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北山之歌》

2020-03-03 16:04:04铜陵市第一中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歌北山铜陵

铜陵市第一中学/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黉舍嵯峨接大荒,

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生聚教训忆越王,

出中序,入大庠。

此何时,君莫忘,山河半壁,家沦亡,大地豕蛇正跳梁。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

步趋我国父,收复我国疆,

大仇未报寇未灭,志士无颜归故乡。

这是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校歌:《北山之歌》

铜陵市第一中学(下称铜陵一中)始建于1938 年抗日烽火之中的重庆永川北山,为原国立十六中。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宋庆龄主持的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在战地、在沦陷区以及在难民逃亡途中包括信阳火车站,救护和收容了很多婴幼儿和小少年。小的周岁左右,大的也就八、九、十来岁。基金会建立了几个保育院,养育了这些婴幼儿和小少年,是为保育生。保育员带领这些保育生艰苦地逃亡到大后方。在逃亡途中,保育院对他们进行了小学教育。到了1938 年,保育生中有一些达到了中学年龄。于是由原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永川北山成立了几个中山中学班,接受这些大龄保育生,至此,国立十六中在风雨飘摇中坚强成形。从1938 年至今,学校四易其址,四更校名,是一所有着八十余年风雨历程的老校,更是一所有着家国情怀、历史使命的学校。它从战火纷飞中走出,始终坚守着有识之士的强国梦,承载着爱国志士的教育梦。以德办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一直贯穿于铜陵一中八十余年的发展之中。

一、在传承中重唱《北山之歌》

巍然北山,屹于棠城。翘首北望,层峦叠翠,远山若黛;俯身南眺,三河汇碧,华构如林。这是《北山赋》对铜陵一中前身——国立十六中发源地环境的真实描写。铜陵一中校歌名为《北山之歌》,为原国立十六中校歌,创作于抗战时期,表达了国立十六中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既有“山河半壁家沦亡,大地豕蛇正跳梁”的国破家亡的悲愤,又有“大仇未报寇未灭,志士无颜归故乡”的壮怀激烈,更有“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的教育立国、文化传承的坚韧与执着的情怀。

2008 年学校70 周年校庆时,多位高龄校友能现场一字不差地写出《北山之歌》,他们边写边流泪,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已故校友陈星弼院士在2018 年时,虽年近90,但仍能将校歌一字不落从头唱到尾,热泪盈眶。他说,当年,国立十六中的师生送青年学生从军,一路走一路唱着校歌,“大仇未报寇未灭,志士无颜归故乡”,热血青年们的眼泪打湿了道路。流亡学生阚译从1940 年秋天入学,到1943 年初离开,他说道:“国立十六中授予我知识,教我怎样学习、怎样做人。”他待人友善,性格坚毅,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生虽然几经波折、承受磨难,但是他一直不改报国之心,兢兢业业地做桥渡研究,先后由铁道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桥渡冲刷》和《桥渡水害及防护》,学术成就斐然。和很多老校友一样,《北山之歌》以及中学时代的精神教化一直滋养着他,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始终贯穿在他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上世纪80 年代,学校曾经考虑和尝试重写校歌,但最终认识到《北山之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诉说的家国情怀是最具感染力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载体。2013 年,学校重修广场前的铜塑,将校歌的词谱镌刻其上,歌词也印在重新制作的录取通知书上。一张薄薄的纸,几句短短的歌词,记录着曾经的历史与一代代教育人的精神情怀。当莘莘学子轻轻吟唱起《北山之歌》,凝望着广场上的铜塑,仿佛从历史老人手中接过一种感怀,领悟到自身的责任。曾经有许多优秀的“北山之子”留下了精彩故事和真知灼见,他们在逆境中百折不挠、高举信念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必将时刻点醒、启发铜陵一中人奋勇前行。这厚度难以丈量,这情怀绵延久长。

这些年,学校一直在推进校歌的传唱,而学唱校歌是每位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学校将每学年高一新生开学第一课由简单的一节课改为一天的“忆校史、唱校歌”系列主题活动,让新生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享学校的发展成就,增强新生爱国荣校观。原高一新生方瑜说:“我感受到了铜陵一中建校80 多年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80 余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氛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奋发努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以身为一中学子为荣。”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唱校歌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每年高三的毕业典礼暨成人仪式结束时,全体师生齐唱《北山之歌》,校歌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子们的人生之路;在高三最后一课上,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齐唱《北山之歌》,永远难忘那一直屹立着的逸夫楼、校史馆里那一帧帧珍贵的画面。在80 周年校庆典礼上,全体师生和校友齐唱《北山之歌》,校友们以手击节,声情并茂,有些虽已是耄耋老人,但声音洪亮,歌词、曲调烂熟于胸。老校友满怀豪情唱校歌、忆往昔的情形深深感染着参与活动的在校学生,令年轻的一中学子受到了一次特殊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每届高三学生在毕业返校时,许多班级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科技楼前齐唱《北山之歌》。“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的歌声,见证了学子们人生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壮怀激烈的歌声中,“学成以报国”的情怀、责任与使命在传递和传扬……

二、校歌重唱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关怀,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

重唱《北山之歌》只是德育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关怀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多年来,铜陵一中一直重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修校史、完善校史馆、树建院士墙,用国立十六中时期的桂山书院、德教祠等命名学校建筑,用国立十六中时期毕业的校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命名教学楼和教学班,树立董辅礽先生铜像。学校开设的桂山书院大讲堂邀请包括一中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先生在内的众多杰出校友给在校的学生开讲座,谈人生,讲学术,激励和引领年轻后生。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教育内容,既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依感和自豪感,也在润物无声中滋养了年轻学子的精神内核。

学校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校友们也积极回馈母校。天津大学教授卫宏远校友捐资百万建设一中“化学创新实验室”,87 届校友捐资兴建学校樱花园,上海校友会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金……铜陵一中毕业的年轻学生每年都回到母校,向在校的学生传递自己学习的收获、体验,帮助学弟学妹了解社会和大学,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他们开设了“北山之子”公众号,传递着铜陵一中的精神文化。

校歌重唱不是一个孤立的德育活动,我们将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近年来,铜陵一中持续开展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层次多元、类型多样的课程体系,传承精神文化,播种社会理想,让温良怀德、慎思明辨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素养。铜陵一中还通过创建校刊《一中一月》、阅读整本《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成立“红十字社团”等方式不断推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1938 年到2020 年,铜陵一中在82 年的办学历程中,从未忘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并通过构建一系列实践渠道来努力实现《北山之歌》所蕴涵的教育理想。我们可能没有创新的、领先的理念,在很多操作层面和实践方面也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但铜陵一中从来没有停止尝试和实践,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只有不断付诸实践并适时调整,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片“森林”并茁壮成长。正如校长王屹宇所说:“教育关乎受教育者的深层需求和终身发展,而学校和教育者就是要把这些发展需求加以发掘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个体真正拥有丰厚饱满的精神内涵和温良高贵的思想情操,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何方、走到何时,都有能力和力量去支撑其独当一面,并能在大千世界和万千人海中不迷失方向,始终坚守住内心真实的本我。”

猜你喜欢
校歌北山铜陵
张志民
中华环境(2022年10期)2022-10-29 11:33:30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亲亲的鸟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其实冬天不可怕
心留北山回不来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