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娜
(漯河市图书馆,河南 漯河 462000)
进入21世纪以来,物联网、RFID、云计算、智能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有了飞跃发展,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产业。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工商联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此后,自2010 年开始,国内逐渐出现以“智慧”为论题的文献和著作,直到今天,智慧城市为人们生活所提供的便捷性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信息非常密集的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仅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智慧图书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著作和文献渐有出现,但是数量非常少,大都在探索阶段。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们的服务就是针对大众读者,面对未来的图书馆变革更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开始全面研究智慧图书馆,以更好的姿态进入到未来的图书馆工作中。
当前,数字图书馆注重的是数字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传统的纸质资源及其服务。从简单借借还还为主的纸质图书馆,到以数字资源、网络服务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再到未来的万物互联,辅以高科技智能装备,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必然的发展过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是电子资源的采购以及重要文献内容的数字化处理;二是网络平台建设,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检索和集成的问题,建立起各种数据库统一平台;三是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等馆际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的阶段,是为了解决各个图书馆馆藏的局限而建设的共享的数字资源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智慧图书馆的基础,随着各种智能科技、物联网、RFID等技术的进步,读者可以逐渐实现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来获取信息资料和服务,如远程自助借还、续借、咨询等,自此,图书馆也进入智慧图书馆初级阶段。
2003 年,芬兰奥卢大学发表了《智慧图书馆——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文章,其中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以通过连接无线互联网帮助用户查找图书馆中的图书和其他类型资料”来描述智慧图书馆,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显然是浅显的。这里要指出,智慧和智能是不同的概念,智慧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领悟的知识,具有思考后指导实践的特性;而智能是人们将自己所拥有的智慧赋予自己所创造的物体,从而使物体接受人的指令,能进行各种沟通交流,甚至控制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达到便捷的服务。智慧图书馆应当是智能馆体、智慧馆员和智慧业务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以数字资源、网络和智能化为基础,具有高效、互联、便利的特点,将个性化、专业化等高端服务作用于读者的高形态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可以带来更具效率和效能的服务管理质量,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技术环境和应用场景。由于当前智慧图书馆还处于初级阶段,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难免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搞搞形式、喊喊口号,只做表面文章,其实并不理解什么是智慧图书馆;二是大量采购智能化设备,以为这样就建成了智慧图书馆;三是单纯以网络平台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服务就以为实现了目标,如自助借还。其实这些都只能是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而不是真正的智慧图书馆。
首先,数字资源、数据资源是智慧图书馆的根基,没有这些资源一切都是空谈。数字资源对于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就像纸质文献资料对于传统图书馆的意义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字资源对于智慧图书馆更为重要。数字图书馆是将贵重文献资源数字化,购买数字文献资源、数字设备,平台网络化等作为建设的要素;而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加入智能设备,运用物联网、RFID等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分析,反馈给智慧馆员,然后智慧馆员将专业能力作用于读者,为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在于用户的需求,而智慧图书馆的用户需求来源将集中体现在数据上,而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优化结论。因此,数字资源和数据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构成要素。
其次是智能化设备和技术,这里着重介绍一下RFID技术,因为其是物联网实现感知的关键技术,也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关键。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的缩写。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 的应用愈加广泛。当前,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给传统的纸质文献贴上RFID标签,这是图书馆纸质文献物联网化的实现。RFID不仅可以作用于纸质文献,在其他的实体物质上同样可以实现标签化,图书馆的公用设备如朗读亭,标签化后可实现预约、查看状态等功能。今后,随着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大范围运用,图书馆所有的资源都会被打造成物联网的一部分,届时会实现馆馆、馆人、馆物等各种互联,因此RFID技术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技术。数据的分析软件和挖掘软件同样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一些智能化设备,如AR、VR、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对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指,运用其数字资源、智能化设备感知用户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去判断用户需求,最后由智慧馆员完成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当用户有需求时,不论是普通的借阅,还是某项专业领域的学习(了解用户处于专业的层次),都能提供给用户最适合的选择。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应有以下三个特点:(1)服务环境泛在化。即将到来的5G网络的普及将使网络的接入进入高速且无所不在的情境,万物互联逐渐得以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将突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使用图书馆服务。(2)感知交互能力强。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为读者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用户本身受环境、素质、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其需求也分各种层次。因此,感知用户需求是隐形而模糊的,这就需要交流互动,通过用户操作记录、智能设备沟通或人工智能分析用户的层次和需求,从而提供精准服务。(3)提供决策执行服务更加快速准确。现阶段为用户提供决策服务的多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当前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有大量的文献数据和用户数据,人力梳理会造成服务响应不够迅速的问题,数据深层的挖掘更是无从谈起。未来,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为图书馆大量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可能。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全面建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用户的需求会得到更快、更准确的服务回应。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应当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智慧图书馆必然要用到很多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和相对应的软件,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馆员,首先应该熟练使用这些硬件设备。如果连熟练使用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为读者服务,那么更不可能成为智慧馆员。软件的使用也同样重要,比如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软件,是了解用户、分析用户需求的重要一环。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使用将成为合格智慧馆员的基本条件。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应当提倡图书馆员从专深到终身的二维学习模式。在坚持终身学习的前提下,鼓励馆员纵向拓展知识面,有一技之长。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终身学习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他人的鼓励与监督,鼓励来自其获得的成绩和一起参与工作的其他智慧馆员,监督则来自图书馆历年举办的职业技能考核和年终考核。另外,应不定期地组织优秀馆员去其他图书馆交流学习,与其他馆员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智慧图书馆要成为学习型图书馆,而智慧馆员要成为学习型馆员。
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馆藏文献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变化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形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建设必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智慧图书馆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和可借鉴的范例。因此,未来智慧图书馆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加强交流、讨论、学习、互鉴,将各种智能技术运用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之中,将智慧服务作为目标,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