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金丰路初级中学 朱爱华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能单纯地定义为知识传授,还应该深层次挖掘教育的功能,使其能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联系起来,促进二者的深度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特别是历史这种科目,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悟,促进学生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大量仁人志士推动了科学发展,表现出了民族精神和伟大气魄,更助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历史人文素质的发展,引领学生充分感知人文,把握各地文化,加快历史发展的步伐。例如,在教学“冲破思想的牢笼”时,教师可以把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着力点,积极查找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尤其是为学生补充伽利略、牛顿等重要人物的伟大事迹,把历史教育和德育指导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
既然要渗透道德元素,教师就要多结合时政热点,友好地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关系。比如在学习唐朝和明朝的有关历史时,教师可联系当前反腐倡廉的具体案例,基于网络平台查找视频资料,可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与学生在共同观看和探讨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其中道德内涵的理解。《人民的名义》有很高的国民关注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树立起节约和廉政的意识。另外,历史教育的长期性使得教师可联系国家的重大纪念日,比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组织班级阅兵仪式,将原本的知识灌输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生在模拟军事训练的实际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教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也为教师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道德素质提供了载体。为了让学生具备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教师要注重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感知和理解。在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用好教材内容并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比如查找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的拓展视频和图文资料,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对这些德育素材进行挖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还能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他们进行历史情感的激发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教师还可以在各种纪念日时,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走访历史遗址、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央视12频道”是开展德育的重要节目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直播,为学生创设鲜活的认知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对祖国产生归属感,意识到有大家才有小家,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让爱国主义成为支撑学生拼搏努力的动力源泉。
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把握历史课程中的资源,注意对其中的优秀历史人物进行挖掘,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典范,让学生在接受相关理念熏陶指导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人文情怀。从古到今,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给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通过道德素质教育,带领学生熟悉和了解相关历史人物,让历史文化素材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在教学“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可以给其播放历史教育纪录片,真正做到让历史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有的学生对蜀相诸葛亮的人物特点不是很了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诸葛亮的事迹,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让学生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就要引导学生对王安石的事迹进行学习,理解他的宽容大度。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我们还要加入各种网络素材或者教学视频,丰富历史文化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这种道德素质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个性品质,为其今后进入社会做足准备。
这样的教学素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班超“投笔从戎”,祖逖“中流击楫”等,他们不懈付出的背后体现出的是这些前辈的爱国精神。学生能从这些历史故事的背后,看到命运多舛的祖国,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历史教育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积极收集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名言,鼓励学生对这些经典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从而让学生被爱国精神熏陶,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格。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共同经历一个历史的学习过程,理解记忆和背诵历史。如果时间允许同时学生有浓厚兴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交流,积极钻研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拓展更多优秀历史人物的信息,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优良美德,塑造良好素养。
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会存在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引导,难以将课堂中的德育内化为稳定的道德情感。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实际而盲目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引入实际的教学案例,让德育的渗透效果得到保证。比如福建省有多个苏区县,还有数个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区域,教师可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革命纪念馆,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的熏陶,让学生重温那段艰苦的历程。这种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树立起不忘历史、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
中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感性大于理性、遇事较为冲动”的阶段,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念,帮助学生搭建历史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让看过类似影视剧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了解的资料,全班同学一起感受来自千年前的文明,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历史知识较为薄弱,教师可以播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录像片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并在这样的情境中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正确的荣辱观。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片天,这种实际的历史素材,能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勇气,真正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教师可以把网络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积极收集有关资源,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苏武的爱国操守和始终不忘使命的精神。在教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课程内容多且理解难度大,于是教师可结合故事优化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这是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周武王等,全班同学一起将“周公东征”的故事演示出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封制的作用。教师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出“有内容、有情节、有情感”的精彩课堂,让学生理解阶级局限和人文精神。
总之,“怎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相契合。新时代历史教师应该秉承正确的德育观渗透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完善德育实例,推动学生历史素养和道德素质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