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珂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最早提出了“真实美学”的概念,其中包含非职业演员的混用,恰当使用长镜头以及关注现实题材等原则,而这些原则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确是一个神话,电影不可能表现绝对的真实”,这说明电影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电影的真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真,但是尽可能多地增加电影的“真实感”能够将观众代入到日常生活事件当中,引起观众的共鸣以及深刻反思,这才是电影所体现的真实美,而《少年的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真实美学的前提下蕴藏着深刻的现实含义,这同样也是电影真实美学的组成部分。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现实主义电影可以选用非职业演员来保证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真实感”,但是非职业演员的选择也应该有一定依据:或者与角色的外形相符合,或者有相似的生命经验等。值得关注的是易烊千玺在拍摄《少年的你》时高考刚结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演技训练,但是曾国祥导演认为易烊千玺与影片中“小北”这一角色的年龄和外形相符,所以大胆采用易烊千玺来演“小北”。影片上映后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两位主演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好评无数,这也证明了曾国祥导演选用非职业演员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告诉人们,专业的演技训练并不是获得认可的唯一途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在 《演员的是非谈》中就曾经说过—— “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这就是说,真实,在表演艺术中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演员能够通过表演带给观众绝妙的“真实感”,不仅意味着演技的成功,也意味着观众能够在表演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片中的“小北”是绝望的,孤落的失足少年形象,观众愿意相信易烊千玺就是“小北”,“小北”就是易烊千玺,这种“真实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首先源于易烊千玺的外形塑造——寸头,伤疤,破洞,人们一看到这些代表“青春”的符号,就像打开了时光机的舱门,不自觉地回到自己的青春时光;其次来源于剧本本身,演戏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导演以及前辈的指导等一系列外在助力因素来弥补,而剧本是整个电影的核心和骨干,剧本的好坏是决定电影好坏的根本因素,在剧本成型的那一刻,导演心里已经有了一部成型了的电影,然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想象的电影”通过摄影、剪辑等手段转化到荧幕上,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并且引发深思。易烊千玺将小北的性格特点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观众也从小北的身上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可以说,易烊千玺塑造的“小北”这个角色是非常成功的。
周冬雨是一位有着丰富演戏经验的青年女演员,她给观众带来绝妙的“真实感”来源于“打破”。演员一生会饰演多种多样不同的角色,而最大的不易在于打破观众的特定认知,让观众对于他(她)饰演的角色完全信任,这种“信任感”是来之不易的。而演员周冬雨在影片中,敢于突破,首先她“打破”自我,为了塑造好陈念这个角色,让自己与角色之间更进一步,她剃了光头。其次,她打破角色本身,我们知道,“陈念”这个角色本身是沉重的,隐忍的,而周冬雨本身的性格与陈念是截然相反的,或许有人会说,受过专业培训的演员身上本身就有与角色融为一体的能力,但我们不可否认,陈念这一角色的成功除了与自身的专业训练相关,也与她本身为角色做出的突破是分不开的。这个角色对她来说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但是她迎难而上,将蕴藏的巨大的能量全部给了“陈念”这个角色,为其增添色彩。
“如果演员混用原则运用得成功,必然能够获得当代意大利影片的这种绝妙的真实感”281正是二位主演彼此信任,诚心合作才能在电影中呈现真实的情感。从刘北山的视角来看,陈念既是同病相怜的战友,也是诙谐人生的救赎者。
或者可以说,小北曾经是绝望的,无力反抗的,但是他发觉陈念就像是自己,虽遭遇着不公,但没有被现实同化,仍然保留着善念。有了陈念这样的同伴,他心底的正义感被激发,起了保护陈念,保护世界的想法,我们不由得说,这就是小北——心底潜藏着正义的少年。陈念的痛苦与反抗,都一一刻在了小北的心里,这样的情感是压抑且细腻的。从陈念的视角来看,小北不属于校园,自然也不可能跟他成为朋友。两人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遭受校园欺凌的陈念一开始就对小北放下戒心,甚至在她遭受到网络暴力后,小北就成了她在学校之外的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因为在她的心底里,“小北”是她的保护伞。两人的感情不是青春懵懂的美好爱情,而是在疼痛的笼罩下,抱团取暖的感情。
力求真实,人物塑造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再熬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去北京了”,李想对陈念说,他是校园欺凌事件中存有善念的懦弱的旁观者,他对于陈念来说就像黑暗中的光亮,虽能给与温暖,但却于事无补,所以李想对陈念的感情是懦弱且真实的。郑易是影片中唯一有少年情结的成年人,他化身为“正义”的使者,守候着少年们。“少年”这个词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首先指像小北,陈念这样受到欺凌的伤痕少年,其次指既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也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理智和成熟的特殊人生阶段,最后指一种敢于战胜邪恶的现实主义精神。少年,曾是我们的乐园,在陈念和小北的世界里,少年,却只剩下疼痛。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并且主张对一个场景或一场戏进行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拍摄,从而真实完整地表现客观世界的思想。长镜头在技术层面上确保了电影时间的真实性,将现实最大限度地还原给观众,给予观众自我选择与思考的权利。”在《少年的你》中导演有意识地运用长镜头来展现影片布景的考究,使得电影保留着诸多真实性,这其中包括校园高考的布景以及小北和陈念家中的布景等:在电影的开头,一幅真实的高考场景映入眼帘:急促的背书声,鼓舞人心的条幅、课桌上堆满的复习资料……以及影片结尾部分呼应开头而展现的高考阅卷场景。