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地方高校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启示
——以吸引和稳定党外知识分子为中心

2020-03-03 15:31王建华赵亚莉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才学校

王建华,赵亚莉

(1.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 长治 046011;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1]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出现的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主体为基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确把脉,提出了“同心圆论”“制度效能论”“民族共同体论”“政治吸纳论”“亲清政商关系论”等一系列新理论、新论断、新要求,将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挖掘和拓展了新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精准把握统战思想的时代精髓,自觉提高执行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意义重大。高等学校是高层次人才的汇聚高地,也是统战人士的集中高地。作为党的统战工作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统战工作的优势,完善高校统战工作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任务,是保持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建设和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手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制胜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1936年,中国共产党首先在山西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携手抵御外侮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为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抗日的旗帜下实现了与阎锡山的合作。其次,牺盟会成功运用统战政策组织民众进行山西抗战。改组后的牺盟会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三,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特殊性。通过“特殊人物”:共产党人薄一波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依托“特殊形式”:由中共实际领导牺盟会和山西新军;采取“特殊工作方式”:戴“山西帽”讲“山西话”,执行中共抗日主张[2]。

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的经验仍然影响和作用于后世。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时期留下的统一战线的每一种形态都是重要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它给每一个时代的统战工作带来的影响都是深刻和广泛的。同样,在新时代,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经验对于创新地方高校统战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地方高校要坚持“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围绕“引得进”制订适宜学校发展水平的新时代统战工作方案

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因素,地方高校在人才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造成地方高校拥有的高水平拔尖人才较少。加之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新的专业不断涌现,急需专业和短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以长治学院为例,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前,在校生大约维持在千人左右。近年来,为了适应转型发展,各院系也积极申请新的专业,2010年之后,在校生达到万人左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缩小与名牌、重点高校的差距,每当招新之际,各地方高校纷纷出台优惠措施,希望在人才引进的竞争热潮中占得先机。但是,在激烈的招新竞争中,各地方高校仍然陷入招新不足的困局和谜局。所以,若要破此困局和解此谜局,地方高校就要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作用,坚持“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围绕“引得进”制订适宜学校发展水平的新时代统战工作方案。

(一)统战部门应把人才的引进视为份内之事

保持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有很多,而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建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传统观念中,高校的人才引进是人事管理部门和院系的事,是学校领导层的事。但是,众所周知,在高校引入的人才中,有数量可观的党外知识分子。基于此,地方高校的统战部门一是要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要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融入统战工作管理之中,不仅要关注人事管理的组织目标,而且要关注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3]20。二是建立全域人才观念,统战部门要协调高校各部门间的工作,不能仅仅把人才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也要将人才引进视为统战部门份内的工作。要提升统战部门在人才引进中的能力和地位,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院系、人事、财务、后勤(房产)等掌握实际权力部门间的协调和担当作用。三是统战部门作为党委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不仅应当成为统战工作的参谋和组织机构,而且也应当是具体协调、执行及督促检查机构。担负着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及协调关系的职能,同时也肩负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重要责任。在新时代,统战部门要精准掌握党的政策,更加注重实地调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加强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剖析,凝聚力量、汇集共识,及时为党委学校出谋划策,担负起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重要职责。

(二)人才引进要注重实效性

长期以来,在高校,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别地方院校有时表现得十分严重。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中共党员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人才引进竞争的加剧,每年招新之际,各高校纷纷发布专项招聘公告,虽然公告内容有所侧重,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以招聘对象为例,具有优势的高校则非博士不招,而多数地方高校依照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的高校及学科等作为招聘标准,若是国外的学校则须排名在多少名之前云云。但是,由于地方高校近年新增本科专业多为国内外高校稀缺专业,这样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本来就少得可怜,更遑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样做虽然规避了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却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设置了障碍,使地方高校的招新工作出现“有价无市”的窘态。而且,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之际,把追求高学历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值得商榷。因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之际,人才引进的标准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能够为高校应用转型发展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均应纳入地方高校招聘的范围内。我们不否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毕业生中不乏应用型人才,同样,普通院校毕业生中的应用型人才也大有人在。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高校应打破唯学历是问的僵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长远设计,大力引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打破长久以来的“积贫积弱”局面。通过应用型研究和教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用市场效能反哺应用型研究与教学,进而在不同的路径上缩小与其它高校之间的差距。

(三)要突破体制招贤引智

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基本上以全职引进为主。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应聘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有时甚至只要符合学历要求即“门户洞开”,即使完成招聘工作,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双赢”,如若进行效益核算,赢面还要再打折扣。因此,突破局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聘用人才是当下地方高校的不二之选。一是可通过聘请等模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邀约他们进入学校授课或进行专业指导;二是可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在不改变、不影响当事人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与当事人订立契约合同,规定履约双方约定时段的责任和义务,不为所有只为所用,这也是国际惯例;三是对于学校发展急需的人才,对于可以打造专业品牌、营建院校亮点的人才,可以不受各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甚至可以突破学历、职称及年龄等刚性条件的限制,进行重点支持、重点投入。如非在编的党外的专业人士如企业专家、社会贤达、教授学者等业务能力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奉献精神,尤其是在地方上的各行各业大量的专业人士。

二、地方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围绕“留得住”建立彰显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统战工作机制

