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涛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江苏徐州,2211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改变了以往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致力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作为初中的重要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的创新,使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习惯得到良好培养,以此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1]
“全面”是核心素养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核心素养教育融入了思想元素、情感元素,十分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学习意识、学习情感的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应当设计富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当将大目标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地精讲课文、积累词句,而是更强调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因此,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改变教学形式,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成长空间更加广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教材这种传统的教学资源不能舍弃,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仍然是教材,师生之间最直接的交流载体是教材文本资源。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品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是经典,能为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着重要的阅读价值。[4]因此,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在拓展教材资源中,融入核心素养内容,才能发挥教学的作用、教材的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多。以往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关注,而现在,课程标准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也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指向就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培养。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能在将初中语文教学特色展现出来的同时,融合新课改,让核心素养理念与新课改目标互为语文教育的支柱,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方法与内容,核心素养教育不断整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让目标更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学生成长的视野更加开阔,情感体验更加充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解阅读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全面把握文本的中心意思。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一些可读性强的阅读资源,并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出来,将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5]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并用多种方法将作品展现出来。对初中生来说,阅读氛围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使学生感到阅读自由,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阅读效率得到提升。
读书、写字是常见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参与多种与语文有关的学习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帮助学生选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源,让学生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等,其他学生可以点评表演;让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美句、美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不断丰富;师生还可以一起唱歌、一起看电影,以此提升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完成听、读、说、写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学科涉及的德育元素比较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德育资源,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与完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的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活动开展中,学生会逐渐产生社会责任感,也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另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能让学生体会竞争过程和团队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良好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趣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正确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授课方法,将开放的授课方式应用于课堂中,通过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更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之间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比如,在教《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帮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将军英姿飒爽的形象,使学生深入体会将军的豪迈气概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文本不仅包括教材中的课文,还包括好的课外书,如《草房子》《红瓦》《无怨的青春》《七里香》等,都比较适合初中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要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要明确语文授课不只是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表达,让学生更严谨、有准备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表达技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小石潭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疑问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在篇末提到同游人的姓名?”“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的思维逻辑,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比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另外,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提问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教学学生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更严谨地表达,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具有实践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到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明确目的,每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有明确的教育意义,如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实践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单元知识体系、传统节假日等统筹安排内容,如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收集、鉴赏、积累诗歌。教师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阅读交流、演讲、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自主探索,以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并认真指导每个细节,同时,还要认真评价、总结每项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方式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应当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将多元评价方式应用到实际中。在点评学生时,教师应该多鼓励、认可学生,使学生产生心理满足感,愿意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多元化评价,通过开展课堂观察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多个方面了解并动态地评价学生,这些方面包括学生的思维状态、参与状态等。教师还可以丰富课堂激励性评价方式,通过语言、情感与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肯定性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起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努力地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德育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