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205)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对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公民的自尊自信,也有利于开拓专业发展空间。拥有众多从业者和消费群体的电子商务行业,因其覆盖面广、辐射影响大,从而可以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大胆的文化改革创新,在实现专业内涵提升的同时,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上实现双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人伦,通过人与自然、社会等各种关联形成独特文化。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中,中国人普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祈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这种明确的人生追求,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为做德行上的“至人、君子”。在层级上,由低到高体现为个人修炼品行至高尚;有法有礼管理家庭或家族,使之成为众人的示范标杆;仁德、法规合一治理国家,使得国泰民安,实质上都是从集体主义出发的利他的一种人生追求。新时代,人们从事生产经济活动通常也有较明确的要求设定,不过这些要求设定与传统文化中“重德”的特质相比,则存在明显的不同。在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专业学习的目的、方式、效果都投射出传统文化缺失的迹象。
1.传统道德,堙没不明
当前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始终逃脱不出“就业”这根指挥棒。高校难免不以经济成果为判断依据,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强调不多,很少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提到“儒商”这一目标。儒学思想中有对“利”“义”的清晰论述,如君子与小人对于义、对于利的区别认识。在“义”面前,传统道德甚至会要求人们放弃生命,即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中也有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明确的伦理要求,如忠君爱国、达则兼济天下等[1],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鲜有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固定要求。由此,电商行业中制假售假层出不穷,诸如盗版、仿品等以次充好的“不道义”现象时常出现。为了竞争,有些人不惜通过不道德等手段去破坏、损害他人利益。有人在取得好的经济收益后,常常用于个人消费享乐而忽视传统的“仁爱”道德。一些得利者对天灾人祸、弱势群体都置若罔闻,甚至还有人为谋私利不惜借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传统道德中“重德”的特质渐渐被湮没。
2.传统文化知识,“腹内空空”
在高等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只针对中文、历史等少数哲学社会学科,但一般情况下在校大学生都必须学习《大学语文》这门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公共必修课,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少数高校还开设了《中国书法》《艺术鉴赏》等公共选修课作为文化常识课的补充。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理应有文化来引领。如现在电商行业中紧缺的商务营销类人才,对于商业整体策划、网站设计内涵、文字表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功底。该类人才缺口大,也正说明很多在校电商专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相当欠缺。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若不能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也将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发展。
3.精神信仰,“空无一物”
在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确定固化情况下,其精神信仰很容易摇摆不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训环节都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培养。电商行业以及在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网络商务活动中很多都紧盯眼前的经济利益,除了赚钱,不知道还要追求什么。赚钱之后,又想着赚更多的钱;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后,有时也不知心该归向何处。当然这在其他专业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教育部发起了建设“课程思政”的倡议: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专业课中。这一举措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为什么要学”“为了谁而学”等问题的思考,其实是看到了很多专业课程特别是电子商务类的财经贸易类专业缺乏坚定的思想精神引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尚处于一种以追名逐利为主的环境和阶段中。传统文化中,从政者期待“致君尧舜上”;知识分子有着匡扶正道、仁爱满天下的理想追寻;义士游侠渴望挥戈仗剑,在沙场百战死,视死忽如归;民国时期,商人则期待以工商救国、实业救国[2]。而今,在精神信仰层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学习和工作的价值是什么,是“为了什么”而做。商业利润刺激造成了他们对精神信仰的漠视。对于人生意义,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赚钱而赚钱”,而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的价值追求。在追求物欲享乐的同时,精神空虚,甚至空无一物。
1.多元文化导致的价值迷惘
新时代各种文化的交战与碰撞帮助95后、00后大学生拓展了视野,也造成了部分人主流思想、价值观摇移。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当代大学生应守住文化底线,特别是与现今社会核心价值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容有失;并且不断锤炼,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追求的青年[3]。
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大学生形成了多元价值追求。担负未来经济发展主体责任的商科院校大学生,的确面临着许多利诱。市场经济大潮中,常常有人以西方重大节日、重要人物为宣传噱头,鼓噪吆喝,为外来文化推波助澜,并且还赚的钵满盆满,让不少青年产生困惑。而固守中国传统节日的被视为老旧作派,与潮流格格不入。因此,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与青年学子的联系,从时代和传统中找到良方。
2.社会不正之风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近些年来,通过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社会风气整体向善向好。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社会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不正之风甚至渗入高校校园,导致不良风气的产生。这些不良风气有集体主义意识淡化,而个人主义取代盛行。自私自利之风让一些大学生始终关注自我感受,重物欲重享乐,贪慕虚荣,轻视个人的精神追求。个别大学生甚至会为了追求物质享乐而抛弃礼义廉耻。一些大学生消费无度,甚至通过网络或者银行借贷方式超前消费。对于学业他们浅尝辄止,难以沉下心来反复练习基本功,却希望能通过捷径一夜暴富。还有人不学无术,专门研究人情世故的“套路”,试图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获得益处。
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明显快于道德建设时期,社会就滋生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的滞后,没有达到与新时代经济发展同步同频的法律、道德相配套。不完善的法治环境使正义得不到及时伸张,却为失德失范的行为提供了暗涨的空间。因此,一部分社会成员开始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利益,价值观出现扭曲,形成了不良社会风气。要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也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不断加强自律,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高校教育理念、导向偏差导致文化缺位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被教育管理部门提及和强调,但常常是说得多、落实得不够。其实,当今大学生除了一部分追求享乐主义外,还有很多年轻人对自我发展有强烈的追求,渴望提升个体内涵和综合素质。
当前国家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品德。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教育是以知识为主,强调智力、智慧的增长,以不断追逐前进的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严苛的高校评估考核、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催促着高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可见的实效,走专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很难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被分离出来,一部分大学生变成了仅有科学理性的单向度人。
各阶段教育呈现出来的急功近利以及社会竞争形势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内心的成长。在功利主义引导下,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道德文化教育也较为轻视,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情感淡漠,对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参与的热情不高。投毒、伤人、虐杀动物等刑事案件的发生,表明高校不再是道德至高的圣地。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分离现状,必须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愿意担责、勇于担责、敢于担责、能于担责的社会责任精神,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发展。
4.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质不高导致的文化分离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文化引领的第一责任人。高校教师理应在道德追求上率先垂范,使人才培养方向正确,不发生偏离。但高校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上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为作为传统文化专业课教师的存在感不强。他们带给学生的是内在的、看不见的修养,并不能产生及时兑付的价值,因此,高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传统文化课教师和一线辅导员教师在高校中容易被边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专业课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却一心谋求利益,对专业教学不上心、不用心,还有个别专业课教师理想信念淡薄,传播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文化,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如果专业课教师都能自觉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以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行为己任,严谨教学治学,那么学生将深受触动,在人文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也一定能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看到,高校管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育行政化突出,教育管理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理念、精神等也受到现实的阻隔。因此,作为电子商务这一热门专业的教师,在重视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同时,还需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关联教学和管理,做到用知识引领人、文化感染人,用自身知识和魅力影响学生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