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观

2020-03-03 16:00秦方刚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干部

黄 超,秦方刚

(西安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以非凡的历史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蹄疾步稳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据十九大报告统计,仅在2012—2017的五年间,党和国家就先后出台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措施[1]4,正是这些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这其中的干部队伍建设便是推动历史性变革发生的有力助手。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着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同时,将纪律挺在前面,以“零容忍”的态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腐败问题。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措施的出台,“打虎”“拍蝇”“猎狐”行动的开展,干部队伍风气得到了净化,理想信念得到了增强,党群关系得到了改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492由此可见,治理国家的实质就是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有效管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认可、衷心拥护,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从而使得“权力寻租”“以权代法”“暗箱操作”等官场怪相大幅减少,与此相伴的则是,“忠诚担当”“严谨务实”“清廉为民”等官场新风逐日增多,从而强健了党的执政根基,扩大了党的执政影响。透视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不难发现,在其推行的系列改革举措中,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第一本个人专著——《摆脱贫困》中。在这本书中,涉及有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文章多达9篇(1)这些文章分别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从政杂谈》《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滴水穿石的启示》《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约占全书篇目的31%。这些文章先后从干部信念、干部本领、干部修养、干部作风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党和人民好干部的标准,也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观。

一、干部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成为党和人民好干部的政治保障

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保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组织机构。对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某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做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3]132。由此可见,国家是有阶级属性,而这种阶级属性势必会决定在其政权机构中的干部阶级属性。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看到,虽然以东方孔子、西方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少数社会贤哲曾分别提出了“大同社会”“理想国”等惠及大多数阶级的政治构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依然是少数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用于压迫其他阶级的产物,而作为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重要助手——干部队伍,则势必会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成为民众的施压者而非保护者。这种情况,即使在经济现代化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并未有根本性的好转,如美国,尽管美国现在已建立了较为完善完备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但却依旧会受到来自国内以大金融家、大企业家等组成的利益集团的干扰,这些利益集团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腐蚀政府权威,干扰政府正常的决策程序,引诱官员腐败[4]220。而由此带来的势必是人民正当权益得不到满足的恶果。因此,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掌握在人民大众手中,才会彻底改变民众受压迫的命运。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

诞生于旧社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正是因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尽管遭受了重大挫折,但由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的正确领导,历经沧桑的中国共产党总能逢凶化吉,并带领亿万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老祖宗不能丢”,因此,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首要条件就是保证政治信仰的坚定,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不仅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自由化、极端化思潮,还对所管干部的思想意识,做了明确要求。他指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增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的[5]2。正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习近平所领导下的闽东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成功抵御了“八九政治风波”等一系列极端事件带来的冲击,还成为群众依靠的坚强力量,并维护了闽东特殊时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干部本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全局观念是成为党和人民好干部的履职要求

在古、今中外的社会中,常以“官”来代称“干部”。然而,从实质上讲“官”依然是社会生产力大分工下的产物,是为规范管理社会各行各业,并为其提供保障与引领的职业。习近平曾就此指出,“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社会职业一样,都是社会的需要[5]32。虽然“官”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之一,但居于“要领”的社会地位,又使这个职业从一开始的设立,便有了为人所尊重的社会荣誉。传统中国农耕社会的以“士、农、工、商”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划分,便是对“官”社会荣誉的充分肯定。然而,社会荣誉的存在,往往与社会承担相伴相生。以中国古代的基层干部——县令为例,作为自春秋战国起就为诸侯所设立的地方官长,虽然居于国家的基层,为历代帝王所重视,甚至有“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的规定,但县令所承担的职责却是很大,他们一方面要及时向中央上缴赋税钱粮、承担差役派遣,另一方面则要承担本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官宣教化等事业。“官之至难者,令也”,便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发展经济与深化改革形势的双重需要,从而对这一基层干部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习近平在主政福建宁德期间,针对所辖闽东地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履职基层的实际经历,对干部的本领提出了应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全局观念三个要求。

