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冲
庚子初春,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许多人不得不被隔离在家。今天早晨驾车上班,听交通台报道,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已有20多亿人隔离待在家里。由此,我在冥思遐想,这么多人在这非常时期如果都能艺术、充实地“宅”起来,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这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平平淡淡的庸常日子过出诗意来。
(一)
诗意,原意是写诗人用的一种艺术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过一首诗,名为《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不过,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诗意滋润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先人一开始就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尽管那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但在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中,萌发了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价值信念的建构,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之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或描写。《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也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被誉为“世界上最迷人的语言和文字”。其中有许多在美好中体味生活、在诗意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画意的场景,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情趣。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至今阅读这一穿越时空的经典,尚能唤醒沉睡的诗性和情感。
诗意的生活是一种感觉,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内心期盼,也是一种将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情感升华为美好情感的全过程。诗振奋人,人振兴诗,好的诗歌可以产生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
时间是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从时空的概念上讲,每一天只是又一天的开始,年轮更替的瞬间表明的只是一种物理时间的转换。我们怎么转圈,永远逃不出那个时钟的表盘。一觉醒来,看花儿开了,又谢了;看燕子来了,又走了;看天晴了,又阴了。生活在继续,我们爬在秒针上,一刻不曾停过。
于是,人类给时间赋予了许多寓意,使日子蒙上了很多人文的色彩。每个人都有其精彩的生命瞬间,而有的精彩瞬间会长时间地照亮人生的长河,但站在塔尖上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慢慢地沉静了之后,发现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蕴,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人生不可能永远精彩,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的。
是否能在平淡、庸常的日子里活出精彩、活出艺术、活出意义,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命质量,而且影响着身边的人文环境。有时候,环境缺乏诗意恰恰源于我们的内心缺乏诗意。心是人生最大的战场。心怎么样,人就这么样。记得35年前,我在驻闽南的一个部队从事新闻工作。一个夏日的中午,政治部副主任突然把我叫去,要我立即去20公里开外的一个团里执行采访任务。那时,两地之间的公共汽车每天只有一个班次,单位又无车可派,我只能迈开双脚蹬自行车了。闽南的盛夏,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烤在大地上,地面上仿佛被蒸笼罩着,风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说实话,当时真想把这活推了,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啊!当我很不情愿地蹬车出发时,脑子里不知咋的来了一个逆向思维:何不把此行当作一次闽南乡村采风呢?有了这个想法,顿觉脚下生风,一路尽是风光。那些红墙古厝群落、巧夺天工的石雕,还有路边如火如荼的三角梅,一棵棵昂立的巨大的古榕树,因为那次实地亲近,原本一个个抽象单调的地名或植物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沿途乡村路口石牌坊上的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得以进入彼时的天地与时空、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有时候,只要用心,日子是诗的种子。
(三)
也许有人会这么说,自己也想过得尽量诗意些,生命的空间尽量多美化些,但繁重的生活压力、并不如意的工作环境,怎么能“风雅”得起来?还有的说,自己没有多少“艺术细胞”,怎么过也看不到生活中有什么“诗情画意”。
其实,诗意生活就在细碎繁杂的生活中,就在你的一笑一念中,而并不与诗歌绝对地画等号,有时候它是很简单的日子。就像雨天,清茶与书籍是绝配。伴着雨声,静静地品读唐诗宋词,那该多美妙啊,仿佛在那一刻明白了何为超凡脱俗。诗意,生活中随处可见,也随时可以营造,关键在于要有发现诗意的眼光。有自己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诗意是一种艺术思维能力,也是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呢?首要的是不能用世俗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不要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只有超越俗世的功利心,才能感悟到人心大世界,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进入生命逍遥之境。否则,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生活中的美好抵押进去。要真正做到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以同一颗高贵心灵追求精神生活。
发现生活里的美,特别是发现庸常生活里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善于学习是提高发现能力的不二法门。自觉学艺术、学经典、学哲学、学历史,具备思想的一双眼睛,一只是历史之眼,一只是新闻之眼;一只盯着永恒,一只盯着现在,从而从平凡平淡的现象中看到美好、从枯燥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从繁重的工作中体会快乐、从自然景观中感受和谐,不断增强生活的艺术性、幸福感,真正让心静下来。歌德的诗篇、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乐、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与雕塑,哪一个不是宁静心态下纯净的艺术追求?哪一部不是灵感升天与天才悟性完美契合的绝世之作?
俗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诗意的生活也是如此,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你“胃口”的就是最“诗意”的。心有彼岸心有所属,一路跌跌撞撞快乐向前,才是诗意生活的本来面目。屈原在时代的浊流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躬耕山野、食不果腹,仍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屡次被贬亦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李白长期不被重用,游荡天涯仍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柳永穷困潦倒,还自嘲“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在这个宇宙里,感受到了灵魂的干净与尊严,感受到了生活的甘美与静好,那就是你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