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忠 法
(复旦大学 法学院,上海 20043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并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此后,经过5年左右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特别是习近平在重大国际政治舞台上阐明中国原则立场,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履行大国责任的行为,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新主张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和人权理事会等机构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纳入有关决议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对这一新理念、新主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它“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表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努力和奉献;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清晰明了地阐释了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和平安全、繁荣昌盛、包容互鉴、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最高纲领与行动指南,为全球治理进而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一方面,在国际形势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人类面对诸多公共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困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健康危机、恐怖主义活动、网络安全等问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技术网络化、社会信息化及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已成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日渐突出的各种危机带来的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使各种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各式各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此外,全球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欠缺,使得寻求有效应对各种危机的路径和理念更为迫切。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形势和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提炼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今世界涵盖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内容的新理念,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格局的原创性贡献(4)段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世界历史新时代[J].奋斗,2018(2):25-26.,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构建新蓝图。该理念以人类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摒弃了大国争夺主导权的固化与狭隘的传统思维,将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商共建共享,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谋求共同发展,必将对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和平、安全、稳定、繁荣及科学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利益;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只会使人类遭遇更多的困境,使人类面对的公共危机日益加深和无法解决(5)如果全球每个国家都强调自己第一、自己的利益至上,则人类面对的公共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这种在国际社会违反常理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现象,应当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批判。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部分利益集团却不以为耻,到处宣扬并付诸实施,暴露出他们极端自我和置人类共同利益于不顾的心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涵了极其深刻和博大的国际法理论和思想,它融入了以“和”文化为其突出特征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70余年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客观、科学、与时俱进的凝练,也是中国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及相应国际法的发展需要,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而提出的新主张,其突出特点是将传统的以国家为价值取向的外交政策转向以全人类为关切核心的外交政策(6)TIWARI N.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EB/OL].[2019-11-23].http:∥therisingnepal.org.np/news/22680.。为此,对该理念的演进、发展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国际法思想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进而为践行和实现该理念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经由萌芽、发展与形成三个阶段,并将继续深入和完善。该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变局、人类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公共问题之背景下,归纳、提炼出来的关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及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张。该理念的不断演进,客观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工业革命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公共问题(7)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寒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限制了人们的智慧能力,使人们在复杂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对根本的全局的问题视而不见;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文化的破坏,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以新式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参见埃德加·莫寒.超越全球化与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M]∥哈佛燕京学社.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6-139.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理念,阐释了各国(地区)间尤其大国之间和平相处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期表述是“命运共同体”,源于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区域性合作的会议文件。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用来描述大陆和台湾特殊的两岸关系(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在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及2011年9月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命运共同体”被中方再次提出(9)石建勋.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方案”[N].解放日报,2017-03-07(10).。命运共同体含义的首次阐释见之于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10)中国发表白皮书重申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1-09-07(1).。它严正申明中国政府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同各方的利益交汇点,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领域各异、层次有别、区域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以推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福祉,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与地区已经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当下面对的严峻形势出发,人类必须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07(14).。上述论断高度概括了在百年不遇之变局下人类走出困境的新路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敏锐和把握世界发展本质的能力。2012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把该组织建设成为成员国休戚与共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和谐美好家园(12)胡锦涛.维护各成员国安全利益[N].齐鲁晚报,2012-06-07(A02).。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出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这时的表述已经开始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在“命运共同体”前面加上了“人类”二字,进一步明确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仅仅是区域性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该理念是以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为关切对象的,在关注“国家”这个当今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时,其他主体也应该给予重视,特别是人民及其每个个体,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意识的最终落脚点。2012年年底,习近平在会见外宾时强调,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14)外媒:习近平向世界传达中国善意 宣示“绝不称霸”[EB/OL].[2019-09-20].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12/07/content_ 27339558.htm.。习近平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提出追求本国利益必须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各国间是共同发展的,而非一国自我利益的无限制的追求、“优先”或一枝独秀,甚至谋求霸权,损害他国利益及对他国的控制。这些论断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式提出(15)严华,朱建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94.。
