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倩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提“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1]之后,“获得感”一词在各个话语体系中迅速流行。2017年5月1日,教育部明确提出“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至此,“获得感”一词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3],启发将“供给侧”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从供给侧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动态平衡,这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新兴范畴,学界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学者立足生成视角,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参与过程之中因真切的获得感知而产生的持续正向的心理体验[4];有学者基于结果视角,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获得,指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多层面的获得[5];还有学者从过程视角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意指教育对象对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或过程后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积极主观体验[6]。笔者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关涉情感体验性、学生参与性、生成阶段性、因素多维性以及过程持续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重价值: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概指大学生个体及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强调实在真切的主观对客观的肯定认可,且这种认同还是自愿甚至积极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实效性在教育对象主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获得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会存在实效性。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必须评估大学生是否有获得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转变思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之期待,关照学生情感体验。获得感越来越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必须看获得感这一目标实现与否,因而获得感是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准。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新的维度,即建构大学生正面、持续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所获、所得、所感,包括了情感层面的体验感、思想层面的习得感及实践层面的成就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要义,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的”质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相伴而生、同向同行,获得感的生成是主客观共同影响、交织作用的过程,发源并不断强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它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各个方面的有效要素和有效地整合发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对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供给氛围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看得见”的质量。
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呼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其中最主要就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要求供给侧一方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关注大学生所获,聚焦大学生所得,增强大学生所感,重新思考定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谁来说?说给谁?如何说?说什么?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朝气蓬勃而又活力斐然的大学生存有更高端更美好的精神生活需求,折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多元化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基于供给侧的研究视阈,可以发现实际获得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条件,实际获得与内在需要的差异越小,教育对象的满足程度就越高,价值认同就越强烈。因此,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减削可以归因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的两个方面,在不平衡的状态下,给的不想要,无效供给过多,供过于求,导致获得感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供给平衡并非是绝对平均,而是建立在合理调配、有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的。
1.供给内容的不平衡
其一,多重复性内容,少创新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内卷化”现象,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在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复性的照本宣科,思维活跃多变的大学生觉得格格不入,容易产生疲倦厌烦心理,阻碍“所获”;其二,多政治性内容,少生活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阶级性就决定其必须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开展政治教育,但现阶段尚未将政治内容很好地同大学生日常实际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使得大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阻碍“所得”;其三,多理论性内容,少应用性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对社会、组织给定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组织、加工和编排,现阶段有的教育者敷衍了事,直接念诵,侧重于解读会议精神、背记原著原文,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学完之后产生一种“空虚感”,阻碍“所感”。
2.供给形式不平衡
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教育理念难以完全适应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自我感知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希望通过更加开放式的手段来获取知识,不接受枯燥理论灌输方式,学生对教育平等化、互动化、开放化的需求提升,传统教育的单向输出形式受到了冲击。当前,教育话语体系转型仍不够,教育内容的设置还需更积极主动的顺应互联网发展规律,不少教育者对于网络事件关注不及时、对学生受教育体验反馈不够、对于网络语言使用尚难接受,教育理念转变程度与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一,供给形式虚实不平衡,多线下教学,少线上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果断抓住网络线上教学,但反观现实还未站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占据大学生时空的场域,使得获得感无法持续性产生,线下获得、线上即逝,时有时无,渐渐减削。其二,供给形式显隐不平衡,多课堂灌输,少潜隐育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低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一味的说理教人、较少的感染育人使得获得感减少,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抗拒的心理。其三,供给形式宏微不平衡,多整体施教,少个性关照。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日益关注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趋势,把脉整体需求,但大学生群体内部结构分化严重,圈群化现象层出不见,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群体内部个人同个人差异,那种以为做好整体思想价值引领、一概而论即可的做法是无法整体提升大学生获得感。
供给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三个方面,要的给不了,有效供给过少,供不应求致使获得感不足。
1.课堂主渠道的时代话语供给不充分
一方面是话语信息时代化不够。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双方在信息接受和传播的地位不再高下立分,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有时甚至超过教育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时无法及时解读大热点、直面争议点、成为聚焦点,不能及时解疑答惑,造成获得感缺失;另一方面是话语风格时代化不够。社会意识形态庞大的逻辑体系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枯燥无聊,课堂传统话语与大学生惯用流行热词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的好奇和渴望,阻碍了大学生学习的步伐。
