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路径探讨

2020-03-03 13:15
教育观察 2020年3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强国大学生

陈 乐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体育所承载的奋斗之情、拼搏之志、进取之心,体育所代表的强健体魄、昂扬精神、坚定信念,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和高校体育而言,都是百年一遇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而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篇时刻,体育强国的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在历史交汇期的“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应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时机,精心谋划,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助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根基在高校

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国家在世界大赛中的竞技能力,体育的普及与发展的程度、整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以及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人才的选拔往往是通过体校,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体校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就要另寻途径去寻找体育人才。[1]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路径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方针指引,而且需要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助推,需要多元力量共同作用于体育强国梦。中国走“体育强国”之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不同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利益诉求。[2]凝聚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价值观很难,但高校只要在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输送共同的价值观,就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高校的教育群体是一大批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是体育人才的最佳后备梯队。可以说,“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根基在高校。高校体育肩负着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主要任务,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强国梦”的提出,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是一种契机,高校应该利用此契机,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拓新局面。

二、“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体育具备发展的优势

在“体育强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体育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前者为体育教学提供训练场地和器材,后者为训练提供专业理论知识。

(一)高校具有体育器材与场地充足的优势

体育器材与场地在高校体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器材与场地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设备的建设较为完善,配备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这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国内知名体育院校,体育器材和场地供给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普通体育馆。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体育场地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5%。[3]我国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在体育培养方面,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具备的优势有助于规模化办学和集中培养。

高校具备专业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特长以及个性,全面激发大学生的潜能。高校提供完善的体育场所、器材设备,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提升大学生整体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因而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助推器。

(二)高校具有充沛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

第一,大学生群体是我国体育强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高校体育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水平往往处于最佳状态,具有成长为专业体育人才的巨大潜力。集体化、规模化培养,有助于凝聚力量、强化集体观念。第二,高校不乏体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过硬,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较高,能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大量品行兼优的体育人才。第三,校内优秀的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拥有丰富的体育竞赛经历,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训练指导。第四,高校可以借助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4],创新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这些体育人才不仅是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也是我国体育竞技人才的重要储备资源库,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基础保障。

除此之外,高校在体育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吸纳社会力量。区别于高校教学资源,社会组织在体育培训方面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高校把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体育办学的构架[5],可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帮助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总体分析,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拥有一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路径

“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实现以竞技体育为发展重点逐渐转变为提升学生整体运动水平和整体素质为重点。基于这一目标,高校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体育指导人员,加强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融合发展。

(一)培育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发展高校体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第三,鼓励体育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裁判组工作。第四,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的科学研究,并收集最新数据,了解教学真实情况,包括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创新、课程结构设置创新、师资力量配比等。这些数据要立足于现有矛盾,能够帮助学校提升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有助于校方和政府了解体育教育现状。

高素养的体育教师不仅能把自身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能在提升学生整体体育水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学人员,促使学生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有效促进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并加以合理利用

要想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有关部门还需持续加强对高校体育场所、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定期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完善,并加强对体育场所和设施设备的利用。

虽然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比社会上的更为齐全和丰富,但如果不及时维护,设施设备就容易老化。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则会成为一种摆设、一种浪费,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满足现有体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体育场所和设备设施的使用率,充分利用闲置设施,向社会免费或有条件开放。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体育场地紧缺的问题,还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中,有助于增强全民健康体魄,促进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三)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融合发展

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缩影,社会体育从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实力与影响能力,同时影射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高校体育应加强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融合,以体育资源为载体,相应的体育制度为框架,实现多样性、全方位的互动融合、资源共享。

第一,推动专业素质体育人才的发展。高校体育具有理论知识丰富、技能强的专业教师队伍,而社会体育具有实践经验丰富、掌握新型体育项目的体育指导人员。两类高素养体育人员的结合,能够充分挖掘优势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第二,推动体育相关设施设备的资源共享。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设备,除了上课的时间外,其他的时间都是闲置的,而社会体育设施主要在公园、社区等非正规性的体育场所。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整合,能够有效提升设备使用率,发挥其应有价值,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第三,促进体育文化与观念的结合发展。社会体育趣味性与灵活性更强,高校体育则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这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激发全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体育价值,有效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以“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模式是指由国家体育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高校负责输送运动人才,组建省级以上运动队。而运动员日常的文化知识学习、生活和训练都由高校负责。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我国竞技体育自此进入举国体制时代,国家集中配置最优秀的资源,在全国挑选具有体育专长的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这种体制给我国的竞技体育带来飞跃式发展,我国运动健儿在多项国际赛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长期的集训和比赛耽误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致使多数运动员退役后陷入就业困境。曾有新闻报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张尚武退役后一度在上海地铁卖艺。

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我国逐步重视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升,高校则承担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任。

放眼世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的体育冠军都是由高校培养的。美国游泳“梦之队”中的罗切特、菲尔普斯、索尼等泳坛明星全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菲尔普斯毕业于美国名校密歇根大学。郎平在执教美国女排时发现,美国排球队员大都是在校大学生,队员在外出比赛的空隙还需要完成作业。

“体教结合”模式不仅不会埋没有天分的选手,还能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各自的优势,保证运动员的专业学习,同时共同培养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五)完善大学生体育赛事体制,促进广泛关注与参与

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深圳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各地高校争相筹备、积极举办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高校申请举办全国性大学生体育赛事,地方政府将会修建体育设施,更新体育器材,各相关行业将广泛参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全民为赛事的举办投入极大的热情,更加关注高校课余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赛事的举办无疑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能使高校体育教育产生显著的品牌效益、综合效益。此外,高校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高校的优秀体育赛事和竞技理论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此推进国内大学生体育运动赛事的发展,完善我国优秀大学生体育赛事的运营和发展的体制机制。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的梦想,而“体育强国梦”的根基则在高校。因此,高校做好体育教学对实现国家体育强国梦、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学应以人为本,促进体育文化融合,使社会与个体、各项体育事业、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体育强国梦”。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强国大学生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秦晋争霸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