近年来,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各地方高校纷纷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招贤引智的结果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学校实力的提升还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地方高校财力、办学条件、科研条件及其人文环境等综合实力明显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加之引进人才后可持续服务及处理新老教师的待遇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地方高校一边努力去引入人才,同时不断地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从目前看,山西省所有的地方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人才外流的现象,有的学校在一些时期内人才外流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这其中大半属于党外知识分子。基于此,地方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围绕“留得住”建立彰显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统战工作机制。

(一)建立统战工作数据库

习近平说:“要学会与知识分子打交道”[4]。与知识分子打交道是一项政策性很强、人情味很浓、艺术性很高的工作。所谓“身边有朋友,办事不用愁”,统战部门要与党外知识分子真交朋友、交真朋友。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统战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如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诉求,与校外的党外知识分子活动的组织机构进行联系和保持沟通,学校党委的信息获取、问题的处理结果及反馈,防止信息不对称的发生,等等,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传统手段也无法应对。所以,推进统战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统战工作的数据库势在必行,这也是统战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应当包括信息管理系统、人才数据库、信息采集和报送系统和人才综合评价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是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考察、选拔提供依据,而且也是党外知识分子服务社会、服务学校之急需,同时也为高校制定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改变“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现状

人才外流在地方高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问题较为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是,不能妥善处理“内才”“外才”的关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谓“内才”系指高校原有的人才,“外才”系指引进的人才。为了能够引才纳智,所有的地方均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以山西地方高校为例,引进博士一次性实领30—50万(人民币)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岗位补贴及生活补助费等不下50万(人民币),解决引进博士配偶的工作问题;引进教授也大体如此。当然,有的学校开具更多更高的条件。但同时,对于博士毕业后返校的在编教师尤其是对在编的教授则不闻不问。这种“别人的孩子是个宝,自己的孩子是根草”现象并非存在于个别院校。于是,一些在编的中青年教师便动了“出逃”的念头,而多数在外攻读博士的青年教师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学成之后去外面发展便成为其不二之选。不可否认,人才正常流动是社会进步表现,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人才外流不仅制约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给统战工作凝聚人心增加了难度、造成了压力。所以,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策略时,要确立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内才”“外才”一视同仁的工作思路,既要练好人才引进“外功”,又要练好扶持在编人才的“内功”。只有“内才”和“外才”协同发展,既厚“外才”又不薄“内才”,才能实现从心理上留人的纳才引智目标。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保障机制

客观地讲,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已经下了极大的功夫,而且在人才引入之后,在科学研究环境方面也做足了文章。但是在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机制方面欠帐明显。因此,今后的统战工作应当进行转向。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发展的良好学术环境,提供宽松、自由、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重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同向性,改变以往强调群体、忽略个性的做法,把个人目标融会在学校目标之中,使人才在学校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从而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增强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要营造生活上关心的良好家居环境,在解决配偶问题的同时,协同处理好子女入学的问题。某高校部分外流人才在谈到离开本校原因时,其中不少人把子女入托、入学列为重要的理由。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多数时候依靠个人无法解决,有时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出面协调,这就需要统战部门甚至行政党委等校级层面进行沟通解决。三是要营造政治上信任的良好人文环境。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有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有较为独立的思想,认识问题较为独到,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故统战工作应结合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特点进行。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对他们的不足要多包容理解,少求全责备,发挥其智力密集、群英荟萃、见解独到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党外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平台施展才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感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可促进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的各项改革建设。

三、地方高校要树立“特色发展”的转型思路,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围绕“用得好”谋划行稳致远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大计

站在教育链的塔尖,高校从来就是统战工作非常重要的场所。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制胜法宝,同样,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高校要树立“特色发展”的转型思路,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围绕“用得好”谋划行稳致远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大计。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

固本强基,方能行稳致远;戒急用忍,才可通达正途。科学完善的新时代工作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是顺利开展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统战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高校想要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必须领会党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精神实质,不折不扣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一是要健全完善统战工作机构,改变以往将统战工作部门视作一个“工作不太多”的附属部门的传统观念,要配全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造就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优良公信力的统战干部队伍。二是加强统战工作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对已有的制度健全和完善,对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为适应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要求,坚持科学管用、立足长远、面向未来,创新一套合乎新形势新要求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统战工作制度。三是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统战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外普通知识分子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交流发现的问题和有关情况,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唯有如是,才能有效地促进统战工作的开展,才能谋划出“用得好”的、行稳致远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大计。

(二)畅通建言献策和政治参与渠道

要保护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开辟各种建言献策通道。如可以定期举行“党委书记、校长接待日”活动,党委书记或校长应当定期随机抽取党外知识分子代表见面,倾听他们的呼声;统战部门可设置网络通道、线下信箱,通过查看网络来稿、官博评论、微信公众号留言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等。对党外知识分子提出的诉求或建议,由统战部门汇总后交各职能部门及时解决问题并将有关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士。另一方面,要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选用。统战部门要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培养和发展党外干部的长效机制,为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党外知识分子选用进行合理规划,加大对党外知识分子实职的安排力度,以提高他们参与学校建设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创建党外知识分子为地方社会经济建功立业的工作机制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当下,高等学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长治学院而言,拥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占教师总比在30%以上,他们成为服务长治学院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长治学院为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如学院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不仅吸纳了校内的党外知识分子,而且延请了九三学社、民盟的专业人员加盟,为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活力。他们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专长和优势,在新时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他们的加入大大增强了研究中心的研究力量。

地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对推动地方高校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只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能谱写地方高校“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统战工作新篇章。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人才学校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学校推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