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玫,朱海珍,鲁伟娜,周星宇,杜鹏飞,古 勇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2019年国家住建部课题《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现状》的调研结果表明,传统建筑工匠的年龄总体偏老龄化。以河北省为例,各工种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仅占比26%,而36~50 岁从业人员占比36%,是目前行业主力军,且年龄大多在40 岁以上,后备接班人少。而技术好的工匠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面临严重的断层问题。在技艺传承方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61%的工匠技艺通过师徒相授传承,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的仅占16%。大部分工匠技艺是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师徒口头相授来传承,由于技艺的保存几乎都没有形成固定载体,因此造成很多传统建筑技艺的失传。在此背景下,让传统建筑技艺能够有效传承,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而通过构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学徒制”,则可以有效解决技艺传承的困境。
“学徒”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在商店、作坊或工厂等学习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学徒制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职业教育方式。[1]这种职业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奴隶社会中就有体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徒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甚至制约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应运而生。
新型学徒制是将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学校教师将理论知识系统教授,另一方面又通过企业的技术人员即师傅对实操技能进行具体传授,和传统教学模型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目标要求。可以说新型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2]。
随着我国对传统建筑的文物市场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行业中的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工程以及仿古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投资逐年呈递增趋势,因此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上。由于我国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起步不是太早,再加上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更是缺少相关的政策与制度,造成了传统建筑工匠的数量日益减少。而新型学徒制的构建则可以有效解决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再加上传统建筑技艺实操性强,需要在“做”中“学”,而新型学徒制则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新型学徒制对传统建筑行业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建筑工匠不仅是传统建造技术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也是中华灿烂文化载体的缔造者,担负着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传承的历史使命。但由于各种原因,古建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造成在一段时期内传统建筑工匠的社会认可度低、工作流动性大、基本五险一金得不到保障。通过新型学徒制的构建能够稳定行业技术人才队伍,从中发现和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经过培养与其自身的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成为“名匠”。
在技艺传承方面,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61%的工匠技艺通过师徒相授传承,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的仅占16%。大部分工匠技艺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师徒口头相授来传承,技艺的保存几乎都没有形成固定载体,从而造成很多技艺的失传。再加上传统建筑工匠的总体年龄偏老龄化,传统建筑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新型学徒制不仅有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优势,同时又融入了职业教育培养中的教育模式。在利用学校教育这一资源与条件下,不仅技艺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还能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等载体使技艺得以保存。
与普通大专班、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型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3]。可以说新型学徒制不仅让传统建筑行业和企业能够参与到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一般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的是,新型学徒制能够使校企双方真正在教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实现深度合作,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传统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企业的合作是前提,不仅需要校企双方建立稳定、实际的合作关系,同时还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度的建立与保障,使校企合作能够长期且有效地运行。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要同时树立同为育人主体的责任目标,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统筹师资与设备和教学场地配置、确定实践内容与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等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实施并且长期式发展,保障新型学徒制长期的开展与推进。
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企业师傅则负责专业实操技能的培训与提高,使之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各地区优秀传统建筑工匠人才机制,从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规范传统建筑行业人才市场,建立传统建筑工匠社会保障制度,发放特殊津贴,保障传统建筑匠人的基本生活,激励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建筑行业。
要想建立稳定的企业导师队伍,一方面是将传统建筑工匠的人事管理纳入统一范筹,可以考虑在行业协会或者传统建筑企业,为其缴纳五险一金,改变其日薪结算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的初级、中级、高级的注册与认定制度,为其提供薪酬挂钩、职业上升的渠道与空间。
良好师徒关系的建立需要严格师傅的标准,只有品行端正、专业技术过硬和有人格魅力的师傅才会让徒弟信服。行业与企业的师傅标准可以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注册与认定制度相结合,让那些德技双馨、愿意从教并且经过认证的工匠担任师傅[4]。同时也需要对师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相应的明确,除了可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外,还可以调动他们带徒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障徒弟的培养质量。在传统学徒制中,强调的是徒弟掌握技术、技能,而新型学徒制则要求学徒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因此,企业可以从薪资制定、福利待遇、技能等级评聘等方面,通过制度保障在调动师傅积极性的同时激励徒弟尊师、乐学,从而形成师徒间的良性互动,建立更稳固的师徒关系[5]。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也需要为师徒双方搭建好沟通的桥梁与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拜师仪式、学徒结业仪式等活动,增强师徒双方纽带连接,增进双方的感情与交流。[6]
新型学徒制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继承和吸收传统学徒制精髓的基础上,更需要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才能够促进其健康、规范地发展,同时推动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