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祁若华
在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重要的文化精髓,每位中华儿女身上都流淌着家国情怀的血液,正是这种延续下来的血液,让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是在教学中贯穿家国情怀观教育。中国文化的承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现状,巧妙地在课堂上灌输家国情怀的思想,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家国情怀观的形成。
高中阶段是人生思想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良好的引导能帮助高中生树立更为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当下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富强,需要每个人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倍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位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能比较方便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同打开一扇窗户会呼吸到新鲜空气,但也会有蚊子等飞进屋子。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是有两面性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加以引导,学生长期接受负面信息,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利用历史课教学契机,将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会让学生从国家和家庭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阶段贯穿于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在当前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学生已经逐渐淡忘了我们国家曾经的苦难生活。基于这种现状,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学生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当前的信息多元化,学生对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化,在历史课程中贯穿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家国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客观公正的,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更好地解读历史,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国情怀。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历史,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
“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沉大爱,是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是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落实立德做人的基本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多做贡献。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与政治中的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时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教学中若是单纯地讲解五四运动的事件、背景、历史意义,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与我们当前的背景脱节。若是可以与时事政治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也能让学生知道当前哪些事件具有家国情怀。
在教学该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明确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五四运动精神在当前的重要性,逐步引导高中生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体会五四运动的内涵,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追求进步、勇于担当的精神。任何脱离于现实的教学都是枯燥的,历史与政治的结合就能产生古为今用的效果,学生自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家国情怀意识慢慢地就能培养起来。
历史和语文同属于文科,教学历史是绕不开语文的,两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中,都有很多体现家国思想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将历史课本与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穿插。《辛亥革命》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拓展,与语文课本上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此时我们会想到语文教材中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在文章中强调家庭的幸福、美满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大家的幸福,又怎么会有小家的幸福呢?辛亥革命就是年青的一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翻旧的王朝,让所有的民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那个年代的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与多学科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我们只要积极探索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就能找到更多的联系点,让课堂教学更有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与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是分不开的,学习历史就是在学习推动历史进程的人和事件。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人物史在高中历史中占有一定篇幅,依托历史人物的具体事件,深度挖掘历史人物事件体现出的家国情怀,用具体的人物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翻身当家做主。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为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6位亲人,直到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产,在课堂上深度挖掘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此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了完成使命不顾年迈,抬着棺材出征等,既是历史考查的重点,也能深刻体现出家国情怀。这样的人物和事例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教学时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根据人物进行拓展,把家国情怀精神具体地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而是具体可感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家国情怀,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深度挖掘,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事例。
教学不能脱离于课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家国情怀。高中阶段的历史从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是: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文化发展历程,几乎每个章节都体现出了家国情怀。在教学中梳理出内在的情感,让家国情怀不仅停留于文字,而是成为课本中具体生动的事例,就能让学生时刻明确历史教学的意义。
必修一中的“内外忧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教学前通过以往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期的流血牺牲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若是能再结合具体的人物事例,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必修二中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以让学生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的工业虽然举步维艰,但是依然涌现出了一批充满民族精神的企业家,如荣氏集团,他们正是有了家国情怀的支撑,才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开中国民族工业的先河。
总之,“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课本中的重要线索,教学中贯穿家国思想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