2013 年 3 月 23 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2).。这场演讲“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17)杜尚泽,宋宇,曲颂.习近平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10-07(1).,是习近平首次在国际上明确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截至2019年12月,习近平先后出访了60多个国家,与11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见交流,在100多个重要场合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构建”结合使用的时间,见后文)。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出访坦桑尼亚演讲时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18)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03-26(2).。 2013年3月29日在刚果议会的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及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9)习近平.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3-03-30(2).。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强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20)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N].今日海南,2013-04-15(1).。9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21)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2).。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期间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理念,使大家成为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22)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3-10-04(2).。同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23)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N].人民日报,2013-10-08(3).。2013年年底,习近平在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24)习近平还曾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可以把它们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的概念。2014年4月,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这表明,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外交层面也是国家安全层面的重要内容。2015 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25)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2).。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系统阐释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位一体”的总体构想和实现路径(26)“四位一体”中的“四位”是指“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一体”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见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截至2015年年底,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约70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27)王灵桂,赵江林.“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挑战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4.。这期间,习近平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识,丰富和拓展该理念的科学内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之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个阶段的发展和积累,就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习近平多次使用的动词为“打造”而非“构建”。这表明,该阶段是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习近平在2016年元旦贺词中提出,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述中将“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搭配使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12自然段中的“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写入宪法的还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这三处修改为我国新时代外交政策及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奠定了宪法性基础。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5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的维度,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他希望各国人民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2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3).。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给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0)习近平向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N].经济日报,2018-10-26(3).,展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时指出,“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他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2019年,习近平在诸多重要讲话和重大外交场合中均使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他在2019年的元旦献词中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3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1).。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统一,只会给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33)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N].人民日报,2019-01-03(2).。4月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4)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9(2).。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鼓励年轻人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5)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9-05-01(1).。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亚洲各国应共同努力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36)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2).。6月在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中,习近平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它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兼容,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都必将造福整个人类,惠及世界各国人民(37)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9-06-08(2).。这些论述科学准确地归纳了可持续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纵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整个思想体系,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38)马忠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创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1-31.。习近平还表示,中国愿意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促进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宁,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39)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9-06-08(2).。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习近平在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再次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愿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4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1).,表明中国在外交事务和运用国际法方面,更加坚定坚持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主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南,以共建“一带一路”(42)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参见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2020-02-01].https:∥www.yidaiyilu.gov.cn/gbjg/gbgk/77073.htm.为践行该理念的主要实践之代表。
综上所述,自2016年起,习近平将“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固定搭配使用并多次对其进行阐述,发展和深化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标志着该理念的正式形成,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该理念对国际法的指导意义将更加凸显。
中国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坚决维护并力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的改进和完善,积极履行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是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一贯主张和坚持的和平共处的国际法思想,并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未来的美好发展为愿景,以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以人类的长久安全、人民的福祉与幸福为最终目标,以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为推动力量,以各国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路径,是切合当下和未来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发展需求的基本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际秩序和社会,尊重现有的合理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思想;这表明它并非一切从头开始,而是继承和发展已有国际法规则和思想科学的合理的成果,是扬弃。随着实践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逐步转化为国际法规则(43)李伟红.中国为国际法的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N].人民日报,2019-04-17(17).。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体现在国际法规则上,就必须探究其所蕴含的国际法思想。我们认为该理念蕴含六个方面的国际法思想:全球共治的国际法思想、“共商共建共享”与“互利共赢”的国际法思想、“和”理念中和平安全的国际法思想、包容互鉴的国际法思想、可持续发展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国际法思想,以及以人民为根本的人权国际法思想。