2.校园主阵地的育人氛围供给不充分
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纵览今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尚未完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彻底打通,校园育人氛围不够浓厚,无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阶段和巩固阶段提供给环境保障和条件支持。
3.网络主战场的主流声音供给不充分
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同需求的矛盾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萌芽生成、升华,为了突破这一现实困境,供给方要在把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化人的维度基础上,从内容、形式及氛围多个方面着手,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需求恰好适配,直接精准地提升大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1.以情动人,注重情感层面的体验感
情感层面的体验感是大学生在接受一系列有意识、有系统、有目标的教育影响后所产生的情感上的能体验到的满足与愉悦,这是获得感产生的初始阶段和首要步骤。心理上积极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初始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输入的起点[4]。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预设和心理期待,精心设计耳目一新、动人心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调供需双方的共情共振共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供给方的独角戏,从释放信息到组织活动再到评估反馈都要鼓励学生全过程参与,切实让大学生感受到被平等尊重、被寄予厚望、值得一看。
2.以理服人,注重思想层面的习得感
毛泽东以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8]”思想层面的习得感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中、后期所产生的思想内化之后形成的认同和满足的感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回归本源,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阐释和价值的传输,挖掘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供给内容,如果说情感上的获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那思想上的获得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引领力,让大学生切实感到有可学的东西、有要学的必要、值得一学。
3.以行化人,注重实践层面的成就感
实践层面的成就感是大学生在情感获得和思想获得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上的发展转变而由此生成的肯定和正向的感觉。这种肯定既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肯定,也包括对接受供给并付诸实践的自己的肯定,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要把握实践的可操作性和有反馈性,使认为学得应该、学得有用、值得再学,以此进入螺旋上升的不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优质的内容供给唤起点滴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效的形式供给连点成线,浓厚的氛围供给串线成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在三者的整体推进、协同创新中突破困境。
1.内容供给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
无论是对于获得感生成哪一个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既关系到其生成的根本可能性,又关系到持续提升和发展的水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要高大上,培植说服力、思维力、科学力。获得感是有意义学习的产物,产生于“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是)、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9]。简言之,获得感起始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熟悉、不理解,如果是大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存在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波澜和顿悟,更谈不上获得感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归属于永不过时、略高于但只要大学生深入学习就能理解的认识结构,兼具严密的逻辑性、深奥的理论性和时代的先进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0]。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要接地气,转向生活化、问题化、应用化。获得感具有多变、闪现、敏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要软硬兼施,既要刚性价值引导,也要柔性情感呵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关切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回应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其回答。只有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内容才能触动感觉机关,产生获得感。
2.形式供给既要含温度又要设尺度
内容供给解决的是获得什么的问题,形式供给则解决的是如何获得的问题,是获得感生成和提升的法宝,在超越困境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供给要含温度,强调亲和力、针对性、感染力。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之间的桥梁,获得感要求这座桥梁足够宽敞透亮、笔直通达。获得感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更容易在熟悉的顺心的方法引导下产生,这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供给关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动迎合大学生日常使用习惯,善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用媒体演示和情景体验法,一般情况下图片优于文字,视频优于音频,趣味解读优于照本宣科,讨论教学优于听说读写,实践调研优于死记硬背,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潜隐育人。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求交出一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供给要设尺度,注重深入浅出、宽进严出。深入浅出是指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辞藻语句表述深刻蕴意,转换固然重要,但是绝不能舍本逐末,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轻松而轻松,一味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严谨、严肃、严格的特性。获得感还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曲折有关系,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往能带给大学生更真实深切的获得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充分把握尺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尺度。宽进严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注目和渐渐学习后,对于学习的反馈和评估要果断亮出严要求和高标准。这不仅仅能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使大学生在通过一番努力后达成目标进而提升获得感的厚度和宽度。评估检验是打通获得感“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要尽可能量化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力和实践应用力。
3.氛围供给既要横向搭又要纵向建
获得感形成、提升到巩固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浓厚的向上向好的氛围,特别是稳定巩固的阶段尤其依赖。横向搭是指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供给按照影响获得感的主体因素构建,整合育人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内部中学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也要合理分工、协同育人,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朋辈群体引导也非常重要。纵向建是指全过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供给按照获得感生成过程搭筑,在萌芽阶段营造求知新奇的学习氛围,在形成阶段提供深入内化的学习氛围,在升华阶段鼓励学生践行表现和反馈检验。横向搭和纵向建统一于全方位育人,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阵地尤为重要,要这两个大学生集中活跃聚集的场域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