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路工程的社会学问题

2020-03-03 16:49李永胜张紫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铁路工程发展

李永胜, 张紫君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工程是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对象。对工程活动,可从多维视野加以研究和把握。工程具有社会性,工程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对工程进行全景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铁路工程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铁路工程社会学就是把铁路工程置于社会学视野中,深入研究和考察铁路工程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探讨铁路工程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的机制与条件,服务于社会治理与工程文明。

一、铁路工程与铁路工程社会学

铁路是人所建立的超世界存在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一种人工构建的超自然系统。铁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在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组成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中,铁路发挥着骨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332铁路工程是以修建铁路这一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构建铁路运输系统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型社会经济活动。铁路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价值中立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有着浓厚的“价值负载”的经济社会活动,由投资者、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工程师、工人、政府等组成的工程共同体完成,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是包含政治、经济、技术、文化、法律、伦理、管理、生态因素等在内的复杂社会活动。它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性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铁路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小社会系统。铁路工程一旦建成并正常运营,就会深深地嵌入在经济社会结构中,融入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生态中,它的存在和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文化、军事、管理、生态、国防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联系。对于铁路工程的研究,既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事物加以研究,探索其存在的意义、本质、特征和规律; 又要把它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它与社会各方面的互动关系。一言以蔽之,要从社会学的视野,把铁路工程放到广义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铁路工程的诸多社会学问题。

从工程类型上说,铁路工程属于行业工程。所谓行业工程是指各种不同的“行业”“产业”和“产业集群”中的工程。从工程范围上看,铁路工程属于中观工程(微观工程——企业项目,宏观工程——国家、世界工程等)。铁路工程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铁路行业工程的视野研究相关的社会学问题,具体包括铁路工程的社会地位与功能,铁路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互动关系,铁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工程的影响

人类社会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则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不断变革。人类最早的交通运输有马车、牛车、驼队等,后来又开凿运河和修筑铁路,到了19世纪,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一些国家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并以新的运输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1814年,英国人G.斯蒂芬孙以蒸汽机作为动力,在世界上率先制成了实用的铁路机车。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到达林顿之间21公里铁路通车,采用蒸汽机车牵引,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铁路运输的开端。铁路是随着蒸汽机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运输方式。[2]175由此,开启了铁路工程这一崭新的工程形式。铁路产生以后,190多年来,世界铁路大体经历了快速发展(1830年—20世纪20年代)、质量升级(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和综合运输(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单就铁路网络规模(即铁路工程规模)而言,经历了高速扩张、停滞不前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2]176-179这一过程彰显出铁路工程变化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纵观铁路出现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它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1. 铁路工程发展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铁路工程作为交通运输工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相勾连,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受到制度体制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中美两国铁路工程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中得到佐证。从铁路规划看,在美国,尽管政府经常会对铁路规划有所影响,但是,私人投资者在铁路规划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相反,在中国,政府在铁路规划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从资金来源看,在美国,铁路的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具体包括私人投资者、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外国投资者等,投资的方式包括债券和股票等,这些为铁路建设提供了丰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中国,1949年之前,铁路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外国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投资成为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从技术的标准化看,在美国,铁路技术的标准化规范主要由职业协会来完成。在中国,这一任务主要由政府部门来完成。从铁路管理看,美国铁路公司行使铁路管理权,根据铁路发展的需要,美国铁路公司已经完成了两次铁路管理创新。在中国,由政府行使铁路管理权,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铁路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从铁路运输定价看,在美国,铁路公司早期对铁路运价的制定和修改具有自主权,后来政府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在中国,政府完全控制着对铁路运价的制定和修改权。

上述五个方面的比较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铁路工程的发展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管理、制度、军事、文化、环境等。虽然技术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非技术因素往往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新中国成立前后铁路工程发展的巨大反差就很能说明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国衰民穷,积贫积弱的民族状况和连年战争与动荡的政治环境成为铁路工程发展的严重障碍,导致铁路工程发展缓慢。从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里,中国只建铁路17600公里,其中还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修建的7000公里。到1949年,包括台湾在内,中国共有铁路26900公里,其中大陆能通车的只有21800公里,且大部分线路标准不高,质量较差,行车速度低,全国铁路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运输能力很有限[2]178-179,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随之兴起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拉动了我国的铁路工程。

