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 刘生荣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提升历史课堂的灵活性和灵动性,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情感本身就是对世间客观存在事物的体验,情感态度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是个体在环境下产生的情感认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动力。伟大的政治家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基于此,教师需要挖掘历史课堂中的德育素材,将情感和态度融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具有良好身心素质和历史素养的优秀青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德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孕育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重要的情感体现是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互通的桥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优势明显。初中历史课堂是一幅展现从古至今的真实画卷,学生能从中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文化瑰宝,感受先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飒爽英姿,能让学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产生敬畏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和坚定的爱国态度。
世间纵有千万种美,奈何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生正处于绚烂多彩、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提升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关乎自身情感的丰富发展。审美意识和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历史这门包含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的学科能提升学生鉴赏水平,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审美视角提升审美情趣,以鉴赏美的实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与学生的共情。
我国古代历史中勤劳勇敢的劳动者用智慧造就了闻名世界的指南针、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近代历史中却因内忧外患沦为被侵略者,现代社会发展中又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重回世界大国地位,颠簸与曲折的发展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影响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以历史史料为支撑,彰显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诚然,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精神和情感发展的追求,而渗透科学精神,是将德育中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转化为个人素养的重要选择。
竞忧意识即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能让学生在历史变迁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安乐的状态会导致学生沉沦和迷失自我,忧患的意识能提升学生的社会性,培养明事理、谙世事的优秀人才,提升学生的竞忧意识和情感。
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四大发明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变革,不仅如此,雄伟的万里长城、气势宏伟的故宫和经典流传的唐诗宋词,都是令人心旷神怡、陶醉神往的智慧结晶。初中历史德育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坚持因材施教,是指基于初中生的实际状况实现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例如,在组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要让不同思想态度的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方面,可以基于学生的情况播放民族英雄先进事迹的视频,如戚继光勇抗倭寇、邓世昌英勇抗日,用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社会发展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中国梦,实现现实与历史的融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树立学生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和高尚情感,实现德育中的情感烘托。
中华儿女骨子中的坚韧和顽强的品格贯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回首历史,是无数爱国志士凭借其爱国情感捍卫祖国的尊严;是无数倡导创新的学者传播着科学文化,打破狭隘的视野,实现全方位的变法运动;又是无数先人不畏酷刑和侮辱,担负属于自己的使命。借助历史人物开展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能推动学生向真实的历史人物学习,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例如,不朽之作《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他在入狱后遭受酷刑,又遭受奇耻大辱,但仍坚持将漫游各地所搜集的真实历史信息记录于《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生平让此生死观教育更有感染力,能转化成学生坚韧不屈、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情感态度,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引导。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诗词和文书样样精通,但其一生仕途坎坷曲折,少年得志后又陆续被贬,最终被遣至海南蛮荒之地,但生性豁达的苏轼并未因此而放弃生活,依然苦中作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最初的豁达或许是被现实所迫,但久而久之,却成为渗透在他骨子中的积极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如梦般的一生,自觉学习苏轼乐观的态度,学会笑对挫折,笑对生活,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
以史为鉴,并不局限于中国史,赏析世界史并实现横向和纵向对比,能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国际意识和视野,学习中西方文化并形成文化包容意识和态度。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战役,军队死亡人数超过25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点。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凡尔登战役,从思想上和情感上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能培养学生崇尚和平的情感态度,以文明的方法和和解的态度解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在赏析和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国际视野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改革与革命、科技文化与社会进步等问题,一方面要对不同文化的多元性形成理性认知;另一方面要形成忧患意识和开放意识,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产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能让学生保持开放和开阔的心态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并树立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历史教材中内容丰富,蕴含的情感资源也非常丰富,历史记载了古今中外人类活动的遗迹,是对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能让学生在学史中获得情感教育渲染和熏陶。历史教师作为德育中引导学生情感的重要角色,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情感资源,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成长。借助课程内容实现与情感的融合,实现德育中积极情感态度的渗透。历史教师要适当延伸和拓展,借助历史史料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史和历代盛衰兴亡史的内容,让学生理清历史的脉络,借助历史读物、历史文献、历史报刊等真实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高尚情操,借助历史人文景观与历史自然景观,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积极性,形成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历史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是教人以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学科,要在德育中实现情感态度培养的目标就要坚持因材施教,加强情感教育;借助历史人物优化人格教育;赏析世界历史,树立国际意识;挖掘课程资源,深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