动营造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整体提升,提高农民主动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积极性,在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5)贺新春,黄梅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特点、目标和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59-61.。
对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到农民的接受程度,紧密结合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选择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内容。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既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教育;也要包含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6)范虹.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J].云梦学刊,2010,31(6):70-73.;还应包含生态伦理知识、原则、规范的教育,敬畏生命等思想观念的教育,以及生态危机、环境保护(7)张永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生态道德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教育。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农民的特点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在农村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如创建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应当加入生态文明建设、家庭成员生态伦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在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教育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网络、移动电视、手机App(应用程序)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并逐渐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要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内容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注重发挥各种媒体的协同效应,综合利用会议、宣传栏、横幅标语、报纸、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传统教育载体和新兴媒体,将生态伦理教育同家风家训、民俗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内容相融合,既要做到雅俗共赏,又要富有教育意义。
首先,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环境。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方能形成乡村有效治理的合力。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这将为农村的生态伦理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为开展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其次,要创造生态伦理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农民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自身对生态伦理教育的接受能力,要利用好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和支持农民学习农业生产和生活知识,将学习型社会建设延伸到农村,为农民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要将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融入农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再次,要加大农村生态伦理教育经费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要将生态伦理教育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要立足长远,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生态伦理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民生态伦理素养的不断提升,为乡村战略的顺利实施培育数以亿计的建设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