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及人类公共性问题破解,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独立或游离于世界之外已经不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体系,其关注的核心是人类命运相互依存、祸福相依的关系;其不仅关注人类的共同与长远利益,还关注人类整体福祉的共同推进;其不仅关注大国之间的关系和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还关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人类利益诉求,将不同视域的主体都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网中。
现行的国际法体系存在着国际机制的“民主赤字”即合法性问题,并未考虑全体人类相互依存、祸福相依的状态(44)王彦志.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的合法性[J].东方法学,2011(6):98-107.。合法性是国际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国际机制的合法性意味着国家之间对于可行的安排和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方法已达成国际协议,它表示所有的主要大国对于国际秩序框架的接受,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国家像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那样不满,以至于用一种革命性的对外政策表达愤怒(45)转引自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M].黎晓蕾,袁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4.。一个合理的秩序并不意味着冲突不再出现,但是可以限制冲突的规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主张建设并促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善治和善政,旨在提高人类整体的福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归根到底需要各国、各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共同治理,需要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否则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际法学科不应该只是着眼在探讨国际法基础理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通性上,更重要的是应探讨如何通过全球共治来落实该理念,在和平、安全、经济、环境和文化方面制定并落实具体的制度和对策。
全球面对的公共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治理来解决,这就对相关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应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4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然而然地蕴含着全球共治的国际法思想,以该理念为指导而形成的国际法规则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二战以来,经过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冷战后20多年的发展,国际经贸规则在联合国及世界贸易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共同协调、促进和推动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殖民主义时期及冷战期间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虽然他们试图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法规则中他们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国际社会整体上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依然存在着不公平,由此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天的世界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冲突和纠纷取代了热战。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归纳了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旨,指出了解决当下问题的根本出路,这是对国际法发展的重大贡献,基于此产生的“互利共赢”的国际法思想也必将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经贸领域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与运行、金砖国家的合作与金砖国家银行的运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以及中拉、中非、中国—东盟等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无一例外都是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其中共商共建共享与互利共赢的国际法思想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该理念蕴含了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法思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大国外交的基本纲领与行动指南(47)马忠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创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1-31.。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反映,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没有侵略、扩张、外战等元素。中国一直坚持“和而不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与其他民族、与自然和睦、和谐相处的理念。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会称霸,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拥护者,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强调“仁义教化”“以德服人”“柔以怀远”,主张“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反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香港、澳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与英国、葡萄牙之间的历史问题。这是中华文化中“和”理念运用的经典范例。我国对边界问题的解决,最能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和”理念的运用。中国与他国间的此类问题坚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若一次性解决有困难,先行发展如经济、贸易、文化、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促进领土争端和平解决。今天,我们依然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解决有关国际法问题。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为指导,主张国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反对强权、霸权和干涉他国内政;坚持以和平共处、相互合作等方式取得共赢、长久的和平与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这些国际法思想的高度凝练和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文化的共同体,没有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与彼此认同,所谓的共同体只能是一种设想。人类经历过无数次战祸而相互为害,直到近代才逐渐认识到所有的战争表面上皆为利益分配之争,但战争的根源,或多或少地都与文化因素相关联。只有对不同文化都抱有包容、开放、欣赏的姿态,寻找共同的文化渊源和脉络,承认人类文化的共源性,全人类的和解与共容才能成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及其精神价值,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该理念与中华文化悠久的“天人合一”之哲学思想相兼容。“天人合一”意指人(小的“我”)和自然(大的“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存。这种思想主张关注世间万物的前途与命运,容纳万物并促进其符合规律地发展。(2)该理念与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之政治理念相吻合。中华文化非常注重公众与集体利益,同时要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并将这种品格作为治国安邦、造福人民的根本,坚持政治措施、政策、手段等与追求的政治目的有内在的一致性。(3)该理念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之文化精髓相继。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都主张“和而不同”,其中儒家的思想最具代表性。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文化理念铸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爱好和平及追求和谐、安宁的品格:对我们本身的生存、生活、发展方式有着自觉、自信和通达,并对以不同的文化方式生存、生活、发展的民族抱有认同、肯定和欣赏,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与赞扬(48)方光华.“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化精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9(1).。《礼记·礼运》记载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设计“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49)杨天宇.礼记译注: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5.。孔颖达对此解读:“此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向其所能致之意。”以上理念和内容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包容互鉴的国际法资源。
