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邢春华
小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情感不稳定,思维直观,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将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能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包括古诗词、散文、寓言故事以及说明文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爱祖国、团结友爱以及保护自然等德育深刻的课文,可谓包罗万象、意义丰富。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其与语文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语文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他的诚实与勇敢获得了姑妈与妈妈的原谅。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列宁的事迹教育学生在做错事时不得隐瞒,应当及时承认错误并进行弥补,做个诚实的孩子。除此类文章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德育因素并不明显,隐藏在文章内容中,需要语文教师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向学生讲解此类文章传承、发展的缘由,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科学类文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并不十分明显,在讲解此类文章时,语文教师应当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将科学传达给学生,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让他们明白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思想内容与载体形式是相互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将小学语文课本与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课文是借物喻人,有些课文则是借物抒情,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细致分析课文语言和描写手法,了解课文蕴含的寓意,并通过简明、浅显的语言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蕴含的深刻含义,将寓意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语文教师在分析“桃花心木”一课,“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时,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了解该句话表面上写的是树木,实际写的是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从小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坚强的毅力,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重重挑战”。有的学生理解为“在以前的生活里,由于家长的宠爱,自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懂得了在生活中要自立自强,在学习上应当刻苦勤奋,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做勇敢的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子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并进行延伸和创造,让学生了解德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词句优美,内涵丰富,寓意浅显易懂,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并不会直白地出现在文章中,需要语文教师细致分析,并将其提炼出来传授给学生,提升德育的质量。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应当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段落等结合在一起,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并在课文中找出“担心”“昏暗”“跪”等关键性的词语,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感受这些关键词语所代表的含义和内容。在朗读课文后,学生知道“担心”指的就是故事主人公凡卡在生活中受到拘束,并没有人身自由,对老板存在敬畏和害怕的心理;学生懂得“昏暗”所代表的就是旧沙俄社会中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穷苦人家孩子生活得不幸福,社会对他们无情地摧残和折磨;“跪”所代表的就是凡卡希望能够摆脱命运的枷锁,获得新生。通过对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和鉴赏,学生能了解故事主人公凡卡所在社会的黑暗,激发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心,并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从而懂得感恩和珍惜。
朗读是语文教师授课时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分析文章的主旨。文章作者在词语和段落中蕴含的深厚感情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或高昂、或澎湃、或婉约的思想感情。所以,朗读不仅是学生认识字词、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向学生传达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通读,并发挥联想感受草地中蕴含的艰难险阻,联想老红军背负小红军行走途中不慎落入泥潭无法自拔时,将最后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的小红军,在临终前仍不忘革命的精神。这样热烈的感情学生在朗读时便能深刻地体会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在临危之际,老红军将活下来的希望留给了小红军,将个人的生死抛于脑后,这样舍己为人的精神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从而使思想品质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让学生深刻感受文章内涵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文章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包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细细品味。为了加强学生对此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的方式去回顾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将自身代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感受自己在冰冷的夜晚中吃不饱、穿不暖,只能依靠小小的火柴进行取暖,让学生深刻感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残酷,感受穷苦人家生存的艰辛,让他们知道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将穷人拯救于水火中。
讲解课文之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读后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感受一一写下来,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我的自白书”一课时,学生能从自字里行间感受到共产党员在面对反动派迫害时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全国人民幸福而英勇不屈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感染着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学生便可以描述自己内心深处所洋溢的敬佩情感,用文字来表达对共产党员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师应当提高德育渗透的自觉性和可行性,将德育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将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