到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超过2.9万公里, 高铁总里程占世界2/3, 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8亿元; 投产新线4683公里,其中高铁4100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全面展开[3],极大地扩充了铁路的客运能力,释放了铁路的货运能力,同时也密切了铁路沿线地区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流动,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地产、物流、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速铁路已成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新名片。铁路工程构建出穿越繁华都市、纵横田野阡陌的铁路网,使东西南北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可达性不断增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正在被清晰勾画,改变了经济时空结构。目前,中国的铁路筑路技术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队,高速铁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铁路工程的领跑者。

2. 铁路工程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表征,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志。任何一种工程活动,都会凝聚和表达不同民族国家的独特文化内容。同样是铁路技术、铁路工程和铁路行业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国度中,由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与文化氛围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政策取向和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一点,我们可通过美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国家铁路工程建造和运营的不同历程来说明。美国的联邦制度和资本主义分散经营的方式,曾在19世纪60年代造成“全国有12种轨距,光在威斯康星州就有38个时区”而无法运营的状况。直至通过统一轨距、车辆限界和信号、车钩、制动机、安全标准,达成“通用时间协定”,制定并发布统一运行时刻表,才实现铁路高速运行的局面。在专制化的俄国,铁路设计之初就明确了统一的铁路制式。所以,在俄国长达6500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并没有因为它横跨9个时区而造成轨距和信号等技术标准的改变。

再看中国,近代中国在引进铁路时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时间之长,可以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鲜有的。早在1872年,李鸿章就开始提出兴修铁路的主张,然而,“闻此议者,鲜不砸舌”,此主张被视为骇人听闻之论,遭到强烈反对。1880年,刘铭传在李鸿章授意下递上《筹建铁路以图自强折》,在清廷内部引起了一场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以反对派的胜利而告终。反对派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其中包括修铁路会破坏风水、惊动祖先陵墓等。直至19世纪80年代末,通过关于修建铁路的第二次辩论,清廷才采纳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意见。然而,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的半公里铁路,1876年英商在上海筑就的14.5公里吴淞铁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先后都被清朝廷拆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是唐山—胥各庄运煤专线,其全长9.7公里,1881年投入使用[2]178,它是李鸿章采用“遇着红灯绕开走”的行为策略,试探性地修建的,并在上奏清廷时,故意将其说成是“马路”——马在铁路上拉车,才保留了下来。它比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晚了50多年。这段历史充分说明,铁路工程的发展是一个渗透着深层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的问题。铁路工程浸润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结果。正如道宾所言: “在铁路政策史中,我们看到,文化意义忠实地定位在有形的社会实践中。”[4]180

三、铁路工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铁路工程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生态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1. 铁路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铁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构成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快技术外溢,提高社会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铁路工程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证。铁路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为它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和支撑力量。铁路工程可支撑和满足沿线地区之间密切的物资交流需要,保障物流运输,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增强运输服务通达性,提高旅客周转量,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

第二,铁路工程可节约大量旅行时间,产生时间效益。对交通运输业来说,时间节约的意义特别重要。因为旅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参加旅行终迄点的各种社会活动,人在旅行中并不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因此,速度是运输的灵魂。快速、安全地将旅客(货物)运达目的地是社会对交通运输业的最大期望,提高速度、节约旅行时间是交通运输业为社会服务所做出的最大贡献。[5]我国铁路自20世纪90年代先后实施了六次大提速,铁路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提速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地区,客车平均速度提高了30%—40%,有效地遏制了客运量下滑态势,提升了铁路的竞争能力[1]332,产生了极大的时间效益。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高速铁路工程的发展,使旅行时间大为缩短。

