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磊,李二珠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逐步上升,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管控面临新的挑战[1]。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如何提供优质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发展水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链的最终端,是高等院校这一供给端向社会输出有效人才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好坏是综合检验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教育部近期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提到,要严格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为例,针对本科论文(设计)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环节管控体系的建设。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轻松大学、快乐大学”的整体环境下,历年来质量提升并不明显,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共有8个毕业班,涉及城乡规划、建筑学、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园林8个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虽然学院在论文管控环节上设立了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论文查重、审阅、答辩等环节,以确保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但是由于涉及专业较多,各专业毕业论文的中间节点各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论文节点重视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按期保质完成。除部分同学因查重率超标而达不到参加第一次答辩的要求外,其余多名同学是由于论文无法按期完成,或者质量达不到指导教师要求而延迟答辩。
毕业论文(设计)时间节点的延误,一是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将大学最后一年的重点放在考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上,认为大学毕业前最后一环的毕业论文是累赘,抱有应付了事的错误态度。二是由于学生及指导教师未能充分掌握毕业班级在大学最后一年的时间安排规律,导致论文撰写预留的有效时间不够充分。毕业班学生在大四上学期认为其重要目标是考研、考公和找工作,时间精力占用较多。虽然学院在学期初就布置了论文选题、开题的任务,但大部分学生在选题结束后就将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搁置,而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复习考研、考公或者是进行求职准备。大四下学期学生则忙于毕业实习、考研复试或考公复试的准备,同样疏忽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由于每个专业在大四下学期的毕业分散实习时长不同,毕业班学生最早于4月初返校,最晚则于4月下旬返校,而论文答辩设定在5月上旬,返校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集中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和修改的时间所剩无几。三是尽管学院在答辩前会统一收集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表格,如立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过程检查记录、指导教师评定表、评阅人意见表等过程表格进行核查,但由于未在中间各个节点进行过程监管,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完毕后,才去补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等材料,导致论文撰写的各阶段节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较为随意,最终使得毕业论文定稿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结合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安排,根据学生自选、各系统筹安排的原则,在本科三年级时提前部署科研训练任务,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提前进行论文写作训练的相关指导。这一举措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工作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以2019届毕业论文为例,指导教师及评阅人对学生论文提出的意见中,除了学术语言表达欠缺,论文格式排版有待完善以外,更多的是关于论文内容深度的意见,如论文整体深度不足,论述不充分,调研不充分,参考文献特别是权威期刊的参考文献较少,分析方法过于简单,问题分析深度不够,整体逻辑性有待加强等,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充其量只相当于课程论文或者课程报告的深度。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深度不足,一方面是源于本科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既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现象又与学生对各门课程学习的重视不足、大学“严进宽出”淘汰率偏低即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偏高、任课教师对课程考核过于宽松以及大学“水课”的大量存在等问题关系密切。以“遥感科学与技术”这一工科类专业为例,毕业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理分析能力,能够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若本科生在本科阶段的整体知识基础不牢固,论文写作的指导过程中,导师则要对学生本应提前掌握的知识频繁“补课”。若学生基础实在太弱而无法掌握论文写作所必备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师只能退而求其次,降低对该学生的要求,降低论文指导的预期结果和质量。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大检阅,其写作过程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总结、消化和巩固,若专业知识不牢固,毕业论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毕业论文内容深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量的训练过程,而这一训练过程的欠缺,则与大学阶段的课程考核息息相关。目前,大多数课程仍然沿用了平时考勤、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试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内容往往较为僵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理解,不能充分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过程训练的缺失难辞其咎。
强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规范化管控,避免只重视结果管控而忽视过程管控的局面,避免前松后紧的论文管控状态,从选题、任务书发放、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论文查重、审阅、答辩等各环节严控节点。由于学生多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所依存的场景较为复杂,如果不制定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管制度,学生可能会在任何一个环节中过于“自由”[4]。建议学院和各系对论文各阶段的进度以及完成质量进行普查,对节点延误和完成质量不合格的学生实施预警机制,督促学生根据时间节点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以系为单位,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开题阶段的严谨性和写作过程的严肃性,开展毕业论文的开题汇报和中期检查汇报,将汇报成绩计入毕业论文总成绩中,督促学生加强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的重视。
建立毕业论文奖惩制度,对于论文不合格的本科生,要求提升二次答辩的难度或推迟学位授予等,对指导教师处以相应的绩效扣除或限制次年指导毕业论文数量等处罚;对优秀毕业论文,则给予本科生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发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对优秀指导教师要进行绩效奖励或与职称评定等挂钩,加强教师对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动力,提升其论文指导的积极性。
另外,指导教师应灵活应对毕业班学生的时间分配问题。由于大四下学期学生在外分散实习的客观因素,指导教师与学生当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网上交流和论文远程辅导的效果往往较差,所以指导教师应尽量充分抓住大四上学期集中指导的时机,尽量将时间节点前置,加强当面交流,加强论文跟踪与指导。同时根据学生考研、考公或找工作等不同的个人安排情况,进行论文指导节奏的适当调整,做到合理管理。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增加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考核,如课堂问答、作业测评、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阶段性测试等,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记忆、轻理解运用的考核内容;减少纯粹记忆性题目的设置,增加综合运用性题目的设置,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走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5];提高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考核难度,拓展课程考核深度;开展项目式、案例式、研究式和创新式的课程教学和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写作深度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毕业论文写作开展前期教育,如增设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课程,或举办毕业论文专题系列讲座,加强学生对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流程、论文撰写规范和形式等内容的了解,既能让学生对论文写作全过程能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消除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茫然心理,又能够避免单个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流程和写作格式等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从而将主要精力用于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内容的创新与深化上。
改变现有低淘汰率的学业评价机制,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提高学业评价标准,严格执行评价标准,改变各门课程轻松过关,最终轻松毕业的现状;严格执行学业预警这一学业危机干预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本科生学业管理,提高本科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转变学生“懒散”的学习态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增负,严格把关,夯实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避免毕业论文作为“空中楼阁”来建设。
根据学校类型、属性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的不同,构建毕业论文(设计)的多元形式,如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作品、期刊论文发表、学科竞赛等。通过构建合理且多元化的本科生能力评价体系,同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供给能力,为社会供给优质人才。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人才培养中知识技能整合性的训练环节,其质量管控和改革创新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毕业论文写作尽管只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与本科整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成效息息相关。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质量管控,深化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改革,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业评价标准,夯实论文写作基础,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对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