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城郊中心小学 魏亚丽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表现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美感,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音乐进行美育,在音乐的各种活动中获得音乐之外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各种能力,培养真善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把诗词编进教材演唱,既是弘扬传统文化,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体现了学科的交融与整合,让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
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唱歌、演奏、跳舞等,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积累沉淀流传下来的。正如二年级音乐古诗词歌曲《读唐诗》中流露出的那样,唐诗里有花、鸟、鱼、虫,唐诗是歌、唐诗是画,它涵盖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等,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要掌握古典诗词的内涵,特别是课本中演唱的诗词,理解诗作者写作历史背景以及诗词的字、句以及整体所表述的意思,让自己融入诗词中,以作者的思维去读唱。同时还要有高超的朗读能力,要带着诗人的情怀朗诵和吟唱,感染学生。音乐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把学生渐渐地引进诗中,让孩子们用爱的情怀去学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要想使音乐和诗词完美、和谐、统一,音乐教师就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在教学中把音乐融进诗词中,走进诗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以丰富的诗词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古诗词朗读起来是有韵律的,它靠“平仄”押韵使诗词铿锵有力,和谐统一,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音乐教师不但要全面掌握音乐知识,还要掌握诗词的相关知识。例如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苏轼的古诗词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整首诗词是近乎口语化的短句,音律和谐,使人读起来既节奏铿锵,又容易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断句,吟诵时既要突出“明月”二字,又要突出“月”的分量,然后再一字一字地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使歌词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享受美。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后,再进行乐曲按节奏的教唱。在学生理解诗词的朗读技巧,又熟知音乐的节奏后,教师伴奏,学生打节奏演唱,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
从古至今能广为流传的古典诗词名句不但语言精练、平仄押韵,同时也能通过叙事、写景、抒情、明志、说理等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意境的美。古诗词编入音乐课本正是因为古诗词的意境美符合音乐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达到音乐课人文教育的目的。学生演唱歌曲不但要会唱,还要唱出情感,才能动听,才能感人。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学生理解诗词,掌握诗词内涵,领会诗词意境,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如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孟郊的《游子吟》,整首诗歌营造出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诗人正在苦读,准备进京赶考……加上母子临行前的内心独白,构成了《游子吟》特有的意境,有了这种意境再去学唱,效果会更好。歌曲采用二胡伴奏,会使跳动的音符更加深沉、忧伤、凄美。曲作者以一字一音的简单旋律,以叙述的方式把歌曲呈现给演唱者,给人一种难舍、思念、感恩的意境,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颤,从而达到感恩母亲、孝敬父母的德育目标。可见,有了音乐美的意境,更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而带着诗词美的意境学唱歌曲,就会使演唱更加丰富和感人,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总之,音乐教育绝不是单纯地唱歌抑或懂得乐理知识,而是既学得知识,又接受教育,达到小学教育三维目标。古典诗词写进小学音乐教材中,就是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让跳动的音符去促进学生学习是教育的目标。音乐教师不但是音乐的教学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把音乐和诗词的美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得音乐知识,又能学会古典诗词,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完成学校艺术教育以美育人的终极目标,让古典诗词在音乐教育中绽放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