第三,铁路工程有助于沿线经济一体化。例如,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将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及沿途主要城市济南、徐州、南京、苏州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增强沿线城市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加速市场经济的发育,优化了资源配置,有助于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整体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形成一个最发达、最繁荣的极具活力和实力的经济发展增长轴。[5]

第四,铁路工程助推沿线地区工业发展。以京九铁路为例,京九铁路是纵贯南北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北起北京,南到深圳,连接香港九龙,建设投资约400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国铁路修建史上规模最大、建成线路最长、产生影响最大的工程项目。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地区工业快速发展。从工业产值看,沿线工业产值成倍增长。从工业增加值看,沿线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并快于工业产值增长水平,也快于全国增长水平。从工业效益看,沿线工业效益大幅度地提高。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地区工业结构升级。过去,沿线地区工业结构呈明显的“轻、小、少”特点; 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迅速。京九铁路促进了沿线工业生产力布局改善。京九铁路还推动了沿线地区工业化起飞。京九铁路建成前,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低,大多数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和服务业等基础薄弱。京九铁路建成后,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明显增加,各地区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多数地区出现了工业起飞趋势。[6]

第五,铁路工程有利于沿线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是以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铁路工程,尤其是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可以为沿线城市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间的优化组合提供便利条件,将沿线具有不同工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经济区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各城市间的地理空间障碍,加强知识、技术、人才、生产要素及市场间的有效配置,增加技术创新的契机,促进沿线知识经济的发展。此外,高铁工程造成的四通八达、人员快捷流动,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降低了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使得人们之间的技术商贸、业务往来更加频繁,信息交流、创新沟通、思想碰撞、科技扩散更加迅速,从而激发了新知识的产生和流动,使思想、创意、人才、知识“动”起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第六,铁路工程影响区域经济格局。交通运输是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表明,铁路密度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约0.002个百分点。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的快速推进和部分线路相继投入运营,高速铁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高速铁路通过影响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空间系统,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研究表明,2020年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受其影响,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将向非均衡状态发展,大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将增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基本保持不变。[7]

第七,促进沿线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流动,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促进作用,促进多种行业发展。例如,京津冀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劳动力要素在京津冀区域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区域间产业的转移使得资本要素呈现出流动性。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区域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为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的通畅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快了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库存周转率,并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整体上提升了各城市的竞争能力[8],并有效促进京津冀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第八,铁路工程对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具有战略意义。21世纪初,在世界屋脊上建成的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终结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特别是西藏各族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对提高沿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促进了青海、西藏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沿线旅游业和绿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了沿线工业、建筑业和农牧业发展,为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天候、大运能的青藏铁路改善了地区发展环境,有效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改善了沿线各族人民生活,促使青海、西藏两省(自治区)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对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青藏铁路为巩固西南边防提供了强大的运能保障,对加快边疆发展、边疆安全,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9]358-361

