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高校心理育人的视角

2020-03-03 09:23:43
林区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个体育人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一、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下具有特殊内涵

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了疏导方针,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实践内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心理学积极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育心育德育人”的教育功能与作用。

2017年末,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十育人”体系的指导下,高校应当明确“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推动高校育人一体化建设[1]。其中,“心理育人”深入人心,加快构建“六位一体”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俨然成为一件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将心理学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发挥心理学的育人作用与功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育人深层交融作用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体系的建构背景之下,“心理育人”有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特殊内涵。心理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引领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心理潜能,保护心理健全,提高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投入新时代的建设过程之中[2]。因此,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育人的功能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极大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心育德这两大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门学科的专业融合与长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清晰认识其育人作用与功能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体现。

二、育心育德的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心理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新时代下的一种实践模式,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契合的交叉性功能[3]。“心理”和“育人”作为心理育人的两个直接组成部分,“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归宿以及理想状态,而“心理”则意味着心理学专业领域中的手段、方式以及各类途径。倘若将培育新时代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看作开启社会美好未来的门径,那么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诊断等这些心理学专业领域中的方式方法都是开启社会美好未来门径的一串串钥匙。“育人”是本,“心理”是用,发挥心理育人“育心”和“育德”的作用,是构建心理育人体系的关键所在。

1.“知”“情”实现育心功能,培育良好心理素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J.B.Waston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刺激、反应”两个环节。20世纪中期,H.J.Leavitt在《管理心理学》中提到人的心理活动模式为“刺激、需要、行为、目标”四个环节。后来又有相关学者分析总结出了“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心理活动模式。知、情、意作为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分别在育人全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知”与“情”正是构建良好心理品质的两个关键环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最基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应当先育心,帮助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规约的“知”与“情”[4]。

知,认知,即人对某一意识与行为的认识。在提倡“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当着重“知”的培养,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行业认知等专业上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对平等自由价值观的认知、面对社会建设具备的认知等等,更是“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丰富扩充认知内容是育心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与育人过程中得以发挥作用的起点,具备完善的认知方能保证教育对象的身心统一。因此,在高校心理育人的建设过程中,妥善发挥心理学与德育工作的交叉融合,将心理学渗透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培育与道德熏陶之中,提升教育对象对文化、对精神、对价值观等内容的认知与感悟,形成体验与认识的心理,方能发挥育心育人的渗透功能。

情,情绪,即人在受到外界条件或环境的变化之后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心理育人模式中,情感的养成是过于生硬呆板的形式,忽视遗漏了众多细节反应更灵敏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与情感并不只是单纯来源于认知活动的直接后续环节,而是在个体心理养成过程中丰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性养成的桥梁。例如,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助人为乐的个性特征,是因为有着相类似的情感体验的经历,这种情感体验在个体心理产生之后,情感发生移情功能,主体将其情感体验加之于另一个个体之上,方能产生怜悯、感同身受等一系列情感,最终形成助人为乐的性格。因此,在心理育人的工作实务中,要从每一个教育对象个体的情感需要出发,积极引导个体生理心理情感的树立和培养,强化感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弱化调节不适应的情感体验,实现健全良好的心理情感状态,真正发挥育心育人的隐性功能。

2.“意”“行”发挥育德功能,提升构建优秀品德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出现的困难,实现起初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

在个体的行为尚在心理培育的阶段,“知”“情”与“意”是一脉相承共同推进的关系。“意”是在“知”“情”产生过后形成的道德观层面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具有自觉性的属意行为。相应的行为是否在实践中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意志是否建立。“意”在构建分辨是非善恶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意”与“行”正是建构优秀品德的两块基石,在当前高校心理育人的建设进程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育德功能是否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意”,意志,即个体为了达成某一具体目的而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积极处理应对所出现的各类困境与难题,仍然保持坚韧决心的心理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教育对象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中,这种认同感存在于个体通过认知与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意志范畴之内,产生于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意志是心理育人实务中的重要工作。心理学理论指出,个体动机是个体意志强有力的推动剂,而不同的诱因可以对个体施加正强化或负强化,个体再经受刺激与强化后方能引发动机的产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意志的培养往往被思想政治工作者忽视,外在刺激与自我激励并举的心理疏导方式也是助力个体道德形成的有效抓手,能够大大提高心理育人实效性,发挥育德育人功能。

“行”,行动,即通过前期知情意的心理体验之后,个体为了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而实施的言语、动作、表情等举动。行为是道德观在实践中的直接体现与彰显,是育德育人的实践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重视道德感于道德观培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只有实践才是德育的根本途径[6]。教育对象只有在各项实践活动之中感受道德,亲身实践具有高尚道德感的行为,才能有效提高教育对象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才能使教育对象实现在相类似的实践活动中付诸相对应的道德行为。在这一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中,道德实践的有效组织与探索是心理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育德育人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在实处。

三、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若干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性的文化持续交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环境考验。如何发挥心理育人作用,应对多方困境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开展心理学知识教育。高校心理育人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落实在课堂之中,让受教育者以专业知识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另外,还要深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与实务工作,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在线网络课程,力求心理育人覆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组织各类宣传实践活动。当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适时加强各项心理建设的宣传实践活动,充分依托各类自媒体平台的良好宣传条件,组织规划好相关教育宣传活动,打造优秀心理实践平台与心理宣传阵地,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中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建设过程,为心理育人建设创设优越的氛围条件,更好地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开展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优化建设,提高专业心理咨询水平与服务质量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建设议题。提高心理专业教师在师生中的比重,加强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心理咨询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并引导受教育者作为参与者参与到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之中,提高高校心理服务质量,为心理育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更好地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心理预防干预措施。高校心理育人工程体系的建设强调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重视心理预防干预措施的推广与应用是提高心理育人工作针对性与前瞻性的重要举措,能够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保障高校思想动态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第五,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育人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工作保障体系。只有更科学的心理育人方法,更充足的心理育人投入,更专业的专职人员参与其中,才能建设更多更优质的高校心理育人拓展培养基地,达到心理育人的更优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个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