这些极尽真实的场景突破了观众原本的视觉感受,使其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场景选择得太大,太华丽,太不切合实际,则一定会破坏观众“原滋原味”的观影感受,甚至破坏电影本身的质量,因此场景的布置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还需要花心思放在细节的设置上。显然,在小北家中的布景上,导演也是花了许多精力的。小北是一个无人看管的少年形象,这就要求小北家中的布景必须符合小北的身份,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不能懈怠。如果将小北家过分陈设,强调家里的杂乱不堪,则无法反映出小北善良,正义的正面性格,反之如果将小北的家布置得过分整齐,则不能体现出小北悲惨的生命经历。一个极不起眼的不锈钢水壶,锈迹斑斑的自来水管,木质结构,用窗帘简易围起的淋浴间,旧式冰箱等,这就是小北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然而这里的一切都是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的,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能明白小北的生活无人照料且杂乱无序。陈念是一个学霸高中生形象,所以他的卧室书柜中摆满了书,因为母亲的不当经营,家门外时常贴着警告信,这一切的布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根据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不论是家里摆的,墙上贴的,还是身上穿的,脸上化的都符合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拥有“真实感”,既能将观众代入到影片的情节中去,体验角色的情感发展,也能够使得现实主义影片扩大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让观众从影片所传递的现实要义中得到深刻反思。这不仅是一部影片的成功,也代表着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类电影的成熟。
生动曲折的情节总能俘获观众的芳心,为了增加电影情节的吸引力,人们总是将生活事件通过夸张,变形等一系列艺术化的处理方法搬到屏幕上。这也就表明,保证情节的“真实”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艺术情节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事件的真实,只要电影中情节发展符合观众的心理逻辑,我们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是符合审美规律的。另外,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也保证了电影情节的真实性,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观影体验。陈念错将魏莱推下楼梯致死,小北知道后,为了能让陈念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决定替陈念顶罪。陈念和刘北山面临审讯,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将陈念和小北内心的恐惧,表情的坚定完整的展现给观众,这里的恐惧不是二人对黑暗命运恐惧,而是为守护社会正义前途担忧。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情节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可在电影中却加了前提——少年。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理智且自私,少年们会为了自身认同的社会价值观而变得勇敢果断,所以这样看似不合逻辑的情节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这恰恰也是电影情节中最真实可信的一面。
“我认为意大利电影的一大功劳就在于它再一次重申,艺术上的‘写实主义’无不首先具有深刻的审美性”283。巴赞十分推崇意大利电影所表达的写实精神,而这种写实也成为审美的组成部分。影片以“校园霸凌”为题材背景,而题材背后所蕴含的现实关照更值得我们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深度缺失,才是造成校园悲剧的根本所在。徐渺母亲得知女儿被处分后,在老师面前下跪,而她的父亲对徐渺动辄打骂,这不仅是对女儿心灵的伤害,也是自身无能的体现,在这种家庭教育下,徐邈变得胆小、不自信。魏莱母亲对她学习上的要求过于严格,却不关注魏莱性格的培养,出事后只一味的将事情的责任归结在胡小蝶家庭还有学校的教育上。魏莱爸爸因为魏莱复读,一年都没有跟他说话。魏莱虽成绩优秀,但内心却充满恶意,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蹂躏和践踏同伴的快感上来,她既是施暴者,也是家庭教育缺失受害者。学校教育的不到位,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培养,这是家庭的悲剧,学校的悲剧,更是我国教育的悲剧。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变成大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痛苦和伤害才能慢慢学会同情,只可惜从来没人主动教会他们同情。少年悲剧的酿成,大多不是由于目的恶劣,而且由于他们的“懵懂”,等到真正明白的时候一切都晚了。魏莱因此丢了性命,陈念和小北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钟惦棐先生在《电影文学断想》中提出了电影“和弦理论”:“电影应该跟时代和社会生活组成一个和弦,既不能全是最强音,也并不能全是最弱音,既不能全是长音,也不能全是短音。强弱长短是有机的配合,而不是机械地一致,是在基本目的上的同步,而在手段上,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少年的你》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其写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大胆的捕捉到了现实社会关于“校园霸凌”的热点话题,并用“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媒介呈现在大众面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二是隐含在话题背后的深刻含义。校园霸凌作为热点话题,其本质包含有新闻热议的属性,本身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电影将热点话题中所包含的人物、情节、情感等重要因素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完整地呈现出来,从而扩大了话题本身的影响力。观看影片之后,观众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发生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从前忽略掉的类似事件,从而引发深刻的思考,这也是热点话题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一部电影的上映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实,但只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就足够了。《少年的你》不孚众望,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