2. 铁路工程对文化变迁的影响。铁路属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具有较强的文化信息输送和传播功能。铁路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工程,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对沿线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很大影响,可促进和带动社会文化变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代中国铁路工程的建设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广泛影响史实中看得清楚。188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条——唐山—胥各庄运煤专线,到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初步形成了全国铁路网络。铁路工程在中国的建设及其运营发展,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以及旧文化的革新、变异,带来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等,促进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为: 人们的生活由封闭向着开放、由舒缓向着快速转变,消费观念由本土观念向着西方化转变,生计方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社会关系由简单向着复杂、由等级观念向着平等观念转变,社会习俗由旧习俗向着新文明转变等等,思想观念由传统农耕文明向重视科学民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守时、惜时、时间协调的现代意识融入人们生活。由此造成了近代中国保守与开放、文明与落后、新风与陋俗、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冲突与并存的复杂文化特征[10],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并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彼此互鉴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微观层面,就某一项铁路工程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考察。例如,青藏铁路工程促使物流、人流、信息流、人才流急剧扩大,促进了沿线地区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并大大推动了地区城镇化进程。[11]青藏铁路通车后,由于大批游客进藏,西藏文化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迅速扩大,与区外文化交流通道更加畅通,与周边省区联系更加密切,为加快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平台,为整合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西藏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了更好的载体[12],从而促进了西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3. 铁路工程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铁路工程不可避免地对沿线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协调经济效益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工程建设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够避免铁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取得铁路工程建设成功和对沿线资源与环境保护有利的双赢效果。我国青藏铁路工程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青藏铁路工程是人类铁路工程建设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奇迹工程,它线路海拔高,缺氧严重,又处于鼠疫自然源发地,不少地段饮用水缺乏,环境极其艰苦,地质十分复杂,生态脆弱,地震频发,其他自然灾害严重,工程技术难题众多。由于建设者从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运营管理,始终把尊重和保护青藏铁路沿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摆在突出地位,遵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高原生态”的生态文明观念,始终注重工程建设对青藏铁路沿线文化资源的多重影响,始终遵循最高的伦理标准。遵循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工程建设理念,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青藏铁路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沿线的江河源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多年冻土、湿地、植被环境和铁路两侧景观没有受到破坏,野生动物自由迁徙没有受到影响。青藏铁路的方案设计,做到了尽量体现藏文化风格,使铁路和藏区景观彼此协调、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考虑到西藏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极其敏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差,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性投资,国家对环保的投入达12亿元,既保护了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也树立了环保的一面旗帜,向西藏群众传递、播种了环保理念,全区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维护和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2]

4. 铁路工程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有着重要影响。交通是承载着不同地区要素的流动的“血管”,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铁路工程发展,使沿线城镇之间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可达性增强,时空转换能力提高,改变了经济时空结构。研究表明,铁路交通发展对不同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不同,因此对不同区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并不一致。铁路交通发展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善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然而,铁路交通发展对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有不利影响。这是因为,我国城市比较密集地分布在比较发达的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周围,相对来讲东西走向的铁路工程建设不足,这一方面妨碍了东部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先天不足。因此,在发展铁路交通时,国家应对西部地区城市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13],并加速西部铁路工程建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低廉、安全、快捷便利、舒适的铁路运输为满足2亿多农民外出务工需求,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了最适合的交通条件。铁路作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全局的国民经济大动脉,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跨区域运输需求,促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铁路具有巨大辐射和拉动效应,可形成沿线经济带、产业链、城镇群等,促使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加大铁路工程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大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铁路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铁路网络覆盖面,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动沿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 铁路工程对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铁路工程建设中蕴涵着巨大的创新需求,这种创新需求会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实施的六次铁路提速工程,实现了一系列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不但实现了装备创新,而且改革了线路施工方式,实现了我国铁路繁忙干线铁路维修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 在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围绕改善旅客服务进行创新; 在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创新方面,把确保旅客安全作为第一要素进行创新。这些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铁路工程的创新,既包含着技术创新,又包含着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它是多种创新的系统集成体,这些创新无疑都有助于科技进步。又如,青藏铁路工程项目就是世界工程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它的成功就在于攻破了铁路工程史上最大的技术难题——永冻土层对路基的损害问题,并解决了高原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工程难题,从而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再如,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等铁路工程建成通车运营,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的建设技术及重载铁路技术等克服了世界级难题,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使我国的高性能铁路装备技术及高铁技术等科技创新水平大为提高。武广、京沪等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领域全面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大秦铁路作为我国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在世界上首次将机车无线操纵技术与GSM-R技术结合,开行1万吨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运量逐年大幅增长,2010年超过4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14]这些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进步。

再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看,铁路工程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需要往往刺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破解实践难题、满足实际需要中,必然推动工程科技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5]732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与经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铁路工程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构筑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手段,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产业。同时,它又与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一方面,铁路工程系统是经济的“血脉”,适度超前的铁路工程及运输系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引致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而落后的铁路工程及运输系统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科技进步;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铁路工程及铁路运输发展的需求,牵引并助推铁路工程发展,而铁路工程及运输系统的规模与水平通常又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两者在动态平衡中,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铁路工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并把握铁路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点,使两者保持张力,为社会良性运行及铁路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铁路工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子午工程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