在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亦可找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典籍阐述,追根溯源,东西方文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西方先哲诸如格劳秀斯、康德、柏拉图等人都有关于人类和平、世界大同的著述,史学家普罗塔克曾把早期斯多葛主义者芝诺勾画的理想城邦总结为“所有世界上的居民不应根据他们不同城市或共同体各自所区别的正义法则生活,我们应该把所有人看成属于一个共同体或城邦”(50)HEATER D.“Origins of cosmopolitanism”ingerard delanty, davidinglis cosmopolitanism[M].London,New York:Routled,2011:28-55.。西塞罗指出,因为神和人都拥有共同的正确的理性,因而神和人构成了一个共同体。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构想,康德为了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提出世界大同的理想。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伏尔泰、孟德斯鸠,他们都认为人不能单靠自己而达到自足,人具有的自然合群性把人导向社会生活,这是人得以共同生存的法宝。格劳秀斯、劳特派特等也都强调国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国际社会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上述包容互鉴的文化完整地纳入其中,因而蕴含了包容互鉴的国际法思想。该国际法思想必将对相关国际法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并将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1)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内蒙古日报,2015-11-10(10).是习近平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的形象化表达,其中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社会中,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第一个重要会议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其中《人类环境宣言》是开启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之先河的国际法律文件。第二个重要会议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以下简称《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里约宣言》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内容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或基本法律文件的制定提供了主要依据,并为相关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议程》则是具体落实《里约宣言》的文件。第三个重要会议是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主题是通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世界贫困问题,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执行计划”,发表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第四个重要会议是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52)该会议又称“里约+20会议”即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的20年又在里约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大会重点关注的议题是消除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大会通过了《我们希望的未来》这一决议。第五个重要会议是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联合国第 70/1 号决议《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宣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涉及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保护资源等问题。
上述会议和文件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展开,但基本上都属于软法性质的内容,其实施需要相应的国际法制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为相关的国际法制度建设提供理念上和思想上的指导。一方面,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基于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进一步细化有关国际法律制度对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义务,并规定违反相关国际义务的法律后果,避免相关规定原则化、口号化。另一方面,对不同环境保护领域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进行集中整理,避免有关规定碎片化和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机制,建立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大合作力度。在消除贫困方面,适时制定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法、扶贫开发保障法等法律,采取有效措施和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以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教育和发展等需求给予特殊照顾与关怀;维持并继续有效实施有相对倾斜保护趋向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保障范围,给予最为脆弱的人群以生存、发展的权利(53)赵翔.贫困问题的环境法因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益贫价值[J].河北法学,2016(12):100-108.;注重焕发出被帮助群体自身生存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以防止极端贫困及脱贫后重新返贫现象的出现。此外,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应更加注重程序上的公平。也就是说,在制度层面,要保证每个人机会平等,消除制度上的不公现象;尊重市场原则,保障每个人在资源获取方面的权利平等。而且,也应重视消除贫困的国际援助与合作,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人权向来是历史的而非天赋的(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6.,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代语境下,它须以国家主权为前提,须与一国的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等水平相适应, 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多年的人权发展实践,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思想体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际人权法中的平等权、发展权、和平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观点进行了阐释、发展和深化;其中,生存权、发展权是我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人权,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观点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和改进,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56)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EB/OL].[2019-09-23].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9-22/8962644.shtml.,是对国际人权法观点的进一步提升,是国内人权法“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在国际法领域的延伸,是国际法人本主义的反映。由于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人民为根本的人权观将进一步得到落实,也将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国只有先做好自己的事情,保障本国人民的幸福、自由和人权,才可能在世界上享有话语权;一国做好自己的事情,须以全体或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为根本,而非像某些国家那样打上意识形态色彩,以自己并非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为他国设立人权保护标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应成为国际人权法发展的标准和最终目标。
在主权与人权关系方面,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曾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才可能有尊严和人权。国家主权是国内人民权利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集体人权;主权国家是建立在这种集体人权的基础上,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如果没有主权国家,就不可能产生近现代国际法,也更不可能谈得上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国际实施,因为国际人权法(主要以各种条约形式存在)的最终实施还是要依靠各国国内法。可以说,这是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协调一致的表现。没有国家主权及其理性的表达与维护,一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人权的国际保护和被干预不是无条件和无限制的,它必须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以尊重被保护和被干预的国家主权和人权的国内管辖为前提(57)陈志尚.马克思的人权观在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的科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倡议;它为谋划人类美好未来创造积极条件,它更契合人类当下的必然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形成的演进过程,并将继续深入和完善。在人类面对越来越多公共问题的当下,该理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如努力消除贫困、推行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等),还在国际层面通过多边和双边的积极合作来倡导并逐步推行这一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以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谋求出路。这一理念的落实,无疑需要国际法律制度的支撑与保驾护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而构建的整个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次否定之否定。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约40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后,目前面临的诸多全球公共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全球贫富的两极分化、恐怖主义活动以集团甚至跨国家形式(如“伊斯兰国”等)日渐被分散的个体形式(如人体炸弹)所取代等问题,表明西方以“个人主义”“私人利益”为核心的驱动社会发展的模式遭遇了严重挑战。美国通过单边主义或双边主义来谋求自身利益的退缩行为说明美国在二战以来所推行的“美国式民主”遭遇了失败。种种现象表明,西方文明所主导的国际制度遭遇了困境,人类目前所处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指引的道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践行到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先行先试,再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与运行;从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履行作为成员国应该履行的国际维和义务,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从在全球积极倡议可持续发展到广泛建立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再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坚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大国的国际担当,以及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何通过制度性的构建将已经取得的经验实现国际法治化,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有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