(一)创新意识

由于历史原因及地缘条件的局限,经济再发达的地区也总会有落后区域的存在。要改善这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主政的干部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于本地区落后区域的发展策略,而不是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区域的发展模式。闽东地区虽地处沿海,交通区位优势便利,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交流闭塞。在习近平到任之前,除宁德、霞浦两县县域经济发达外,其余各县经济实力均无大起色。习近平到任后,没有采取铺摊子、强刺激的方式来发展闽东地区的经济,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弱鸟先飞”的创新意识,并指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5]2。在“弱鸟先飞”的创新意识引导下,闽东地区的人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以摆脱“观念贫困”为先导,念好“山海经”,优化营商环境,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乡镇企业,从而使闽东地区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大改变。

(二)创业精神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般官员走马上任后,总会推行一些属于自身风格的行政举措,民间故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称呼。从整体看来,由于权责的厘定,“新官”在上任之后,大体的行政举措都会保留一定的传承性,但也有个别的官员会摆脱“萧规曹随”的旧制束缚,转而采取“独辟蹊径”的新政举措。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宋庆历新政等。诚然改变旧制、推行新政是历史的潮流,但若不能在了解客观实际的举动下,盲目的停止一些原本好的行政举措,追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闽东地区虽然毗邻东海,有较为丰富的山海资源,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却是全国十八片贫困地区之一,并曾一度被冠名为黄金海岸线上的“断裂带”。因为当地贫困群众众多,扶贫难度极大,致使不少干部出现了畏难、怕难意识,不仅不愿将精力投入到扶贫事业中,反而将建高楼、修会所作为“政绩工程”而大力开展。习近平到任后,针对出现的“政绩工程”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推崇以“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5]50为代表的“滴水穿石”的创业精神,并特别强调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5]29。要有一种老实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5]31。在习近平的带领下,闽东地区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建高楼、修会所等“政绩工程”现象日趋减少,投身脱贫事业人数逐日增多。由于扶贫事业的不断发展,1990年闽东地区已经基本脱离贫困线[6]。

(三)全局观念

经济是维系一个国家运转的基础。正如江泽民指出,“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否则便不能存在和发展作用”[7]70。因此,即便是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古代社会,以土地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依然是维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已成为主流共识,但在不少干部意识中,政治建设依然是大于经济建设,甚至就是居于首要地位。这一情况在闽东地区,突出的反应为“政治、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干部嘴上讲着经济建设,而在实际行动中,却依旧是“谈‘资’色变”,不热衷于发展本地经济,反而致力于开展做讲话、送锦旗这样“政治挂帅”的活动。习近平到任后,以“主旋律”为比喻,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9。而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为切入,擘画出“经济大合唱”的全局观念,强调“总指挥”就是地方的党委、政府[5]9。而其中的每一个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大合唱中,有你的位子,就有你讲配合的职责[5]11。在习近平“经济大合唱”的全局观念指引下,闽东地区的干部谈“资”色变,轻视经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从事经济建设成为广大干部的普遍共识。

三、干部修养——党性观念、度量、气节、诚实、气魄是成为党和人民好干部的品质要素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8]3。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离不开自身外部才能的增长,但最重要的是保持自身修养的不断升华,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会行稳致远。对于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因其肩负着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光荣使命,所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的建设年代,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9]99。由此可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修养的形成必须从实践中获得,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修养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固然重要,那么修养最后形成的个人品质,最终的指向是什么?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从政杂谈》章节,将党员领导干部修养的最终点指向了:党性观念、度量、气节、诚实、气魄等五个品质。

(一)党性观念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还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观念,而这种党性观念的落脚点,最终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谈领导者的修养,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5]37。对此,在闽东地区主政期间,习近平亲力亲为的推行“四下基层”的执政举措,而这种举措在密切了党群关系的同时,促使领导干部的忧患感、责任感有所增强。

(二)度量

作为政权的执掌者,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每天总要面临着处理各种繁杂的事情,以办公室秘书为例,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的习近平,以“重”“苦”“杂”“难”来形容秘书工作的繁杂辛苦。繁杂辛苦的工作尽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众的利益服务,但“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的现实,却往往使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疲于应付,而在日常工作中的同事矛盾、工作分属,又极易引发干部的内心愤懑。双重压力下,干部的度量大小就会成为考验一个人承受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对此,习近平指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他的度量[5]38。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不计个人名利,甘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铺路石、人梯。

