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龙井市第四中学 金爱花
以乐育人、以美育德是新时期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培养,凸显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本文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传承音乐文化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音乐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方法、音乐实践活动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加以探讨。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即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科核心素质培养,融合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等,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优秀学生。这意味着传统的完全集中于音乐知识、技能、歌曲以及审美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与深化。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乐育人,以美育德,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掌握音乐相关知识与技能,学唱优秀歌曲,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同时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自古以来,音乐就承载着一定的德育功能。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将音乐作为礼制的重要部分,强调音乐教化人的作用。随后儒家更进一步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凸显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以“礼崩乐坏”代表统治阶级、社会大众的道德缺失。在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正是延续和传承了音乐文化及德育作用,促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养成美好品德与品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应当强调全面发展,从多个方面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能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则能实现美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促使二者实现相互促进,即以美育引导学生形成美好品德,同时以德育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拓展性、深度理解与感受。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智育、美育、体育、德育、劳育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美育和德育的结合能形成合力,为综合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发展提供动力,进而促进智育、体育、劳育等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必须先明确音乐德育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从根本上为音乐德育的顺利实施、高效开展提供可靠支持。以美育人、以德育人是新时期教育纲要与音乐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倡议,这与音乐课程教学及德育目标高度一致。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对学生正确思想观、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毫无疑问,“以乐育人,以美育德”是新时期音乐德育的主要目标,其体现的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潜能,同时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多样化传承。学校和教师需要对音乐课程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结合初中生德育要求和标准,从多个层面合理确定音乐德育目标,进而为音乐德育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明确规范和可靠保障。综合来看,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德育目标,围绕该德育目标并参考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初中音乐德育目标体系,有助于音乐德育的顺利、高效实施。
音乐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必然离不开内容层面的融合。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如果缺乏科学、系统、适合的教育内容,那么教育效果必然会大受影响。将德育渗透进初中音乐教育,教师应当以音乐教材内容作为基础,积极进行深挖与延伸,找寻教材内容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学习、感受、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接受德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效降低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情绪,彻底改变传统说教式德育方式不受学生欢迎、效果不佳的现象。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强化对德育的理解,并对音乐教材进行耐心、细心的整理,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文化与内涵,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适当拓展,升华音乐作品中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例如在教学《凤阳花鼓》时,教师着重对凤阳花鼓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让学生对“花鼓”这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有更深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花鼓”的音乐魅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刻板观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信心,进而起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意味着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否则在学生过于被动且过程形式单一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对德育相关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也难以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层面的有效理解和感悟。对此,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和拓展音乐德育方法,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形成高雅品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以更加生动、有趣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改编音乐剧、舞台剧,讲述音乐故事,猜测音乐谜语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真正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故事,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鼓励、指导学生将音乐作品改编为音乐剧,让各个小组基于自身的理解、感受等自行改编。在改编与表演音乐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更对音乐故事中所表现的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追求理想的主题有了深刻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良好思想品德。
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参与度,促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健康成长,顺其自然地接受德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改编音乐剧、舞台剧,讲述音乐故事等音乐实践活动,在课后也要积极开展各种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塑造优秀的校园音乐文化,依托媒介弘扬音乐,让学生长期置身于音乐艺术的熏陶中。例如在教学《英雄凯旋歌》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了解犹大·马加比在他父亲死后成为犹太领袖,于公元前165年率领军民推翻叙利亚统治,恢复圣殿祭祀的故事。随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古今中外歌颂英雄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组织学生欣赏歌曲并分享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这些英雄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献身精神等,起到德育作用。
德育渗透进初中音乐教育中,还需要构建强调德育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积极主导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基本原则,将音乐教育、美育、德育进行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对音乐教育以及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其中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在将音乐教师、班主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多维化则是指从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德育素养两大层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则是指将音乐课堂评价与音乐活动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凸显德育,同时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可靠性,为音乐德育的不断优化和改善提供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