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强
“历史周期率”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往往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是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时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
黄炎培问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愈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事后,黄炎培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先生和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问一答,构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个初步思考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五四宪法”的制定,毛泽东同志所描绘的“民主新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政治目标,民主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对民主政治进行了崭新探索。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已在认识和实践上科学回答了如何应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问题,为破解“历史周期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对共产党人来说,党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最强的正能量。每次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历史,每次看到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伟大祖国,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默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会无形中增加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豪迈信心和无穷力量。学习党的历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撑。不忘历史,就是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仰。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忘了党的历史和初心使命,“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赓续血脉,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的党员干部来干事创业,必须时刻头脑清醒、政治坚定,组织坚强、行动有力,否则,就会陷入无穷反复的“历史周期率”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