(三)气节

共产党是以革命起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实践中,残酷的斗争环境,为它的成长造就了一大批气节高尚的典范: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等。然而,在改革开放新环境中,面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新题,闽东地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倾向:一方面,有的基层党员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沦为了商品经济的奴隶,丧失了无产阶级应有的气节;另一方面,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过重气节,视商品经济为洪水猛兽,丧失了本应有的发展大好机遇。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指出,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讲气节,要防止迂腐[5]38。因为领导者面临的问题矛盾有所不同,所以要客观看待出现的问题,防止“一刀切”,并做到在原则性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要讲策略[5]38-39。

(四)诚实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10]328,而从三者的排序上,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位列第一,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务实态度,也不会有“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效实现。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具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即诚实的品质。习近平在主政宁德期间,对干部诚实的品质极为看重,大力推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精神,从而使广大干部“夸夸其谈”的歪风邪气有所扭转。

(五)气魄

作为执掌权力的领导者而言,因所属工作包罗万象,且情况复杂、千变万化,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执行力。然而,“快干”不等于“蛮干”“乱干”,而要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迅速有效的处理好所掌管的各种事务。对此,习近平强调领导者要培养气魄,提高工作自由程度,唯一办法就是按照恩格斯所说的,深入实际获得对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5]39。正因为保持了这种按规律办事的“气魄”,所以习近平才能在主政宁德期间,充分掌握当地的规律,并按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民众办了许多大事、好事。

四、干部作风——廉洁从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成为党和人民好干部的最终目标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朱明王朝的兴亡教训时,深刻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1]16。由此可见,人民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根本,只有充分满足了民众的基本利益,国家才会获得长治久安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虽然这些王朝不乏一些肯于造福百姓的“开明”的君王,如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开创“康乾盛世”的清圣祖等,但政权的阶级属性,又决定了加恩于民众的“造福”只是短暂的而非长久的。一旦出现昏君当道、奸臣作乱的现象,等待民众的只是无尽的灾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正是因为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聚集整合了中国社会的最大力量,并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建设事业的新发展。然而,要想在原有“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是根本不可能的。奋斗时间的长度,既决定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12]48的历史现实,又决定了“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367的客观需要。相较前者而言,后者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从总体来看,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总体上是好的。然而,一些少数党员干部却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浪潮中,丧失了党员立场,在被“糖衣炮弹”击中后,转而蜕化变质成腐蚀国家的蛀虫,走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如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虽然他们居于整个党员干部群体的少数,但如果不加以制止根除,则势必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12]48。加强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使命。

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培养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使他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要为人民做实事”,成为他一生恪守的信念。因此,在维护人民利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上,习近平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与非凡的担当,这在他主政宁德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改革开放之初的宁德,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建设需要,部分干部为满足个人占地建房的需要,凭借手中权力,竟将手伸向国家计划管控范围的“三材”(木材、钢材、水泥),甚至侵占用于教育、扶贫、救灾和海岛建设的专用物资,为个人占地建房提供便利。据统计,当时闽东地区的处级和科级干部占建私房的比例分别达到了同级干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14],干部占建私房的现象在当时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恶化,制约了闽东地区经济发展。习近平到任后,在充分了解这一情况后,以“开工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带领所属地委干部就干部占建私房问题进行了彻底查处。面对层层关系网所带来的各种阻力,习近平不为所动,提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并指出,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我们决不允许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当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讲奉献,就是讲服务[5]8。在习近平的不懈努力推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宁德地区共查处了7 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其中县级以上干部242名,科级以上干部1 399名[15]。不少无房的干部群众借此分到了新房。此外,习近平还在任职期间大力推行以“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章程、公开办事结果,加强群众监督)和“四下基层”为代表的建制举措,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制度上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并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到习近平离任之际,“(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四下基层’已经形成风气”[5]170。由此可见,闽东地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改进成效显著。

“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相当于其体重一样重的黄金”[12]164。同样的道理,培养一领导干部,也需要倾注党组织的极大心血和精力,才能使其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不仅要抵制外在的诱惑,更需要坚持内在的操守。习近平干部建设观从干部信念、干部本领、干部修养、干部作风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必备条件。因此,广大干部应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干部
“五拍”干部的破解之道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临渭干部的成长攻略
“五拍”干部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组工干部要“C位出道”
干部要常怀
不能让扶贫干部滥竽充数
公开招考干部应解好六个“不等式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