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
——以存在主义师生观赋新洞穴喻

2020-03-03 15:24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师生关系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近来“取消水课”和“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的呼声,更让我们看到了大学师生关系虎尾春冰的处境。因此为解决师生关系的现实困境,有必要重新对何谓理想的师生关系进行哲学思辨,本文以存在主义师生观重新赋予“洞穴喻”新的内涵,最后在真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抒发对理想大学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感悟。

1.柏拉图洞穴喻中的教育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谈话,为解释其哲学王思想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描述了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这就是经典的“洞穴喻”[1]。我们从教育的视角去分析这个比喻,可以把洞穴看成我们大部分人所处在的世界,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太阳是至善的理念,是真理,洞外的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而教育就是使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径。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转向,走出洞穴和适应的过程就是是灵魂的转向与上升[2],如果这个人从外面的世界因为想到同伴被困于洞穴而返回帮助他们,这个角色就是教师。可以说柏拉图认为教师是带领人走出现实世界转向理念世界的关键,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灵魂的转向,帮助他们看到“太阳”,进入阳光下生活而不是困于洞穴之中,其途径是通过启蒙教育[3]。

但事实上,柏拉图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对于他所塑造的“哲学王”的未来是悲观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纪念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所作,在他眼里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王”,是最接近真理的人,然而城邦里没有人理解他,把他当作疯子。在“洞穴喻”中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心目中的苏格拉底,自然洞穴喻的结局就与苏格拉底之死一样令人遗憾,《理想国》这一名字可能也是因为柏拉图觉得世上再无苏格拉底的悲叹。

2.乌托邦的困惑

“洞穴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首先,是什么解放了这个走出洞穴的人的束缚。第二个疑问是,洞外世界的阳光舒适与真实的状态与洞内的黑暗禁锢与愚昧的状态对比之下,这个人真的愿意返回洞穴吗?如果我们承认柏拉图所说,这个人一定会选择返回洞穴带领同伴走出洞穴,那么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这些认为洞穴世界是唯一世界的人,是否会相信他。如果有些人相信有洞外世界,跟随着这个人经过痛苦的过程走出了洞穴,看到太阳会不会有些人觉得刺眼,从而认为这个人所说是谎言。

现实中我们是缺失“太阳”的,理性主义的发展使得科学知识成为类真理的存在,并且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的获取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原则已经过时[4],与“太阳”相伴的人文、社会知识被指责为缺乏科学性,教育育人功能难以发挥。此外,在现今社会教师在主观上已不再具有追求“善”的充分动力,在教化他人的过程中既会对职业感到厌倦,也可能出现失误[5],同时学生也在变化,教师要求权威和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冲突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化,学生对于教师的不信任,使教育灵魂转向的目的更难以实现,教师角色亟需重新定位。

3.以存在主义师生观续写洞穴喻

正是这些疑惑和时代的变化,使一些新的思想在对旧哲学或发展或批判的过程中诞生,存在主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存在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与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哲学认为实在是超经验的观念不同,存在主义更强调个人,反对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他们认为人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他的绝对自由,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洞穴喻”研究,以海德格尔的释义最为经典,他认为洞穴比喻揭示了存在者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洞穴中器物之阴影(最低级无蔽者)、洞穴中器物(比较无蔽者)、洞穴外理型(最无蔽者)。存在主义师生观将如此续写洞穴故事:假设偶然走出了洞穴的人他最终选择返回洞穴,他会向囚犯们解释洞穴世界里一切的来源,介绍洞外世界的模样,告诉他们走出洞穴需要经历的每一个痛苦的过程,告诉他们洞外世界也不一定每处都有阳光,将是否愿意走出洞穴交由囚犯他们自己选择。如果有囚徒选择走出洞穴,那来自洞外的人就引导他前进,向他讲解他会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任由他自己形成对洞外世界的认知,适不适合自己,再次选择是留在洞外还是回到洞内。如果有囚徒不愿冒险离开洞穴,就教他们如何更好地在洞穴中生活,帮助他们掌握必备的技能,拥有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找到自己在洞穴世界的定位和分工。

存在主义师生观认为教师要把知识“提供”给学生而非传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选择自己的道路与未来,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责任意识,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他们反对柏拉图关于“太阳”的隐喻,认为洞内外都是真实世界,只有适不适合而没有好坏之分,“真理”是人自己创造和释义的。同时也反对教育是强迫性的说法,认为一切都在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念等一切东西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而是基于“对话”形成一种平等理解的真诚、互相信任与赏识的交往。

4.对理想大学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学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将产生这样的典型:一名教授是所在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他总会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仅给学生们讲解基础知识还时常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课后同学们可以随时与他谈心、请教,他们经常一起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他常常会得到新的研究灵感,学生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学们都非常尊敬、喜欢与信任他。然而现实中人的经历与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在科研中成为佼佼者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同时也并非一个好的学者就能讲好一门课,否则他就需要花大量时间专研,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此外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致对于教师的要求过高,而现实中学生的自主性却难以支持理想关系的实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是基础课程同中小学一样由专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由该领域的教授专家上课,教授讲他所擅长的内容,学生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现实中我们应积极改变政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用强求达到理想,即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选择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自由而有社会贡献的人,在真诚的情感交流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有决心、有责任地创造出自己至善的“太阳”和生活世界,这才是“洞穴喻”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