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阳 551400)
实习地域分布的分散性。由于用人单位实习岗位的有限性和学生选择意愿的差异性,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性质的企业,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分散的状况,这是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呈现的首要特点。
实习环境的复杂性。学生生活环境由单纯稳定的校园学习环境走向复杂多样的企业工作环境。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潮和观点竞相迸发,这些都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思想行为的易变性。由于实习环境的复杂性,加之学生理论深度不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不成熟等特点,使其在遇到困难、面临选择时,思想行为易发生变化。
学生党员培养管理的局限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由于学生实习地域的分散性及学校自身人员与精力的有限性,以至对学生党员管理有限。用人单位的利润驱动性,使其对学生的管理范围仅限于工作时间内,管理的内容也局限于工作相关。
通过对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培养效果不理想,对“顶岗实习期,学校对你的培养教育”调研中发现,认为顶岗实习期学校教育效果显著的占46.38%,不到半数。二是学生对顶岗实习期的培养教育很重视,调查中有超过97%的同学认为顶岗实习期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有必要,其中,57.97%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三是党性教育不足,对学校顶岗实习期教育内容的调查发现,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方面,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排列较靠后。在对“学校或老师对你进行党性教育频率”调查中发现,有50%的同学表示频率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表示没有。
参加学校或企业的党组织生活频率不高。对工作单位的党组织生活能做到经常按时参加的占44.29%,对学校的党组织生活能做到经常参加的占47.14%。学校、企业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教育较单一。在“顶岗实习期间,你的指导老师是否时常与你交流沟通”上,能够做到经常与学生保持沟通的占52.86%,还有近半数的教师不能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另外,在与学生的交流内容上,关注思想上是否有进步的占42.86%,对涉及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和生活状况的分别占14.29%和18.57%。学校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认为学校很重视顶岗实习期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占62.86%,有近40%的同学持反对意见。
顶岗实习期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考核项目很多,有部分同学认为考核不多,甚至没有考核,但学生在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考核期望上,希望考核评价理念能够更多地集中到学生发展上,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过程能量化,评价标准要科学,评价结果要公正等。由此可知,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理念没有坚持到以学生为中心,考核的过程没有做到科学、公正。因此,在向学生询问顶岗实习期学校的培养教育效果时会有大部分人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什么效果。
以提高党务工作者思想认识为前提,以夯实广大教师理论根基为基础,以完善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制度为保障,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路径。
1.坚持政治引导,保证学生党员培养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高职生作为我国未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职生群体中的党员学生,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青年力量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学生党员的培养要把政治性摆在首位,注重政治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保证正确的培养方向。
2.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顶岗实习属于高职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虽然学生党员已步入工作岗位,但其仍属于学生角色,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仍要把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除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武装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
3.坚持实践创新,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创新在推动事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独立自我、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事物已成为当代高职生的重要特质,直观、扁平、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其重要特征。学校要立足党的基本理论,结合当代高职生特点,对传统的党员培养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探索将抽象理论以当代高职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
学生党员深入企业后,因角色、环境和心理跨度较大,难免出现困惑或迷茫,产生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3]。因此需要以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以完善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为抓手,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式。
1.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双主体”机制
将实习单位、实习地党组织、普通党员等主体纳入学生党员的工作之中,通过在学生党员管理、培训及考核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在党组织延伸不到的实习岗位处,协同各方全方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
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双主体”。建立校企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合作制度,明确双方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加大用人单位的参与度,实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覆盖。
其次,学校与校外党组织“双主体”。加强党组织间的合作,对已建立了党组织的实习单位,加强与其交流沟通,邀请实习单位党组织协同培养学生党员。对未建立党组织的实习单位,积极寻求学生党员实习单位就近党组织的支持。
再次,校内入党介绍人与实习单位党员“双主体”。充分调动校内入党联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聘请校外实习单位的正式党员担任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校外“监护人,双向发力,加强对学生党员思想理论的教育和行为变化的审视。
最后,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主体”。二者根据各自工作内容,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要从指导教师方向同向发力,既要做好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2.搭建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化、便捷化、数字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一是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学习教育APP。当前高职生几乎“机不离手”,将党员培养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有机整合到手机APP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实时学习、泛在学习。
二是整合现有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现有顶岗实习系统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学生考勤、考评、请假审批等功能的网路化,将现有顶岗实习系统同学生党员学习教育APP进行数据整合,使党组织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行为变化。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社交平台。在充分发挥学习教育APP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功能基础上,充分利用高职生广泛活跃的QQ、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拓展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范围。
3.制定学生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由于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时间长、区域分散,学校实时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建立学生党员的定期汇报制度,旨在从学生角度考量,要求学生每月定时向所在学校党组织汇报理论学习、思想变化、实习情况等内容,学校党组织安排专人接收受理学生汇报情况,并进行分析研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党组织。
4.实现实习生关联教师“一岗双责”
学生步入企业实习离不开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建立“一岗双责”制度,要求所有与顶岗实习学生有关联的教师除了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外,还要履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通过所有与学生实习相关教师在学生实习前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落实职责清单,明确责任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实习涉及学校、企业、同事及同学等多重联系。为此,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评价要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全面了解、综合研判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的思想行为表现。
2.评价对象的多样化
评价对象的多样化是指学生党员培养评价的各参与主体都会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学校党组织根据各参与主体“一岗双责”内容,通过问卷、走访、学生党员评分等形式,对其工作完成程度及完成质量综合评价。
3.评价方式数据化
传统党员评价主要通过党组织谈话、入党联系人评价、走访等方式,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为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将学生党员日常生活行为数据化,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学生党员数据相关性,实现学生思想行为可视化,从而精准评价学生党员思想行为变化,为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4.评价标准人性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党员考核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思想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为宗旨,正确区分学生党员不同思想行为的性质,正确把握好党员评价标准的刚性与对学生立德树人培养的柔性之间的关系。在评价中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客观、科学地对学生党员进行评价。