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初心、使命”教育的思考

2020-03-03 15:31任姣丽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史初心

任姣丽

(太原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 太原 030032)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与“初心和使命”

《说文解字》中:“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古人用“裁衣之始”解读“初”字,要做好一件衣服,裁缝在“裁衣之始”就应有明确的方向,并将这份“初心”一以贯之,而非随剪赋形,才能做成一件好的衣服。初心,犹赤子之心,是人最初的想法、目标和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从佛经《华严经》演绎而来,成为一种人们心底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独具匠心地把“不忘初心”运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回信、讲话、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2015年给国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教师回信中提出了“牢记使命”的表述,在2015年给国测一大队老党员老队员的回信中首次使用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中国金句,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指出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要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使党的思想理论更为鲜活,更接地气,也更为中国化。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守初心、担使命”的内涵明确化,即“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担使命”就是要牢记党所肩负的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强调“初心、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不断告诫全党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时刻谨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

思政课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必须明确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即明确思政课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3.18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明确了办好思政课,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历史使命[1]。高校思政课要发挥好党的思想理论的宣传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党的“初心和使命”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宣传好、讲授好、贯彻好党的最新思想理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才能完成党、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二、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学生,助育时代新青年

当前凝聚时代精华和中国精神的最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首要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有思想、知识和才干的那部分人,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成员,有些还会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能否正确认识、理解、把握新思想理论,事关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现在,也关系到未来。

高校思政课要宣传好、讲授好这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教育部已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而如何真正实现“进头脑”,是需要思政课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思想要“入脑入心”,关键也在教师。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创新发展提出的八个要求,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用强大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透彻的学理说服学生,用科学的理论灌溉学生,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引导,敢于直面各种思潮和观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立志高远,勇于奋斗,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真正掌握、理解、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新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筑牢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根本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迷失方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偏离正确的轨道。”[2]15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党之所以成立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根本宗旨、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历史和事实无可争辩的告诉我们:“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也是党的政治灵魂所在。”[2]15

新时代思政课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确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挺直精神脊梁,获得前行的不竭动力。当前,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化、思潮多样化、价值冲突复杂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教育,更为迫切和必要。

在思政课中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理论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问题。理论认同是坚定理想之要,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认同。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要认认真真、原汁原味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性、如何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来理解“两个必然性”等,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深刻阐述,使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选择恰当的经典原著、真实事迹、历史资料有效融入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学生的内心落地生根,而不再仅仅是一种高大上的宣教理论,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明确并且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来龙去脉阐述清楚,使学生对此有清楚的认知,能够自觉抵制“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错误看法,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理解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领导、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基本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明确了基本要求,使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意识。再次,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过程,以此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和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4]。

马克思曾强调理论要发挥说服人的作用,就要有彻底性。只有讲明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根本问题,才能在青年学生中筑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

四、深化党史、国史教育,植深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和强调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党史国史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要完成思政课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党史和国史教育,使其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党史、国史教育要贯穿思政课的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理论及世界历史背景。课程中可以融入相关史料,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和相关论述。陈独秀在1922年发表的《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文章中对马克思学说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论述,通俗易懂,很有说服力[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中国历史背景,而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壮丽辉煌的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将党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使课程更加鲜活、生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史论结合,党史是其最靓丽的底色。《形势与政策》课是党正在书写中的历史,是未来的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先进文化、模范人物事迹、重大历史事件融入教学,培养、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充分发挥党史、国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先进性、执政使命的历史根本性;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深刻认识一代代中国人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的本质内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心生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勇担历史重任。

五、重视“人民立场”教育,根植“为人民服务”意识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守人民立场,这是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也是党的根基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支撑中国共产党98年风雨无阻、披荆斩棘的力量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前行不能忘却的那颗初心就是“人民之心”,就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思政课中,要贯穿人民立场的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从哲学原理的角度讲清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从历史的角度讲清楚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讲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形式与政策》课要结合当前党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理论到现实对“人民性”有深刻认识,确立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党史初心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